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后,作為長三角城市群副中心的合肥,也迎來了發展的新時代。站在國家戰略的風口上,合肥將如何搶抓新機遇?又將跳出怎樣的“舞步”?
近日,決策雜志(微信ID:juecezazhi)專訪了合肥市市長凌云,她給出了答案。
一起來看。
合肥市市長 凌云
合肥迎“長三角”重大機遇
《決策》: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標志著長三角一體化進入了新時代。在新的起點上,合肥有著怎樣的機遇?
凌 云:2018年,長三角區域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2019年,長三角區域一體化寫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報告提出編制實施發展規劃綱要,指出長江經濟帶發展要堅持上中下游協同,打造高質量發展經濟帶。這對于整個長三角地區都是一個重大利好,同時也為合肥的發展帶來重大戰略機遇。
一方面,高鐵時代的到來,讓合肥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變為聯通四方的交通優勢,隨著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的實施,合肥將打開全面融入長三角國際航線網絡的窗口。長三角主要城市間的高鐵網絡、城際鐵路以及城市地鐵將加密聯通,合肥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的地位將迎來跨越提升。
另一方面,作為國家綜合性科學中心、長三角城市群副中心,以及聯接長江中游城市群與長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節點,合肥能夠從公共服務、科技創新、產業協同、基礎設施建設、制度等高對接等多個維度,為長三角城市群、合肥都市圈自身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核心支撐。
在長三角核心城市和五大都市圈中,合肥及合肥都市圈的后發優勢最為明顯,合肥將積極行動、主動作為,牢牢抓住這一重大戰略機遇,全面對標滬寧杭,努力在創新合作中增強優勢,在發展競爭中提升追趕本領。
《決策》:當前在長三角,從投資、科創到公共服務,一系列帶有一體化印記的合作平臺不斷涌現,合肥在打造長三角“朋友圈”上有哪些亮點?
凌 云:合肥正在全面融入長三角“朋友圈”,主動作為,在促進互聯互通、強化產業協同、保護生態環境、創新發展體制等方面,深度融入長三角“朋友圈”。
一是構筑交通通道。開通運營合寧、合武、合福高鐵,加快建設商合杭、合安高鐵。滁淮高速建成通車,合寧高速擴容加快建設,形成“一環七射四聯”高速路網體系。與寧波港、太倉港、上海南港等開展鐵海聯運、江海聯運,規劃建設公鐵水聯運物流樞紐。對接長江“黃金水道”,全面開工建設江淮運河。
二是推動產業協作。合肥深入開展與上海雙城合作,已攜手走過4年,謀劃推進與上海臨港集團戰略合作,引進新華三、??低暤纫慌L三角龍頭企業,與100多家長三角知名企業簽訂合作發展項目。與G60科創走廊城市共同建立上交所科創板基地,一批企業進入科創板首批備選企業;牽頭成立新能源汽車和網聯汽車產業聯盟,物聯網產業合作示范園區在合肥東部新中心落地。建立長三角市場準入一體化機制,G60九城市證照實現“一體受理、一體辦證”。
三是構建生態屏障。聚力打造水清岸綠產業優美麗長江(合肥)經濟帶,深入實施巢湖綜合治理工程,巢湖水質總體保持穩定,匯入長江的裕溪河支流水質常年穩定在III類標準。積極參與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PM10、PM2.5平均濃度連續5年實現 “雙下降”。率先推動林長制改革,開展環巢湖生態復綠補綠增綠,近兩年植樹造林近10萬畝。
四是共享公共服務。連續舉辦上海國際藝術節合肥分會場,推動優秀文藝作品登陸上海。搭建長三角地區教育評價領域交流與合作平臺,定期會商和研討交流。整合旅游資源,設計合肥—九華山—太平湖—黃山等精品線路,培育區域旅游特色。
激發“圈群效應”
《決策》:從發展趨勢看,長三角一體化格局將加快由“廊”演進為“圈”,合肥將如何深度融入長三角“朋友圈”,激發“圈群效應”,壯大“聚合”力量?
凌 云:在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進程中,合肥準確把握角色定位,注重發揮特色優勢,從四個“高”著手,在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中承擔更大責任。
高質量打造發展增長極。加強創新策源能力建設,構建現代經濟體系,推進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高標準建設好“一城(濱湖科學城)、一館(安徽創新館)、一島(合肥科學島)、一谷(中國聲谷)”。推進合肥與上海張江兩大科學中心在基礎研究、共性技術和運行機制上深化交流合作,共同承接國家重大戰略任務,聯合開展科技攻關項目,攜手建設開放創新功能平臺,暢通科技成果轉化通道,構建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
高水平打造產業高地。構建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產業創新體系,主攻“芯屏器合”關鍵核心技術,建設長三角綜合性產業創新中心。依托長鑫存儲、京東方等龍頭企業,打造國家級集成電路和新型顯示產業集群。依托科大訊飛、中國聲谷等企業和平臺,打造新一代人工智能示范基地。依托江淮大眾、陽光電源等重大項目,打造全國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車研發制造基地。全面推進G60科創走廊在空間規劃、科技創新、產業布局等方面深度合作,加強與上海證券交易所開展戰略合作,培育一批高新技術企業上市科創板。
高標準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合肥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以環巢湖生態示范區建設為統領,打好巢湖水環境治理攻堅戰,建設綠色發展美麗巢湖。健全“河長制”“湖長制”和“林長制”,統籌推進雨污分流、建廠處理、生態補水等工程,基本消滅城市黑臭水體,加快實現入湖河流清澈干凈。強化區域水污染治理協作,推動跨界水體污染防治,開展廢水循環利用和污染物集中處理。
高品質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深化與長三角區域聯動合作,攜手推動社會事業跨區域合作、一體化共享。構建長三角教育資源合作配置機制,主動對接滬寧杭等地優質教育資源,廣泛開展常態化培訓交流。引進滬寧杭等地優質醫療機構在合肥開辦醫療聯合體,構建重大疾病聯防聯控和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聯動機制。暢通長三角城市預約掛號平臺和遠程醫療共享通道,逐步實行異地就醫門診、急診醫療費用直接結算。積極引進全國優秀文化作品,推動廬劇等優秀傳統文化走向長三角。
合肥
創新共同體的“合肥方案”
《決策》:協同創新是實現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的重要手段和路徑。目前,從現實來看,長三角協同創新共同體面臨哪些難點?如何發揮合肥的科創優勢?
凌 云:當前,三省一市都制定了創新發展戰略規劃和政策體系,受行政壁壘和既有利益格局影響,導致科技資源難以實現高效配置和開放共享,且存在創新載體重復建設、人才競爭愈發激烈等問題。
站在新時代新起點,身處全國創新能力最強區域之一的長三角地區,合肥與上海、南京、杭州要攜手奮進,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增強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集眾智匯眾力,跑出長三角創新“加速度”,共同打造科技創新圈,書寫創新發展的精彩答卷。
一是以綜合性產業創新中心為載體,促進產業協同轉型升級。聚力建設長三角綜合性產業創新中心,面向國際國內聚合創新資源,推進創新資源共享,瞄準重點領域,推進動能轉換,打造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長三角創新產業體系。
二是協同增創科技創新引領優勢。圍繞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發揮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優勢,全力打造大科學裝置和重大創新平臺,暢通科技成果轉化大通道,構筑科技創新生態圈。全面參與長三角區域創新體系,重點推進合肥與上海張江兩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的橫向錯位、縱向協同,在基礎研究和共性技術、科學中心建設路徑和機制上深化交流合作。
三是推動長三角加快建立協同創新的體制機制,加強創新共同體建設頂層設計,共建協同創新平臺載體,積極推動區域科技成果轉化,探索設立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發展基金。
《決策》:人才的高效流動是引領長三角協同創新發展的關鍵。如何進一步推動人才一體化?
凌 云:人才一體化是整合長三角人才資源的重大戰略舉措,是解決長三角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的重要抓手,也是促進長三角區域經濟提升、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推動力。
目前,蘇浙皖滬四地人社部門共同簽署了《三省一市人才服務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力求“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協同聚才、合作雙贏”。合肥與G60科創走廊九城市也在優化人才服務,暢通人才交流機制,搭建智力支撐平臺,形成“九城一張網”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合力為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提供人才支撐。這為長三角人才一體化積累了經驗。
未來,長三角將建立統一的人才一體化評價指標和共享服務體系,試點職稱互認、專技人員繼續教育學時學分互認、領軍人才和拔尖人才聯合選拔等,并探路高端人才“一卡通”模式,通過共享教育、醫療等資源,廣納海內外英才,為人才要素自由流動提供支撐,實現人才與產業同頻共振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