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縣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北傍大別山余脈,南臨長江。全縣總面積2393.53平方公里,下轄9鎮13鄉,總人口87.35萬,其中,農村人口74.55萬,是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縣207個村(社區)有扶貧開發任務,2014年,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村70個,貧困戶3.85萬戶12.34萬人。通過全縣上下共同努力,2014年至2016年實現脫貧19698戶75050人,20個村出列。2017年經民主評議、公示公告、備案標注,脫貧7166戶23341人,20個村出列。目前尚有貧困戶10973戶25719人、貧困村30個。
按照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堅決貫徹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確保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的總體目標,宿松縣結合2014年到2016年三年貧困人口脫貧實際,科學制定“十三五”脫貧三年滾動計劃:在完成2017年任務的基礎上,2018年計劃脫貧2.5萬人、30個貧困村出列,實現“戶脫貧、村出列、縣摘帽”目標;到2020年,確保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全面小康不落一人。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到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動員全黨全社會力量打響了反貧困斗爭的攻堅戰。在當前宿松縣脫貧摘帽的關鍵期,結合工作實踐,本人就如何把脫貧攻堅這項重大政治任務抓緊抓實抓好,進行了深入調研與思考。
一、存在的問題
從全縣總體來看,貧困面廣、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等長期制約著宿松縣的總體經濟發展。在現階段,仍然存在一些問題,表現在:
一是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不平衡。近年來,宿松縣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打基礎、保運轉、強保障的政策措施,推動不少村級集體經濟走上了發展“快車道”。但是仍有部分村莊,一方面由于受生態環境制約,集體產業較為單一,一村一品缺乏的問題比較明顯,增收渠道狹窄,集體經濟發展后勁不足;另一方面近幾年由于宿松縣整合資金大部分投向了貧困村,造成了一部分非貧困村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提升緩慢,甚至滯后于貧困村,直接影響了全縣的整體水平。盡管今年縣財政安排每個非貧困20萬元壯大集體經濟發展資金,但投入太少,難以起到明顯效果。
二是貧困群眾內生動力不夠足。部分貧困人口受現代化文明的教育程度較低,思想觀念落后,勞動生產技能欠缺,“等靠要”思想較為嚴重,脫貧致富的主動性不強。2017年全縣46809貧困人口中,文盲半文盲有8539人,占比23.61%。或者怕承擔風險,不愿參與產業扶貧項目,自我發展能力不足。
三是因病因災返貧現象不可避免。因地理位置偏僻、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低等多種因素影響,長久以來,宿松縣貧困群眾的收入來源主要是發展種植業、勞務輸出等,增收渠道不多,遇到突發事件,特別是因病因災而返貧的現象較為突出,為脫貧帶來了難度。
二、對策建議
一是因地制宜,促進“產村融合”,積極探索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新途徑。各村在縣、鄉(鎮)的統一規劃引導下,面向市場發展一種或幾種適宜自身發展的產業,做出品牌,做優村產,在必要情況下打破村界甚至鄉(鎮)界,共同發展關聯度較大的具體產業,避免惡性競爭,實現抱團共贏。
二是“志智雙扶”,提振脫貧信心,努力營造脫貧光榮的社會氛圍。改進創新工作方式,增強貧困群眾的參與度、獲得感,如“勞動收入獎勵計劃”、“村民積分制管理”等扶貧激勵模式。加強技能培訓教育,指導和幫助貧困群眾掌握生產技術,同時注重小額扶貧信貸的供需對接,為貧困戶自主創業和經營主體帶動脫貧項目提供有力支持,切實做到智隨志走、志以智強,從根本上鏟除滋生貧窮的土壤。
三是穩定脫貧,確保持續增收,實現脫貧摘帽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既要考慮短期脫貧目標的實現,又要統籌考慮農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走出高效優勢產業扶貧的路徑,實現“造血式”穩定發展。同時,逐步加大對非貧困村貧困人口的財政投入力度,改變貧困村與非貧困村顧此失彼的局面。同步研究非農人口貧困問題的解決舉措,盡早確立“后扶貧時代”的貧困治理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