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在“2019安徽縣域經濟創新發展峰會”上,安徽財經大學和決策雜志社(安徽創新發展研究院)共同發布《安徽城市發展研究報告2019》。
據悉,《安徽城市發展研究報告2019》采用安徽省16個地級市數據,分析比較16個地級市的綜合競爭力、產業競爭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城市創新能力、城鄉融合發展、城市生態環境質量,客觀評價各市經濟、社會、環境等方面的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為制定科學的城市發展戰略提供決策依據。具體如下:
安徽省城市經濟規模穩步提升,結構不斷優化
安徽省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呈現良好態勢,主要經濟指標增幅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三次產業生產總值、地方財政收支、投資貿易、社會消費品總額和金融機構存貸款均有明顯增長。
規模方面,2017年安徽省人均生產總值達44206元,比上年增加4645元。其中合肥市、蕪湖市的人均生產總值均超過8萬元/人,銅陵市69935元/人,增長率為16.64%,為全省增幅最高。全省第三產業生產總值為11597.45億元,相對2016年增長率為16.44%,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了41.12%。
增速方面,2017年安徽省各市轄區經濟生產總值均保持10%以上的增長,馬鞍山市、銅陵市和滁州市增速分別為17.6%、17.2%和15.8%位列前三位。三產增長最快的城市是淮北市,達到17.25%,其次是合肥市16.81%。
結構方面,安徽省三次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由2016年的10.64:48.06:41.30演變到2017年的9.56:47.52:42.92。各項財政支出占總支出占比前五項分別是教育、城鄉事務、社會保障和就業、農林水事務、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支出占比分別為16.4%、16.3%、13.9%、11%、9.6%,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職能的轉變。
城市綜合競爭力不斷增強,但城市間發展差距較大
2017年,安徽省16個地級市綜合競爭力排名中,合肥穩居第一,蕪湖、馬鞍山、銅陵次之。銅陵、六安、淮北、淮南上升勢頭強勁。
其中合肥市在產業競爭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城市創新能力、城鄉融合發展均排名第一。
安徽省城市產業競爭力2017年排名前五的城市分別為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亳州。
在可持續發展能力方面,合肥、蕪湖和馬鞍山排名前三。
城市創新能力排名前五的城市分別為合肥、蕪湖、滁州、阜陽和馬鞍山。
在城鄉融合發展方面排名前五的城市分別為合肥、馬鞍山、蕪湖、亳州和蚌埠。
城市生態環境質量排名前五的城市分別為蚌埠、合肥、黃山、六安、池州。
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城市空間布局有待進一步完善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安徽省城鎮化的空間布局逐漸呈現有疏有密的“集聚型城鎮空間,開敞型生態空間”以及大小中心城市和特色小城鎮的格局。
通過加快合肥、蕪馬兩大經濟圈的建設,培育阜陽、蚌埠、黃山、安慶四大增長極,推進滁州、亳州都市區的建設,加快推進沿江、淮合蕪宣城市帶的發展,形成“兩圈兩帶一群”,進一步凸顯城市規模經濟,全面實現對接長三角的東向發展的城鎮化空間格局。
以中心城市為主導引導周邊城市的發展,加快特色小鎮的建設規劃,形成層次鮮明、結構合理的安徽城鎮化體系。
城市群間差距較大,城市群內部發展不均衡
安徽省皖江城市帶、合肥都市圈與皖北城市群整體呈現穩步增長態勢,其中皖北城市群經濟規模較小,經濟發展水平有待提高。
通過三大城市群經濟指標以及經濟密度的比較可知,城市群內城市發展不均衡,發展差距較大,合肥、蕪湖等市經濟實力較強,作為區域中心城市,但自身的輻射帶動作用相對不足,對周邊城市的帶動作用不突出,皖北城市群中城市發展緩慢,經濟較為落后。
應積極推進合肥成為全國性交通運輸樞紐,完善以合肥為中心的交通網絡,加快區域內城際高速鐵路建設。同時,加強安慶、蕪湖、銅陵、馬鞍山、蚌埠、阜陽等區域交通樞紐功能,構建立體化交通走廊,加強交通對城市群發展的支撐帶動作用,強化以合肥為中心以及三大城市群的經濟輻射,完善區域一體化網絡布局。
(制表:王碧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