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從未有過今天這樣的熱度。
上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了《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發展藍圖呼之欲出,距離去年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宣布“支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并上升為國家戰略”,方才半年。
5月22日,2019年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將在安徽蕪湖召開,這是長三角一體化上升至國家戰略后,召開的首次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
有人曾將長三角各省市,形容為一個人的手:五指各有差異,卻能握指成拳。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如何“出招”,拭目以待。
長三角城市群規劃
01、長三角的演變
動態的長三角,從不缺乏想象的空間。長三角形成今天的“朋友圈”,整整用了37年。
早在1982年12月22日,出于推動區域經濟聯合的目的,國務院發出通知,決定成立“上海經濟區”,這被認為是長三角經濟圈的最早雛形。
3個月后的1983年3月22日,“國務院上海經濟區規劃辦公室”成立,標志著帶有探索試驗性質的長三角區域合作第一次真正啟動。其最初的管轄范圍是以上海為中心,包括蘇州、無錫、常州、南通、杭州、嘉興、湖州、寧波和紹興等在內的10個城市。同年8月18日,上海經濟區規劃工作會議在上海召開,參會的除上述10個城市外,安徽派出觀察員參會。
1984年2月,上海經濟區省市長會議在上海召開,安徽首次作為經濟區成員與會。這是安徽第一次與長三角親密接觸,也是上海經濟區的第一次擴容。
在經過3年多的實際運作后,《上海經濟區章程》在1986年7月獲得通過,一個相對完整的合作框架搭建起來。然而,1988年6月,當時國家計委辦公廳發出通知決定停止經濟區活動,合作“擱淺”達10年之久。但是,擱淺并不意味著沉寂,自發的區域經濟合作一直就沒有中斷。
1992年,長三角悄然生變。
最初的上海等10個“元老”,加上舟山、揚州、南京、鎮江,共14個市的經濟協作辦公室發起組織,成立長三角14城市協作辦主任聯席會,至1996年共召開了5次會議。在1997年,上述14城市的市政府和新成立的泰州市共15個城市通過平等協商,自愿組成新的經濟協調組織——長江三角洲城市經濟協調會,長三角經濟圈再一次啟動。但相對15年前的“上海經濟區”,范圍已大大縮小。
當時間推進到2003年,經過5年發展,長三角在全國區域經濟發展中,成為最吸引眼球的字眼。這年春,滬蘇浙高層領導閃電般互訪,簽訂一攬子協議,并提出共同建設以上海為主導的“區域經濟一體化試驗區”。
更重要的是,是年8月,長三角南京峰會接納浙江臺州為新成員,15+1的新格局出現。這是長三角的第一正式擴容,地理概念首次實現突破,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圈概念開始形成。這給那些渴望分享長三角品牌的城市留下了巨大的遐想空間。
緊接著在2004年3月初,以“長三角15城市+黃山”的模式,共同建立起第一個跨區域的無障礙旅游區。這是安徽真正與長三角的一次實質性專題合作。
02、擴容路線圖
有了兩次成功的擴容實踐,2004年11月,在上海召開的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第五次會議上,安徽的合肥、馬鞍山,江蘇的鹽城、淮安,浙江的金華、衢州等6個強烈要求加入長三角協調會的城市市長或副市長列席了本屆會議。
這一細微的改變不僅僅是形式,更在內容。自1997年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成立以來,協調會的章程規定:“長三角協調會由長江三角洲地區15城市組成 ”。在這次會議上一致通過的新章程規定,長三角協調會由長三角地區的城市和其他城市組成。這標志著“15+N”格局終于“芙蓉出水”。
但遺憾的是,這次峰會沒有討論具體新成員的加入。
面對長三角外圍城市申請加盟的高漲熱情以及“擴容模式”的激辯,長三角協調會在2005年10月明確表示:“目前暫不考慮擴容,擴容尚待機再議。”這使得長三角朋友圈擴容問題又變得撲朔迷離。
此時,等候在長三角圈外申請“長三角綠卡”的城市達到了11個,媒體開始驚呼:長三角周邊城市遭遇“最昂貴的門票”。但仍然抵擋不住“外圍”城市心懷的“一體化”夢想。
“如果你們愿意,請讓我們靠近,讓你們明明白白我們的心!”在2005年11月舉行的長三角城市峰會上,江蘇省淮安市領導用上了一句流行情歌的歌詞,用以表達江蘇、浙江、安徽三省中正在排隊等待進入長三角的10個城市的共同心聲。
2007年5月15日,終于有了好消息。在上海召開的長三角地區協調發展座談會上,長三角范圍正式從16個市擴展到兩省一市,這成為長三角發展的又一個標志點。
2008年初,長三角出現了一個“熱詞”——“泛長三角”。這對安徽和蘇浙滬來說,都是重新審視自身區域定位的一個新起點。在這之前很長一段時間,讓長三角跳出地理范疇,建設泛長三角經濟區,早已成為學者專家熱議的話題。同年,安徽省黨政領導首次參加長三角主要領導座談會。
種種跡象表明,長三角朋友圈即將迎來擴容。2010年3月,合肥、鹽城、馬鞍山、金華、淮安、衢州6個城市正式加入,朋友圈成員從此前的“15+1”變為22市。長三角從原來人們熟知的滬蘇浙“一市兩省”,擴展到滬蘇浙皖“一市三省”。
到了2013年4月,徐州、蕪湖、滁州等8座城市正式加入朋友圈,擴容至30個。至此,長三角朋友圈覆蓋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全境以及安徽省的合肥、馬鞍山、蕪湖等5地市。
更大的變化發生在2016年5月,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長三角城市群由上海、江蘇、浙江、安徽3省1市的26個城市組成,其中安徽8個。
這一年6月1日,有著長三角“小朋友圈”之稱的G60上海松江科創走廊正式啟動,此后兩年,從上海松江區的1.0版本,到滬嘉杭聯動的2.0版本,再到滬蘇浙皖九地市的3.0版本,升級的背后,正是長三角朋友圈擴容的一體化過程。
今年5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了《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提出長三角是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全國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具有極大的區域帶動和示范作用,要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帶動整個長江經濟帶和華東地區發展,形成高質量發展的區域集群。
從1982年“上海經濟區”的萌芽,到1997年長三角協調會的15個城市,再經過多次擴容,區域范圍已覆蓋三省一市。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成為區域經濟中的“金字招牌”,持續吸引著外界關注的目光。
2018年6月1日下午,2018年度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圓滿完成各項議程后,舉行了成果發布會。
03、歷次座談會談了什么?
在長三角“朋友圈”的擴容演變中,大小會議不勝枚舉,但有一項會議最受關注,便是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三省一市黨政主要領導悉數出席,在長三角一體化中,處于戰略性層面。
這項定期會晤機制的設立,源自2003年3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的建議。自2004年醞釀啟動至今,由各省市輪流舉辦已歷經15年。
2005年12月,第一次座談會在浙江杭州召開,長三角區域合作正式納入蘇浙滬決策層視野,座談會提出,在“十一五”期間,要加強區域合作,在更高層面上參與國際競爭,努力提升經濟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
2007年11月,“打造世界級城市群”的提法首次提出,從那時起,建設世界級城市群成為長三角發展的戰略性目標。
2008年對長三角來說是一個關鍵節點。這一年,安徽省黨政負責人首次參加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奠定了長三角目前的格局。當年正值國際金融危機,座談會提出,聯手應對挑戰,進一步增強區域發展的抗風險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確保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2011年,座談會在合肥召開,這是首次在安徽舉辦,標志著安徽已經全面融入長三角一體化。
到了2013年,長三角主要領導座談會重點圍繞“加快轉型升級、共同打造長三角經濟‘升級版’”的主題進行了深入討論,這是長三角首次提出“升級版”概念。
2016年,國務院審議通過《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在此背景下,長三角打造世界級城市群有了更詳盡、明晰的路線圖。
方向既定,隨后的兩次座談會均聚焦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級城市群。
到了2018年6月1日,在上海舉行的座談會上,聚焦更高質量一體化,并通過了《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
更值得關注的是,此前在2018年初,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成立,讓三省一市的合作更加走向實質化,一體化的推動相比以前更加全面和深入。
5個月后的11月5日,進博會上傳來喜訊,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
15年的歷程,長三角主要領導座談會不僅致力于打破行政界限,更在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和打造世界級城市群上不斷釋放長三角“朋友圈”的圈群效應。
G60科創走廊
04、圈群效應
上升為國家戰略的半年來,長三角各城市的“一把手”們忙得很。三省一市各城市的領導動態發生了細微變化,地方“一把手”帶隊外出,除了常規的學習考察和招商引資,一項重要內容便是建立各種“朋友圈”。
這些城市或建城市聯盟、或建產業聯盟、或建園區聯盟,如同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與以往城市圈群不同,“朋友圈”不再拘泥于核心城市和周邊城市近距離的輻射就近合作,而是遠距離、跨省、跳棋式的合作。
新型合作的背后是地方政府越來越感受到打破行政壁壘、避免惡性競爭的重要。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長三角專業化分工水平仍然偏低。從結構相似性系數來看,蘇浙皖三省同構現象較為嚴重,低水平同質化競爭較為激烈,生產力布局盲目重復依然比較嚴重。
報告分析認為,其根源是行政壁壘阻礙了要素市場化配置。怎么辦?解鈴還須系鈴人,這就需要地方政府打破行政壁壘,讓市場主體以更低成本開展合作,讓要素流動更加便利。
G60科創“朋友圈”正是在這種訴求下應運而生。在G60走廊上,跨省分工、協同創新的產業聯盟“抱團”正在改變產業雷同、低質競爭的“內斗”。畫圈拉群本質上是為了超越行政區經濟,提升跨區域的產業鏈分工水平,而這正是“圈群效應”的著力點。
透過城市“朋友圈”的精彩互動,長三角一體化已經步入產業相容、制度突破、消除行政壁壘等核心層面。20多年的持續努力,從“要素破壁”到“機制破壁”再到“思想破壁”,長三角三省一市正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樹立“一盤棋”思想,重構一種全新的區域經濟運作體制機制,全面走向“融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