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事關廣大農民根本福祉。我縣堅持把農村危房、舊房、旱廁整治作為重要抓手,圍繞青山綠水環繞,村道干凈整潔,民房整齊有序,污水有效管控,垃圾分類管理等目標,著力提升鄉村“顏值”,加速推動鄉村振興戰略步伐。
一、整體現狀
我縣以建設美麗宜居鄉村為導向,以危房改造、改廁、拆危拆舊以及“三大革命”為主攻方向,整體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目前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片已覆蓋全縣22個鄉鎮209個行政村,今年,農村危房改造年度計劃任務5340戶,已竣工5461戶,竣工率102.3%;農村改廁年度計劃任務24000戶,已竣工25727戶,竣工率107.2%;農村拆危拆舊年度計劃任務32474戶,已完成33106戶,完成率101.9%,同時拆除附屬房11430處、早廁15715處,共拆除面積203.78萬平方米。村莊面貌煥然一新,農村生態環境和宜居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二、經驗做法
(一)加強領導,壓實責任。宿松縣脫貧攻堅和爭創省級文明縣兩大中心工作,幾乎是同步開始,“三大革命”和“三線三邊”治理也幾乎同步推進,我縣農村危房改造和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治理較早謀劃,同步跟進。今年年初,縣委、縣政府及時將該項工作列為重要議及日程,并決定全面開展“改危治居”專項活動。活動確定集中半年時間,以建設美麗宜居村莊為導向,以農村危房改造、農村垃圾污水改廁三位一體整治、農村臟亂差整治、美麗鄉村建設為主攻方向,徹底告別舊模樣,繪就新藍圖。同時成立以縣委書記為政委、以縣長為指揮長的專項行動指揮部,制定出臺專項行動工作方案,實行每半月一調度。各鄉鎮及縣直相關單位“一把手”負總責,各村組社區成立以書記為組長的工作專班。按照問題清單和整治責任清單,標明“路線圖”,劃定“時間表”,一律實施“掛圖作戰”。指揮部下設多個督查組,以明察暗訪方式巡回督查,現場攝像、清單交辦、曝光整改并通報全縣。專門制定考核驗收標準和辦法,工作質效納入脫貧攻堅工作考核范圍,并作為干部考核的重要內容。全縣上下思想認識高度統一,真抓實干蔚然成風,得到廣大人民群眾普遍擁護和積極參與。
(二)科學規劃,精準部署。按照菜單式對接和清單式實施總體工作思路,分類施策,整體推進。農村危房改造,一方面全面完成省下達任務,并按政策標準落實資金保障。另一方面,嚴格按照一戶一宅的政策,實現對全縣所有農村危房應改盡改,并對所有附屬危舊雜物間、棄用旱廁欄房、殘垣斷墻采取改造或拆除措施。凡屬政策規定的四類重點對象,優先安排整改,其余的統一按政策標準進行補助。既要做到一宅不漏,也要防止政策“空轉”。其次實現中心村污水分級處理,徹底清理非正規垃圾堆放點,實現農村旱廁應改盡改,提前完成全縣農村農廁改造三年目標任務。此外,徹底清理并科學處理建筑垃圾以及固體工業廢棄物,全覆蓋清理收集轉運農村生活垃圾至縣填埋廠填埋,布點回收廢農膜、農藥瓶(包裝袋)等難降解及有毒有害物品,創新做好農業生產廢棄物如秸稈的回收及資源化利用。尤其是要做好沿江、環湖、順河各類垃圾的及時清理。通過全縣上下的共同努力,確保2017年10個鄉鎮政府駐地建成區、39個省市縣中心村建設任務全面完成,并順利通過驗收。2018年27個省市縣中心村建設和全縣1206個自然村,確保10月底前全面完成環境整治任務。
(三)廣泛動員,共治共享。宿松縣農村危房改造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專項活動,自2018年5月正式啟動以來,各鄉鎮各單位聞風而動,迅速召開村組干部、黨員團員、村民代表、機關員工、企業代表、公益組織代表代表以及各方面的愛心人士和志愿者再動員大會,傳達黨的十九大精神和全縣動員大會精神,工作人員入戶入宅,幫扶干部進村進組,“河長”、“林長”各司其職,鄉賢、能人獻計獻策,農戶居民籌資籌勞,形成了政府扶持、社會參與和群眾行動緊密結合的喜人勢態。涌現出許多自食其力,自力更生,互幫互助,和衷共濟和無私奉獻的好人好事。通過農村危房改造和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專項行動,不僅大大提升了集鎮形象,改善了村莊面貌,而且鼓舞了人心,凝聚了民心,幸福了百姓之心,彰顯了黨和政府一切為了人民幸福的初心。
三、突出問題
(一)村莊布局散落,鄉鎮規劃設計落后。全縣絕大多數村屯均處于分散居住狀態,缺乏集中統一規劃,宅基地占地面積分散、浪費嚴重,新村公共配套設施不完善和舊村規劃不合理的現象并存,閑置土地沒有得到及時復墾,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也影響了整體村莊的視覺效果。
(二)配套設施滯后,城鄉“二元”差距明顯。全縣鄉鎮規劃建設方面專業型人才匱乏。城鎮公共供水管網主要集中在鄉鎮所在地及周邊村莊,輻射范圍十分有限,公共供水普及率不高,水質普遍偏低;電力設施保障不足,維修回復周期較長,難以滿足居民生活需求。農村文化、體育、娛樂、休閑等基礎設施建設不足,鄉風文化得不到長足發展。
(三)垃圾堆放隨意,房前屋后缺乏長效整治。當前我縣的農村垃圾污水處理設施落后、技術水平不高、覆蓋率偏低的問題亟待解決,房前屋后環境仍然雜亂無章,村民生活陋習較多,生活垃圾污水隨意排放的問題仍然普遍,衛生保潔長效機制有待完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露天堆放情況雖然得到有效遏制,但問題仍然較多。
(四)村民出行不便,村內巷道有待提升。在實施農村道路暢通工程以來,全縣農村村內巷道硬化率持續提升,但道路質量參差不齊,管養維護滯后。公共交通發展不夠深入,偏遠鄉村居民出行不便,特別是一到節假期間,原本不寬的農村道路因車輛驟增,加上農村各種運輸車輛“多拉快跑”,道路損壞現象十分嚴重,群眾出行安全形勢令人擔憂。
四、幾點建議
(一)深入實施“美麗鄉村”建設活動,全面提升農村垃圾污水處理水平。繼續在推進清潔鄉村常態化、全覆蓋上下功夫,加快推進“生態鄉村”、“宜居鄉村”、“幸福鄉村”建設活動。大力實施農村改廁,因地制宜、因村而異地建設公廁。全面完成18個鄉鎮污水處理廠等基礎設施項目,生活垃圾嚴格落實村收集、鄉鎮轉運、集中處理模式。堅持集中整治與長效機制并舉,建立完善村規民約,加強鄉村保潔員隊伍建設,建立“財政補助為主、群眾集資為輔、鼓勵社會參與”的鄉村保潔保障制度。
(二)大力實施“綠色村莊”創建活動,努力促進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發展。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突出綠色環境、綠色建筑、綠色生產、綠色生活指標要求,著力抓好村莊綠化、村容整治、清潔生產、綠色養殖等主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結合省、市級中心村建設工作任務,打造一批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精品村莊,把鄉村建設、生態保護以及鄉村旅游發展相結合,加快推進“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規劃,重點打造柳坪竹海、洲頭葡萄小鎮等一批特色小鎮,大力培育農家樂、休閑度假、健康養生、生態觀光和民俗文化等鄉村特色旅游,努力把生態資源轉化為發展資源,促進產業發展,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
(三)著力抓好“供水一體”和“四好道路”,切實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條件。繼續抓好溝渠清淤連通工程建設等工作。堅持量力而行、盡力盡為,重點抓好農村飲水提質增效規劃前期工作,逐步推進城鄉供水聯網聯通和規模連片集中供水。大力推進農村道路暢通工程建設,逐步改善農村飲水安全和群眾出行條件。實施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全面解決農村居民用電問題。統籌加快農村廣播電視、網絡寬帶等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農村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和農村面貌較快改觀。
(四)穩步推進鄉土特色示范村建設,綜合整治提升鄉村風貌。更加注重鄉村發展規律,從村莊規劃、民居建筑、環境營造等方面,深入挖掘農村生活內涵、傳統技藝和文化傳承,注重鄉土味道。一是村莊規劃要符合農情。繼續開展村鎮規劃集中行動,結合傳統特色建設、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對廢棄無用和影響村容村貌的建筑物動員拆除,對清理出來的空地用于發展村集體經濟或集中建設村民活動室、活動場地或綠化美化。對有保存價值的舊房進行改造、加固修繕。加大傳統村落、歷史民居和文化名村的保護力度。深入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工程。二是環境營造要彰顯農村風情。更多采用鄉土化、生態化、本土化的辦法,整治村組道路、院墻、院落、綠廊等環境因素。采用“微田園、微菜園、微果園”等方式改造房前屋后和零散空閑地,公路沿線、河流沿線、城鄉結合部等區域為重點,抓好鄉村風貌改造示范工作,使全縣鄉村總體風貌得到提升,地方特色更加鮮明,鄉土韻味更加濃郁,真正讓人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五)穩步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高農民群眾生活質量。堅持縣級財政向農村傾斜、公共服務向農村輻射、優勢資源向農村輸送、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穩步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大力推進縣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強農村職業教育,全面鋪開新農合市級統籌和城鄉居民大病保險,不斷縮小城鄉公共服務差距。加強基層文化設施建設,為豐富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創造更好條件。完善村級服務站特別是網絡平臺。大力推進平安鄉村建設,立足“六戶三偏”的實際情況,建立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打通平安建設“末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