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沖起來了!
2019年上半年,在長三角城市群26個城市中,滁州經濟增速達到9.4%,成為上半年增速最快的城市;在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速上,滁州同樣表現亮眼,以11.1%的增速占據榜首。
在安徽省的經濟格局中,與南京一河之隔的滁州,具有特殊地位。2016年9月,滁州首次明確提出“沖刺總量全省第三”的戰略目標后,滁州的變化格外引人關注。
“雙第一”背后,滁州做了什么?
滁城夜色
“第三城”寫在“臉上”
在安徽的“第三城”競爭中,滁州是唯一一個將“沖刺經濟總量全省第三”寫在黨代會和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城市,而且是連續三年。按照發展規劃,滁州是要做安徽省內僅次于合肥和蕪湖的經濟總量第三城。
滁州深藏于胸的雄心躍然紙上,底氣在哪里?
“一山(瑯琊山)一亭(醉翁亭);一書(儒林外史)一文(醉翁亭記);一帝(朱元璋)一村(小崗村);一歌(茉莉花)一舞(鳳陽花鼓);一會(農歌會)一園(長城影視文化園)。”滁州市委書記張祥安曾如數家珍地以“十個一”,概括介紹滁州市。
這是人們印象中的滁州。現在再看滁州,風頭正勁。在安徽省最近一波發展浪潮中,滁州“怒刷”存在感。
10年前的2009年,滁州經濟總量僅有576.18億元,全省第七,高于宿州和蚌埠,和六安、阜陽、馬鞍山談不上遙遠的距離,比安慶少了200多億元。
彼時的滁州提出“追宿遷、超千億、進前列”,那一年,江蘇宿遷突破800億元,達到826.85億元。
10年后的2018年,滁州經濟總量達到1801.8億元,穩居安徽全省第一方陣,增長9.1%,增速居全省第3位,創2000年以來最好位次,相繼趕超了六安和阜陽。
面對“第三城”的目標,滁州想跳起來摘“桃子”。
2014-2018年的5年來,滁州與馬鞍山的經濟總量差距由172.61億元,縮小到116.3億元;與安慶的差距由359.5億元,縮小到115.8億元。2019年上半年,滁州以9.4%的經濟增速排在全省第2,經濟總量達到960.6億元,與安慶差距進一步縮小,僅有35.2億元。
滁州一路追趕,持續縮小與第一方陣的差距,是如何做到的?
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從上世紀80年代的揚子說起。
中國揚子集團現代化總部
從高峰到低谷,再向上爬升
1984年,在國企工作多年的宣中光抓住國家大力發展家電業的歷史性機遇,撇開傳統國企的束縛與負擔,成立了揚子集團。
短短幾年,一股強勁的揚子之風,在滁州聚集,吹遍神州大地。
1991年,揚子成長為中國家電業的龍頭企業之一,直接帶動滁州進入了工業發展的“合老大”“滁老二”時期。1992-1993年,揚子冰箱名列中國冰箱業排行榜第2位,走進千家萬戶。
然而在市場經濟大潮中,由于經營、技術、決策等原因,“揚子冰箱”快速滑落,帶來的是滁州工業的陣痛。
但滁州沒有放棄家電產業,集中全力培植、孵育,蓄勢待發,在等待一個“滿血復活”的時機。
1996年,“春天”終于來了。是年3月,揚子集團冰箱廠和德國西門子成功合資,成為當時安徽省引進外資最多、規模最大的合資企業;一年后,家電業的領軍企業康佳集團進入滁州,建立最大的內銷彩電生產基地。
當初從揚子走出去的一批揚子人,他們有的走向全國,僅活躍在珠三角、長三角的家電制造業骨干就有300多人;有的留在滁州,成為滁州家電產業再次勃興的“火種”。
揚子木地板、揚子空調、鯤鵬模具、揚子門業、揚子客車、興揚汽車……處處活躍著揚子人創業的身影。
從高峰到低谷,再向上爬升,滁州走出了一條“存量引增量,聯合促發展”的路子。
這些知名企業的入駐,釋放了激活效應和化學反應,家電產業得以“脫胎換骨”。由此,滁州家電產業站在了新的起點上,之后十幾年,迅速發展,規模和數量持續擴張。
2013年,滁州家電產業進入品牌提升加速階段,以康佳電子、博西家電、揚子空調等智能家電為代表,滁州的智能家電不斷開拓國內市場,撐起了滁州工業的一大片天。
滁州家電雄起的同時,其他一些產業也讓人很是驚喜。
1998年,全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是安徽省內燃機行業唯一一家上市公司。20年來,滁州工業還生發出汽車、先進制造裝備、綠色食品、新興化工、硅基材料、新能源五大主導產業,直接帶動滁州工業實力進入全省第一方陣,僅次于合肥、蕪湖、蚌埠和安慶。
2018年,滁州工業繼續高歌猛進,經濟指標一路高開,規上工業增加值增幅11.4%,居全省第3位;固定資產投資增幅15.4%,居全省第4位。
2019年上半年,滁州延續了強勁的發展勢頭,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4%,居全省第1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8%,居全省第2位;財政收入增長11.7%,居全省第4位;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1.7%,居全省第4位 ;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24.1%,居全省第6位。
滁州產業正在實現重生,成為“沖擊總量全省第三”的最大支撐力。
再造一個“蘇州工業園”
除了長久的堅持和不懈的努力,滁州還做了件非常重要的事——搭建產業起舞的戰略平臺。
1992年6月,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一顆種子在此萌芽,滁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正式成立;2011年4月,滁州經開區加速蛻變,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駛入快車道。
經過多年發展,滁州經開區已成為滁州對外開放的橋頭堡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國家級滁州經濟技術開發區
在商務部發布的2018年國家級開發區綜合發展水平排名中,滁州經開發區在219家國家級開發區中位居第59位,1年飆升30位,名列全省第4位。
這是滁州最大的“金字”平臺,成為帶動滁州發展不可忽視的力量。
同是在2011年,滁州還搞了一個大動作。
2011年12月,滁州拿出堅定的決心,與中新蘇州工業園區開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蘇滁現代產業園,投資基礎設施100億元,帶動區域總投資約1500億元,重點建設高科技產業園、現代服務園、文化創意園“三個園”,目標是再造一個 “蘇州工業園”。
此時,正值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風口,憑借蘇滁現代產業園,滁州率先搶占先機。短短幾年,累計引進工業項目220多個,投產企業近百家,發展為安徽頂級、兩省示范、國際標準的現代化工業園區,長三角區域合作的先行區和新標桿。2018年,位列安徽省級以上開發區綜合考核第19名;2019年2月獲批為省級高新區。
蘇滁現代產業園
實際上,蘇滁現代產業園對于滁州的意義遠遠不止經濟數字上的改變,而是新思想的輸入、新理念的沖擊和新產業的培育。
有了這樣的堅實平臺,滁州的產業發展得風生水起,接連斬獲了多塊國家級牌子。以家電來說,滁州是全國唯一集中國家電及裝備制造業基地、國家家電設計與制造特色產業基地、國家新型工業化家電產業示范基地于一身的 “國字號”家電產業基地。
1000多年前,滁州醉翁亭、蘇州滄浪亭,同期名揚天下,有“醉翁系滄浪,歐蘇共風流”的美譽。
如今,蘇、滁兩市穿越時空,攜手合作,寫就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新華章。2019年5月,蘇滁現代產業園再一次深化合作。
在產業進發的過程中,提升城市空間也成為滁州的一大重點課題。
“新滁城”
追溯滁州的崛起之路,2008年是一個繞不過的年份。
那一年的4月,“新滁城”戰略破土而出。鮮為人知的是,“新滁城”夢想的背后,是一條鐵路引發的多重改變。
2008年4月18日,京滬高鐵正式開工,滁州成為在長江北岸設立的第一個高鐵站,被稱為“江北第一站”。滁州人敏銳地意識到,這是拉開城市框架,提升城鎮化的絕佳機遇。
為對接京滬高鐵經濟時代的到來,2011年6月,滁州南站更名為滁州站,原滁州站更名為滁州北站。這一鐵路名稱的變遷,凸顯了滁州擴容、做大城市的渴望與雄心。
滁州有多渴望?
2007年,滁城城區面積僅有45.6平方公里,不僅遠低于行政區域面積相當的蚌埠,更低于銅陵和安慶,并且城市人口近40萬人,城市道路僅有228公里,這讓滁州很是尷尬。
于是,“新滁城”戰略成為破解城市化的主抓手。
俯瞰滁州城南新區
按照“新滁城”的規劃,2020年,拓展到100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100萬,瑯琊山風景區由115平方公里擴展到240平方公里,3個副中心城區面積和人口將分別達到100平方公里、100萬人。
由此,“新滁城”的藍圖浮出水面。
未來,將形成以滁州主城區為中心,以來安、全椒、烏衣為三個副中心,以瑯琊山風景區為依托,打造山水相連、生態優美、宜人宜居的新滁城。
十年磨一劍。以“新滁城”為目標,滁州全城動起來了,掀起了有史以來城市建設的高潮。
人們突然感覺,滁城變大了,建成區面積已由2007年的40平方公里擴展到近90平方公里,人口由不足40萬人增長到70多萬人;滁城變寬了,路網框架拓展到120多平方公里;滁城變美了,開展文明創建,山環水繞的滁州變得更加秀美。
“新滁城”的建設不僅僅提升了滁州的顏值,還帶來另一個反哺效應,人流、物流、信息流也在此匯集。
惠科光電、獵豹汽車、盼盼集團等一大批重點項目落戶。“蘇商最佳投資城市”“浙商最佳投資城市”“深港企業投資潛力城市”成為滁城新名片。“來了滁州有不想走的感覺,有想投資的沖動,有想合作的愿望。”
“一號工程”惠科項目,總投資240億元,是滁州有史以來單體投資最大的工業項目,從2017年8月簽約落地到開工,僅用了57天,從打樁施工到主廠房封頂僅用了314天,從主廠房封頂到第一塊面板下線僅用了207天,創造了“滁州新速度”。
2017年9月26日上午,總投資240億元的惠科第8.6代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件項目在滁州經開區隆重舉行開工典禮。
商來賈往,顯示的是“新滁城”的信心、活力與開放程度;相互交流與碰撞,則引導“新滁城”向更高層次發展。
“大江北時代”
滁州的“朋友圈”越來越鐵了。
今年3月19日,滁州市委書記張祥安、市長許繼偉帶隊來到南京江北新區,探索區域互聯互通互融的有效途徑。
一天之后的3月20日,南京都市圈8個成員的政協主席齊聚滁州,共商城市政協聯動機制,共話助力南京都市圈“一體化”高質量發展。
就在同一天,滁州市人大常委會組織全體常委會組成人員及相關人員集體赴江北新區考察學習。
“要把南京作為滁州開放發展的第一站,積極學習南京等先進地區經驗,拿來為我所用;要強化主動融入意識,主動‘投懷送抱’,甘當發展配角,堅持協同互惠,帶動滁州發展。”張祥安說。
滁州謀劃深度融合“大江北”(圖片來源于《南京日報》)
這是滁州左右逢源區位優勢的最大程度體現。
身處長三角兩大副中心南京、合肥之間,京滬高鐵穿城而過,南京祿口、合肥新橋等機場環繞周邊。滁州順勢而動,是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圈層城市,已攜手走過17年;2013年,滁州加入合肥都市圈,“雙圈融合、無問西東”。
合肥都市圈
2015年,滁州再次升華自己的夢想。是年6月27日,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設立南京江北新區,江北新區上升為國家戰略,成為中國第十三個、江蘇省唯一的國家級新區。滁州的“大江北時代”來了。
一年后的2016年5月,國務院批復《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的時代機遇,敲打在滁州發展的鼓點上。
“滁州參與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最現實路徑是推進與南京同城化,最難得機遇是國家級江北新區建設,江北新區的潛力就是滁州的潛力,滁州的空間就是江北新區的空間。”張祥安多次強調。
2018年11月,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滁州再次乘勢而上,從10月下旬到11月底,在全市開展“對接大江北、建設新滁州”大討論,掀起了一場全面對接“大江北”的“頭腦風暴”。
這其中,推進區域規劃的對接銜接、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產業發展的協同協作、公共服務的共建共享成為重中之重。
這種深度融入互動圈一旦形成,便是一股不可逆的驅動力,這將成為助推滁州“沖擊總量全省第三”的澎湃力量。
悠悠清流河述說著過去的興衰,千年瑯琊山記錄著歲月的更迭。從歐陽修筆下的古城,到今天“大江北時代”下的“新滁城”,未來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