“農民把建好的新房子留給老鼠住,自己卻到城里租住老鼠才住的房子。”三農問題專家劉奇曾用這樣一個形象的比喻描述農房閑置的現象。過去的數十年,城鄉發展不均衡的時代癥結逐漸顯現,隨著城鎮化步伐加快,鄉村空心化日趨嚴峻,造成大量資源閑置,其中農房空置現象尤為凸顯。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這些資源有望從沉睡中被喚醒。作為安徽省內重要的工業城市,銅陵市工業化、城鎮化水平較高,以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的條件和時間已然成熟。近年來,銅陵結合地方實際,參考外部經驗,逐步探索出一條盤活鄉村資源、激發鄉土活力的銅陵路徑。
跳出傳統思維重新審視鄉村的價值,在看似凋敝的外表之下,卻蘊藏著一股勃勃生機。
閑置農房全“上網”
坐在自家小院,看著屋外青山掩映、流水潺潺,彭小花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去年,她把家從銅陵市區搬到位于城郊的農林村,租下村里一間閑置農房二十年使用權,又投入了不少資金,將原本破舊的房子改造成了心目中理想的田園村居。
彭小花“田園夢”的實現,得益于銅陵市共享農房信息發布平臺的牽線搭橋。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對利用閑置農房發展鄉村服務產業出臺扶持政策。而早在一年前,銅陵就已先行邁開探索的腳步。自2017年起,銅陵市由住建局牽頭,對全市農房閑置情況進行詳細的調查摸底,完成閑置農房數量、所處地理位置、房屋質量情況等信息數據的采集,同時搭建了線上和移動端信息發布平臺。家中有閑置農房的村民可通過所在村集體登記上報,在平臺上免費發布租賃信息。
目前,這一平臺共登記農房563套,自上線以來通過平臺共盤活利用274套。平臺實現了閑置農房供需雙方信息的互通,滿足了類似彭小花這樣的市民下鄉生活居住的需求,同時也給村民帶去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銅陵市住建局市場處房屋租賃管理辦公室負責人禹力夫介紹,銅陵在盤活農村閑置農房工作中,并沒有僅僅著眼于具體的盤活數量,而是以盤活農房為契機,引導鄉村產業發展,進而加快城鄉要素的雙向流動,助力鄉村振興。
這在銅陵市改革辦2017年8月下發的《關于盤活農村閑置房屋促進農民增收的意見》中也有所體現。意見中提出,支持鼓勵市民、企業家等市場主體以租賃、合作等方式,利用農村閑置房屋發展居家養老、鄉村旅游、創新創業、民宿、手工藝、特色食品等業態,多產業并舉,盤活農村閑置房屋。值得一提的是,在前期的試點階段,銅陵市將盤活閑置農房的重點目標放在了省級以上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和鄉村旅游4A級景區周邊鄉村,正是綜合考慮了鄉村產業發展所需的外在條件。
為了滿足利用閑置農房發展產業長期化、規模化經營需要,銅陵市還出臺了相關政策,大力支持專業化、規模化租賃閑置農房,鼓勵房主與承租人建立長期穩定的租賃關系,且租賃期滿后原承租人在同等條件下可以優先續租。與此同時,鼓勵村民將閑置房屋以入股、出租等方式,成立專業合作社,或委托房屋租賃專業公司統一對外租賃運營。此外,引導中介機構開展批量租賃居間業務,對搭建信息橋梁的中介機構給予獎補。
在工作推進中,政府牽頭營造起盤活閑置農房的濃厚氛圍,而隨著各項政策的支持和引導,市民下鄉的意愿不斷增強,村民盤活利用農房的認識也在不斷加深,在各村發展規劃和產業布局中,將閑置農房的利用有機結合在一起,盤活農房帶來的激活效應不斷迸發。
城市后花園為鄉村“無形資產”增值
在彭小花搬到農林村的一年間,這里的變化日新月異。隨著村內的生活環境和基礎設施不斷提升,與市區的交通進一步改善,節假日來村觀光休閑的市民越來越多,村里的民宿、農家樂持續火爆,有的村民自發合作,將過去幾戶人家連片的閑置農房整合起來重新建設,發展成一座規模較大的家庭農莊。隨著村里閑置農房逐漸利用起來,彭小花家隔壁的閑置農房對外租金報價也已悄然水漲船高。
農林村依山傍水,自然條件優越,且距離市區較近,但受傳統發展思維的束縛,過去一直沒有探索出一條適合自身的發展道路。因為傳統種植業收益低,產業發展要素資源缺乏,農民不得不外出謀生,導致鄉村空心、資源閑置。隨著城市工業化和城鎮化步入中后階段,鄉村的生態價值和文化價值正不斷得到彰顯,與當下城市居民的需求相契合,曾經鄉村發展的瓶頸,如今成為撬動鄉村發展新動能的杠桿。
近年來,農林村結合自身優勢,通過美麗鄉村建設,對全村進行了科學規劃和綜合整治,同時利用項目資金,對鄉村道路、橋梁、池塘、堤壩進行系統建設治理,不僅讓人居環境得到改善,也為盤活村里閑置資源帶來了新的機遇。
農林村黨委書記魯民強拿出一張農林村規劃圖,指著上面一處池塘的位置告訴記者,位于村中心位置的雙潭村民組是全村自然風光最好的地方,但過去除了從事一些粗放式的種植和養殖業,并沒有進一步開發利用。目前,農林村正與北京一家大型文旅企業接洽,謀劃通過集體+社會資本+農戶的形式,利用這里的閑置農房規劃建設一座集民宿、觀光、文創于一體的大型項目,村集體將農房打包租賃給企業,村民除享受每年的保底租金之外,今后還可參與項目分紅。
除此之外,合同中約定,企業方每年還將向村集體支付一筆固定的資金,用來購買村里的“無形資產”。魯民強解釋道,正是由于農林村近年來在生態環境改造提升上的投入,才有了今天良好的環境,打造了“城市后花園”的品牌,形成了市民中間良好的口碑,這就是農林村的“無形資產”。經初步估算,項目落成后,每年的租金加固定收益,可為村民和村集體帶來超過八十萬元的總收益。
“農林村有了今天的成績,要格外珍惜來之不易的發展機遇,決不能再走過去的老路。”魯民強補充道,下一步,農林村在閑置農房利用上將更為規范。正在制定的村規草案中,已初步呈現了產業規劃的雛形,在傳統第一產業方面,主要發展苗木種植、果蔬采摘等能夠與鄉村旅游業有效嫁接的產業,對養殖業等環境污染較大的產業進行引導控制,以保持村整體風貌良好,未來農房的盤活利用也將圍繞這些產業展開。在以村集體為主導統一開發的同時,充分尊重村民的個人意愿,對于不愿將農房交由村集體統一經營管理,或是外來租用農房發展產業項目的個人,可以選擇自主經營,但必須在產業項目選擇、環境衛生管理等方面嚴格遵守村規要求,以保持全村整體風貌的協調統一。
“無中生有”造出藝術鄉村IP
農林村鄉村旅游一派火熱之時,數公里之外的大院村也曾嘗試利用閑置農房發展鄉村旅游,但在發展過程中卻遭遇挫折。大院村書記阮宜保表示,相比較農林村,大院村在自然風光上稍遜一籌,缺乏比較優勢,此前村民利用閑置農房開辦農家樂和民宿,但收益并不及預期。
事實上,銅陵多數鄉村發展旅游業的條件并不出眾,由于城市人口較少,鄉村旅游的市場需求相對有限,要想聚攏人氣,盤活鄉村閑置資源,還要通過差異化發展,依托當地的資源稟賦,發展特色經濟、打造亮點品牌、厚植發展動能,形成閑置資源利用、鄉村發展激活的良性狀態和長效機制。
農房閑置只是現象表面,背后的問題歸根結底在于鄉村缺少發展機會,導致人口外流,要盤活閑置的農房,關鍵是要把握時代發展潮流,以新發展理念激活鄉村發展沉睡的潛能,讓村民愿意回歸鄉土。
大院村是銅陵地方特色農產品白姜的原產地,這里生姜種植歷史已有上千年,但由于利潤微薄,不少村民早些年都進城務工,生姜種植面積也從最高峰時的300多畝滑落到數十畝。大院村生姜之所以具備良好的品質,與當地的特殊的土壤環境和世代相傳的種植技法密不可分。隨著農民離開了鄉土,帶來的不僅是農房的閑置,也造成了大院生姜品牌影響力的滑落。
幸運的是,大院村趕上了新時代的發展機遇。在銅陵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過挖掘農產品背后的文化內涵,讓大院生姜名聲大噪。2017年,銅陵市白姜生產系統入選農業部第四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去年,著名導演陳曉卿紀錄片作品《風味人間》中對銅陵白姜生產、種植、加工的全景式展現,更讓這一銅陵特產走進了全國各地觀眾的視野,白姜產品一時供不應求。
如今,大院村的生姜種植面積已經慢慢恢復,同時也帶動了村里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不少過去進城務工的村民陸續回到家中,開辦起了生姜深加工企業。在村集體的主導下,11戶村民將農房放進村里的產業合作社,在生姜上市的旺季用作加工儲存車間。產業的蓬勃發展讓原本沉寂的小村莊又變得生機勃勃,“大院村的村民正在慢慢回歸!”阮宜保感慨地說道。
挖掘鄉村農耕文化內涵的同時,另一些鄉村正嘗試為其注入現代活力。銅陵北部的犁橋村,歷史上是著名的魚米之鄉,和諸多鄉村一樣,這里的青壯年多半外出務工,剩下年邁的老人和空蕩蕩的村落。去年,銅陵首屆田園藝術季在這里拉開帷幕,開幕當天,兩萬多人紛涌而至,小村莊迎來了久違的熱鬧場景。
田園藝術季期間,來自全國各地的藝術家們匯聚犁橋村,以村里閑置的農房、廢棄的墻面為載體進行藝術創作,部分空閑農房被改造成先鋒戲劇演出場、實驗舞蹈房、稻荷書屋、彩繪圖畫教學室等場館,讓現代潮流文化與鄉土文明在這里發生交融和碰撞。借此機會,犁橋村還利用集體資金,將三座閑置的農房改造成民宿和咖啡館,未來投入運營后將給村集體帶來可觀的收入。
田園藝術季總策劃梁克剛認為,犁橋村并沒有特別出眾的自然風光和人文底蘊,但卻是一個天然的鄉村藝術館,靠金點子無中生有,營造出一個藝術改變鄉村的大IP,讓人今后提起藝術鄉村就能想到銅陵。
厚植動能,筑夢田園,銅陵的實踐意義在于,通過挖掘鄉村生態與文化等無形的資源,盤活了鄉村有形的資源。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更多的鄉村也能成為與城市相媲美的飽含生機與活力的熱土,讓鄉村的資源和價值不再沉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