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id="kknyo"><span id="kknyo"></span></i>

  • <video id="kknyo"></video>
  • <i id="kknyo"></i>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智庫 > 區域經濟

    回顧安徽七十年 謀劃未來新發展——安徽省發展戰略研究會2019年年會暨佛子嶺論壇綜述

      編輯:紀海濤  來源:大會秘書處時間:2019-11-15
    論壇既可為安徽省經濟社會發展獻計獻策,又是繁榮安徽省社會科學的具體行動。

    201911041109165992_lhbw8Bsp.jpg

    2019年11月2日至3日,安徽省發展戰略研究會在霍山縣佛子嶺鎮召開2019年年會,并與安徽省經濟學學會聯辦“佛子嶺論壇”。

    本次論壇主題為“安徽70年發展與未來展望”,來自省社科院、省發改委、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省委黨校(省行政學院)、省經濟研究院、省城鄉規劃院、中科大、合工大、安大、安師大、安財大、安農大、安工大、安理工、安中醫、安慶師大、淮北師大、銅陵學院、蚌埠學院、合肥黨校、宣城黨校、滁州黨校、池州黨校等高校黨校、政府及研究部門、媒體和出版機構等10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倪勝如主持開幕式,中共霍山縣委書記項躍文、省發展戰略研究會首席經濟學家程必定研究員、省社科院黨組書記、院長兼省經濟學會會長曾凡銀教授分別致辭。省社科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馬雷到會指導并致辭,充分肯定社科學術團體發揮新型智庫作用并提出了殷切希望。

    50余位專家學者在論壇上作了專題發言,總結了安徽七十年來的成就與經驗,對如何推進安徽“十四五”時期高質量發展進行了研討交流并提出對策建議。

    安徽70年發展和未來戰略展望

    程必定研究員從經濟發展戰略的角度提出,新中國成立70年來安徽成功地實施了以農業為基礎戰略和工業化戰略,并指出省發展戰略研究會在提出和實施安徽工業化戰略中所做出的貢獻;建議未來30年應實施智能化戰略。韋偉教授總結提出了70年來安徽由農業大省向工業大省再到創新強省的發展戰略路徑,將70年劃分為農業、工業化初始階段(1949-1996)、大規模工業化階段(1997-2015)、向創新強省邁進階段(2016-),當前最大的問題是創新鏈與產業鏈還脫節,產業鏈還不夠完整,加快創新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加快產業鏈的補鏈、延鏈、優鏈工作,要發揮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推動安徽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劉志迎教授研究了安徽省前13個五年規劃(計劃)期,安徽省GDP占全國比重在3.24%左右,近五年提升:“十四五”規劃應以經濟發展為核心,以創新創業為動力,以改革開放和優化發展環境為“激活動力、釋放能量”作保障,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統籌好城鄉和區域經濟關系,深入推進信息化、網絡化和智能化賦能經濟社會發展,極力弘揚企業家精神,依靠企業主體數量和質量提升,全面實現安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并建議“發展企業”“跑部錢進”“土地財政”“融資平臺”“收費罰款”等五種地方財源中堅持前兩個,慎用后三個。呂連生研究員回顧安徽經濟發展過去70年的歷程,安徽經濟發展如果按照重大特征變化來劃分,可以大致劃分為五個主要階段:一是建國后安徽工業化初期階段(1949—1978);二是改革開放激起工業化的初興階段(1978—1995);三是由農業大省向工業大省轉變的階段(1996—2005);四是工業化加速發展階段(2006—2015);五是工業化高質量發展階段(2016-)。洪功翔教授認為,第二產業發展強力拉動,合肥市經濟發展龍頭帶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有效促動,多種所有制經濟發展共同推動等是安徽崛起的主要支撐因素;堅持工業強省戰略、創新驅動戰略、公與非公“兩條腿”走路戰略和龍頭帶動戰略,是根本原因;安徽緊抓多個新機遇,充分落實國家政策,充分發揮市場的力量,則安徽將繼續保持加速崛起態勢。徐亞平教授分析了中國經濟穩增長難題,給出穩增長與抑泡沫的動態平衡中安徽未來發展的選擇。張會恒教授基于安徽省民營經濟2000-2018年數據分析了其產業結構演變軌跡和特征,得出安徽民營經濟發展較快、貢獻較大且潛力較強;但體量偏小競爭力偏弱且與江浙滬差距大。提出安徽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的主要路徑在于三個“有效”:即科技成果有效轉化、企業能力有效提升、政策措施有效執行。丁國華高級經濟師撰文認為實施“十四五”趕超戰略,關鍵在于加快推進創新發展和高質量發展,在于全面打造高水平創新高地。要把專家咨詢研究與政府科學決策與民主決策緊密結合起來,讓更多的咨詢研究成果進入各級黨委與政府視野,進入政府決策程序,充分發揮戰略研究的社會效益。

    長三角一體化推進安徽高質量發展

    宋宏教授認為,制度一體化是長三角一體化健康發展的深層要求;分析了長三角面臨的壓力和首要共同利益需求;從交易成本與效率、制度變遷與創新、產權明晰與“公地悲劇”、等層面分析了制度一體化的重要性,以歐盟為例分析了一體化共同政策的實踐經驗,最后提出以區域性共同政策統領消弭政策分割的對策。胡艷教授認為加快合肥都市圈一體化發展,著眼于圈內各市,明確發展定位和主攻方向,戰略上統分結合,戰術上功能互補差異化發展;做大做強龍頭合肥,納入舒城和桐城;大力發展服務經濟,推進產業鏈高級化,提升合肥城市能級;加強合肥都市圈與南京都市圈對標對接,促成中東西部都市圈合作融合;加強與杭州、寧波都市圈的協同聯動和互動互補。陶愛萍教授測算了長三角三省一市高質量發展水平,得出安徽在區域協調共享、資源配置效率、創新驅動發展、產品服務質量、基礎設施建設、經濟成果惠民方面存在較大差距,從促進區域協同發展、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打造“安徽服務”品牌、加速軟性基礎設施、補齊民生領域短板提出相應對策建議。胡登峰教授提出安徽在長三角一體化中需要面對的四大問題,分析了皖北地區在長三角一體化中獲得更多投資商機。提出以“融”為基調,進一步建設好多層次多主體區域協作機制;以“聯”為基礎,培育和發展板塊經濟和都市圈經濟,以“快”為目標,解決好區域發展中營商環境問題和空間格局問題,以“特”為統領做好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定位。王建民教授認為,創新人力資本投資、研發資金投資、固定資產投資三種投入要素對長三角地區的技術創新績效產出均有正向貢獻,但安徽省與江浙滬差距明顯。要素組合方式使安徽省技術創新產出處于不經濟區間,是阻礙安徽省技術創新績效產出的內在因素。汪曉夢教授構建長三角科技創新績效測度指標,運用灰色關聯度方法對指標統計原始數據進行處理,建議拉高標桿對接全球創新,激發活力強化創新協同,發揮優勢引領創新發展。謝韜處長撰文認為長三角產業一體化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高級形態、歷史發展進程的理性回歸、合肥大有可為的時代機遇,建議樹立一盤棋的戰略發展思想,構建一體化的系統政策制度,實施項目化的產業合作方式,打造協同化的區域創新模式,形成網絡化的互聯互通格局。

    70年與安徽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馮德連教授在界定了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內涵特征的基礎上,對安徽省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現狀進行了評估,建議著力加強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規劃引導、著力提升集群網絡創新能力、著力提升集群科技創新水平、著力提升集群區域品牌影響力、著力提升集群開放合作水平和著力營造集群區域創新環境。陸林教授劃分了70年來安徽旅游業發展經歷了政府主導發展階段(1949-1978)、政府主導的皖南旅游發展(1979-1999)、多區發展、重點提升(2000-2009)和旅游助推地方高質量發展(2010-)四階段,總結了成績和問題,提出要主動服務國家發展戰略和積極服務國民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扎實落實旅游融入建設現代化五大發展美好安徽行動計劃,才能實現安徽旅游業的跨越式發展。何春主任認為推動產業集中區改革創新勢在必行,全面分析了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所取得的成績和遇到的問題,認為打造承接新興產業是該區域發展的重中之重,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皖江城市帶發展,發改委為此做了大量的謀劃并拿出了諸多具體措施。倪勝如副主任認為安徽產業結構實現從一二三向二三一的轉變,行業結構實現從傳統農業大省到新興工業大省的轉變,需求結構呈現由“消費高投資低”向“消費和投資協調推動”的轉變,承接產業轉移由省際毗鄰地區逐步向縱深推進;剖析了安徽新一輪承接產業升級轉移的現實條件;建議在皖北地區,以現代農業為重點,全方位推進農業合作;在皖中和皖江地區,以高端裝備制造業為重點,加強制造業全面協作合作;在皖南和大別山區,以特色旅游為重點,開展文化旅游合作發展;在沿江和合肥都市圈,以發展裝配式建筑為重點,開展建筑業發展合作。汪時珍教授認為安徽是歷史文化資源大省,在通過科技創新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同時,也應該注重將自己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和各種文化元素注入到實體產品或服務中,切實提高產品的文化含量和文化附加值,進而增強產業競爭力,從而把安徽悠久的文明文化變成實實在在的生產力,贏得高質量發展的優勢。凌宏彬處長全面調研了皖臺集成電路產業,提出皖臺集成電路產業合作發展的意義,研究了合作中的問題,建議加大對臺招商力度、促進產業聚集效應發揮、加強財稅金融支持、做好臺灣人才引進培育工作、進一步優化產業合作發展環境和積極爭取國家支持。楊根子教授級高工在分析安徽鋼鐵產業發展70年歷程的基礎上,總結成績和經驗,提出了安徽鋼鐵產業發展的未來趨勢和若干建議。張廷龍教授認為安徽省通用航空產業企業分散、偏弱;產業鏈不完整;機場建設不足;通用航空大眾消費尚未有效開發。建議科學布點和培育航空產業研發和整機設計、制造基地,避免價值鏈低端鎖定;依托龍頭企業和航空產業園,按區域布局維保、運營等核心環節,形成產業整體競爭力;加快完善通用機場網絡,加快推進“民生保障”和“大眾消費”兩大應用市場培育;四是加強整體規劃和引導,準確定位通用航空產業園類型,錯位協調發展。豐志培教授認為,安徽省中藥材和歷史文化資源豐富,安徽中藥產業70年發展取得了不凡成就,但也存在中藥資源保護和開發力度不夠、工業發展質量不優、流通現代化程度不高、中藥科研能力不強等問題。從創新引領升級、協調促進優化發展、綠色推動可持續發展、開放促進國際化、共享提高貢獻度等方面提出對策建議。荀守奎教授基于2018年及以前數據測算,發現安徽產業集群經濟總量提升、集聚效應凸顯、區域優勢逐步形成、研發服務平臺較多,但存在產業層次低、創新不足、制度不完善、缺乏系統規劃。建議政府完善創新金融支持、加大創新資源投入、實施人才引進;行業管理要提供行業指導,企業轉變觀念、發揮優勢、提升創新能力。陶群山教授認為安徽中醫藥健康產業發展資源和潛力深厚,在規模發展、特色凝練、品牌培育與業態拓展初步形成發展模式。需通過結構轉型、產業創新和政策激勵來實現轉型升級和跨越式發展,推動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增強產業創新力和競爭力。

    70年與安徽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孔令剛研究員認為,進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新時代,醞釀和準備新的突破,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更要發揮國家級試驗區和示范區“雁陣”和“尖兵”作用。要系統總結各類示范區建設經驗,爭取在國家級新區和自貿試驗區等國家級戰略空間落地中有一席位置,搭建推進更高水平改革開放的新平臺,以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動國家試驗區及示范區的功能再造與提升,推進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的改革開放。胡厚國教授級高工認為“城市雙修”是治理“城市病”、改善人居環境、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和對策措施,在分析國內“城市雙修”試點城市經驗基礎上,提出了科學推進“城市雙修”工作的原則、程序和主要技術方法。江三良教授認為基于2006-2015年長三角城市群105個縣市高質量發展的分析,研究了制度創新對高質量發展的影響,發現制度創新對不同發展階段的縣市作用程度不同,欠發達地區的制度創新對高質量發展的推動作用更強。任志安教授基于“五大發展理念”創造性構建了經濟發展質量評價框架模型—“CHIES”模型,得出皖北地區在地區發展、持續發展能力、協調發展水平、產業創新力度和經濟發展效率方面存在較大差距,給出提高皖北地區經濟發展質量的“一遵循、一關鍵、兩協調、一緊抓”實施方案,簡稱“1121”方案。劉復友教授級高工結合規律和安徽特點,提出了點狀分布、近域集聚和組群聯盟的省域城鎮空間格局演變三階段和恒定特征,從內外因總結了差異化資源環境承載力引導、經濟社會和城鎮化發展直接推動、國家政策和戰略扶持以及交通格局變化顯著影響等動力機制,展望了未來城鎮空間格局演變的合蕪寧連綿帶即將形成、皖北城市群不斷壯大、皖南和皖西區域特色發展三大趨勢。楊力教授認為作為資源型城市,淮南市應把大數據作為推進產業轉型的突破口,以高新區建設為重點,打造長三角數據存儲基地;以發展能源互聯網為切入,構建互聯網+智慧能源體系;以優勢產業為依托,運用大數據開發煤電資源。伍萬云教授認為宣蕪合G60科創走廊節點城市,仍存在創新服務體系不健全、高層次人才短缺等難題。建議在省級層面成立常設機構;高標準制定中長期合作目標確保宣蕪合科創走廊實質化運行;加快滬江浙區域高校和研究機構向周邊區域技術擴散;建議安徽省和上海市研究,依托上海市白茅嶺農場,高水平規劃建設長三角產業合作示范區的核心區。

    70年與安徽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

    張慶亮教授分析了安徽農村縱向產業融合發展的現狀,發現融合程度較低、利益聯結較弱、形式過于單一、缺乏龍頭主體、制度保障不足等問題及其原因,從戰略高度提出了加大改革創新力度、積極培育新型主體、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政府政策支持體系等對策建議。欒敬東教授總結了“十三五”以來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主要成就和面臨的突出問題,提出“十四五”發展思路,建議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推進綠色農業發展、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協調發展、強化農業科技創新、加快農業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擴大對外農業合作。江激宇教授認為70年安徽省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經歷了五個歷史階段,持續不斷推進農村減貧事業,大力實施脫貧攻堅十大工程,農村扶貧開發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分析了精準扶貧成效與基本經驗,將打贏脫貧攻堅戰轉接到鄉村振興,建立健全鞏固防止返貧工作機制和支撐保障,夯實已有基礎、提升財政資金管理水平和成效,加強組織保障等,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基礎。李致平教授認為2019年1號文件提出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標志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重大轉變。安徽省是一個農業大省,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不高,工業城市對農業農村反哺能力有限。發揚敢為人先的小崗精神,大膽改革突破,著力推進戶籍制度、農村土地和宅基地制度聯動改革,對于“十四五”期間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王榮森教授分析了我國糧食增產減緩、供求結構不平衡、社會居民儲糧習慣改變和進口量大增等問題,認為我國糧食安全存在隱憂,并且提出了保障糧食生產能力、加強農業供給側改革,優化糧食生產結構、拓展貿易渠道,對接糧食出口新興市場、實施農業“綠色發展”的過程等建議。汪建華研究員認為在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大背景下,“十四五”要堅持創新強農,協調助農,綠色興農,開放促農,共享富農,推動鄉村振興和三農全面升級。重點是瞄準農業現代化,著力產業升級和農民現代化;著力各類經營主體升級,著力農業農村生態環境升級,著力農業諸要素融合升級,著力基礎設施升級。深化土地制度和產權制度改革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建設優質農產品和優質生活產品生產,推進現代農業融入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加快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轉變。謝培秀研究員分析了影響我國房價持續上漲的內外因素,指出城鄉二元土地制度是導致城市房價上漲的根本因素。雖然在貿易戰和“房住不炒”政策遏制下房價出現了下跌,但關鍵因素仍未消除。改革這一制度,具有經濟、政治、軍事、生態和社會五個方面的重要意義和作用。常偉教授分析了70年來農業結構偏差演變,改革前與重工業化戰略、統購統銷體制、人口下放政策和戶籍政策有關;改革后與政府對農業投入不足、戶籍制度改革滯后以及分稅制改革有關;入世后稅費改革雖縮小偏差,但國際市場沖擊、農村人口外流和老齡化、農村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發展滯后均擴大了偏差。打通城鄉要素流動渠道,推動市民化進程,營造城鄉居民共同促進鄉村振興局面。王永龍副教授認為70年來,安徽省農村公共品供給明顯改善,但仍有諸多問題,政府單一供給、事權與財權失衡、監督工作欠科學、社會參與度不高。安徽農村公共品適宜采取多元供給的策略,科學分類統籌謀劃供給,優化合作完善供給機制,明晰產權建立動力機制,盡快縮小與江浙滬差距,讓安徽人民過上更加期待的“美好生活”。程明講師撰文認為70年來我國農地產權制度先后經歷了“產權歸一”、“兩權分離”、“三權分置”幾個階段。展望新時代的農地制度改革,農民的土地權利將進一步得到尊重與保障,改革的進程將秉承循序漸進的原則,效率和公平兼顧仍是變革原則。

    70年與安徽高質量生態建設與開放發展

    蔣旭東研究員通過研究建立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體系,開展了安徽省105個縣(市、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安徽省資源環境承載狀況總體良好,區域差異明顯,局部地區面臨超載壓力,相關問題需高度重視。為科學編制“十四五”規劃,推動安徽“十四五”綠色發展,必須堅持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剛性約束,進一步疏解承載壓力,提升資源稟賦和環境容量,創新并落實資源環境承載監測預警長效機制,實現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林斐研究員認為打造對外開放高地是新時代內陸地區發展的新要求。進入新時代內陸地區對外開放速度大大加快。安徽及內陸省份要形成對外開放差異化發展路徑,并聚焦提升區位交通優勢,加快通道建設建設,建設開放平臺,構建高水平對外開放雙向格局,優化營商環境,分享開放政策紅利,建議從區位交通、市場、平臺,環境與格局六個方面探索內陸地區對外開放的特色路徑。張先鋒教授分析了中美經貿摩擦長期化、復雜化對安徽經濟的短期與長期影響,剖析了新形勢下安徽開放型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安徽應加強主體培育,増強外貿競爭新優勢;突出轉型升級,提升引進來走出去水平;聚焦重點領域,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強化改革創新,優化開放發展環境;發展數字經濟,培育國際貿易新模式等政策建議

    體制改革是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保障

    曾凡銀教授結合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認為安徽認真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和視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在全國先試先行林長制,建立省市縣鄉村五級林長制度體系,構建黨政領導掛帥、部門齊抓共管、社會廣泛參與,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運行高效的林業生態保護發展體制機制。確立了護綠-增綠-管綠-用綠-活綠目標任務、考核獎懲機制、追責問責機制,有效促進了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全面落實林業和生態治理能力。袁維海教授回顧了我國行政體制改革的歷程,認為數量型政府機構改革已經走到歷史盡頭;改革開放40年來牽引轉變政府職能這一“牛鼻子”,繪就了今天獨有的政府機構改革壯觀畫面;進入新時代,簡政放權,打贏“放管服”改革攻堅戰正當其時,并結合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提出了若干對策建議。張彪教授基于安徽發展歷程分析,認為安徽發展得益于改革開放所帶來的加速工業化助推城鎮化,城鎮化拉動消費,進一步推動經濟高速增長。隨著傳統經濟增長要素優勢減少,經濟發展動力邊際遞減。高質量發展必須高度重視“改革”和“創新”的安徽基因,要往“深”里改、往“實”里改,防止改革“空轉”“打滑”;重視科技創新攻關尤其是高新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釋放出安徽高質量發展的“雙引擎”動能。

    黃國雄研究員認為,安徽社會科學受到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1978年4月,省委召開全省社會科學界大會,時任省委書記萬里到會講話,還選舉產生了新一屆省社科聯領導班子和哲學學會、歷史學學會、教育學會、經濟學會等四個學會負責人,恢復了被“文革”中斷的社會科學界活動,推進了全省社科蓬勃發展。省發展戰略研究會于1986年由省委倡導成立,這是不多見的。如今,全省已有150多個社科類學會、研究會,為安徽四十多年高速發展提供了智力支撐。現在安徽與滬江浙比還有遜色。建議大力推進人文社會科學人才戰略,真正落實激勵政策,給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活動提供更優的研究環境。

    這次研討會是由安徽省發展戰略研究會發起,與安徽省經濟學學會聯合,學者們積極呼應,并且得到霍山縣、佛子嶺鎮特別是迎駕集團的大力支持,合力舉辦的“佛子嶺論壇”。論壇已成為安徽省智庫的新型交流平臺,既可為安徽省經濟社會發展獻計獻策,又是繁榮安徽省社會科學的具體行動,受到主管部門、學術界和與會者的高度肯定。

    7
    最新期刊
    X
    X
    亚洲无码国产一区、二区_亚洲成在人线在线播放_亚洲中文久久久久久精品国产_久久精品视频免费黄片99
    <i id="kknyo"><span id="kknyo"></span></i>

  • <video id="kknyo"></video>
  • <i id="kknyo"></i>
    中文字幕亚洲日本欧美 | 在线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在线日韩在线一区二区 | 在线天堂网最新资源视频 | 伊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免费久久久国产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