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
9月20日,由安徽日報報業集團主辦的“打造創新生態 助力區域發展”研討會在合肥舉行。在新一輪區域經濟發展中,如何更好引入科技和創新力量?政產學研如何通力合作打造良好創新生態?高科技企業如何以數字和科技能力推進產業升級?來自政府部門、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業的嘉賓齊聚一堂,積極為安徽經濟高質量發展、更好打造“三地一區”建言獻策。
做好基礎研究,“向未來看、
往實里做、朝尖端走、望頂峰攀”
當前,世界正處于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交匯期。基礎科學研究作為歷次產業革命的先導,是區域競爭乃至綜合國力競爭的戰略制高點。
“要打造區域經濟的良好創新生態,必須要做好基礎理論、基礎科研、基礎創新,耐得住寂寞、久久為功。”合肥工業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楊善林在作主旨發言時說。他長期從事智能決策理論與技術等基礎理論研究,以及這些理論、技術的相關應用研究,此次以《智能診療機器人的關鍵技術》為題,展現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現狀和未來發展。“科技使世界越來越強大,基礎研究要‘向未來看、往實里做、朝尖端走、望頂峰攀’,一起努力開創美好未來。”
“堅持創新驅動是安徽近年來經濟快速發展的‘密碼’,也同樣是騰訊長期發展的根基所在。”騰訊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公關副總裁林濤表示,過去幾年,騰訊不斷加大在基礎研究和應用領域的投入,構建了一批前沿科技實驗室矩陣,涵蓋人工智能、機器人、邊緣計算、5G、安全和多媒體技術等關鍵領域。“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和安徽省及合肥市一樣,在堅持做‘難而正確的事情’。”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程科學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大-安徽愛博智能機器人聯合實驗室主任張世武教授,介紹了中國科大仿生機器人研究的最新成果,包括多代仿生機器魚、軟體機械臂、液態金屬驅動移動機器人、液態金屬電機等,全景式描繪了科創路線圖。“當前,集成電路領域出現‘無芯之痛’、基礎科研儀器方面存在‘器之不顧’、關鍵先進材料領域時有‘無米之炊’,都進一步反映出加強科技創新的緊迫性。”張世武說。
“安徽正乘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大勢,著力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三地一區’。省會合肥正在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高地,加速推進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推動數字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參會嘉賓圍繞創新生態、數字化轉型、創新與區域經濟發展等議題展開充分交流,為安徽高質量發展獻計出力。”安徽日報報業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編輯計永超在致辭中說。
“數字技術正與產業深度融合”,
發展數字經濟、共享數字應用紅利
數字經濟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大力發展數字經濟與打造創新生態相互促進、密不可分。
近年來,安徽省以“數字+”為引領,正在全面推進“數字江淮”建設。2020年,安徽省數字經濟規模達11202億元,連續3年增速保持10%以上。其中,合肥發展勢頭強勁、科創實力雄厚、人才加速聚集,正加快打造具有國內優勢的數字經濟高地。
“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技術正與產業深度融合,從效率提升的輔助角色,已逐漸成為重構產業數字化發展的‘內核角色’、實現數字經濟高速增長的‘內燃機’。”省經信廳產業信息化發展處處長譚昱國說,特別是去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對企業數字化轉型成果進行了一次檢驗。“那些數字化基礎條件較好的、或是業務流程易于和數字化渠道嫁接的企業,在疫情中恢復較快,甚至逆勢增長。”
“安徽是騰訊布局集團業務的重點區域,合肥也正在成為騰訊的創新高地。”林濤說,在安徽建設數字江淮、合肥打造創新高地的發展中,騰訊從新基建布局、產業數字化升級、智慧城市建設、創新人才培育等方面全面融入安徽發展,貢獻企業科技力量,打造政企合作樣本。
今年以來,騰訊與安徽的合作互動不斷深化。4月,騰訊和安徽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將共同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進程;7月,首批合作成果已經率先落地,騰訊(合肥)智慧產業總部基地揭牌,將重點建設研發平臺集群、騰訊云啟(合肥)產業生態基地、騰訊智慧產業長三角(合肥)智算中心三大新基建項目。未來,騰訊還將立足合肥智慧產業總部,不斷加大對合肥的資源投入力度,并聯合更多生態合作伙伴,開放更多產品、技術、生態能力,助力安徽打造數字發展新高地。
據了解,騰訊還準備把一批研究前沿科技的高精尖實驗室搬到合肥。目前,騰訊“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正在合肥加快建設,未來會引進騰訊最前沿的技術能力,為合肥打造創新之都提供技術支持,其中包括面向人工智能產業的優圖實驗室、面向信息安全產業的科恩實驗室,以及區塊鏈實驗室等。
“數字創新成果的推廣,是加快我省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舉措。當下已經由數字成果的創新階段,進入了大規模應用的新階段,要促進更多地方和企業享受數字應用紅利。”安徽省經濟研究院高級經濟師周云峰認為,數字應用紅利具有跨越性,發達地區、數字技術基礎好的企業能應用,欠發達地區、數字技術基礎不好的企業也能借此“迎頭趕上”。發展數字經濟是欠發達地區實現“后發趕超”、傳統企業實現轉型升級的重要路徑。
“事在‘人’為,‘雙招雙引’要注重
發揮好人才‘第一資源’作用”
人才是第一資源。強起來要靠創新,創新要靠人才。
“安徽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區域創新能力連續九年位居全國第一方陣,其中重要舉措就是強化人才支撐。”省科技廳高新技術處主任司大杰介紹,近年來,我省大力推進創新型省份建設,加強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基礎研究人才引進培養,在科研項目、薪酬待遇、公共服務、人才評價、家庭生活等方面予以支持。下一步,我省將實施新一輪“江淮英才”計劃,對急需“高精尖缺”人才,采取“一人一策”“一事一議”方式引進,同時完善科研容錯機制,在全社會營造鼓勵創新、包容失敗的良好氛圍,打造更加良好的創新生態環境。
“人才是創新的搖籃,是產業發展的根基。安徽省一直以來重視基礎科研工作和科研人才培養,與騰訊的發展理念高度契合,未來期望雙方在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等維度探索更多合作、互相助力。”林濤介紹,2018年底,騰訊基金會出資設立“科學探索獎”, 用1.5億獎金助力50位青年科學家的基礎研究探索,助力國家基礎研究的長遠發展,探索社會投入支持基礎科研人才的長效機制。過去3年,來自中國科大的獲獎科學家人數均為3位,僅次于清華和北大。2019年和2020年的獲獎科學家中,分別有7位曾經就讀于中科大。安徽籍的獲獎人也連續3年位居第一梯隊,3年一共貢獻了9位獲獎人。這些都反映安徽在基礎科研領域的雄厚實力,體現安徽重視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的成效。
目前,安徽正大力推進“雙招雙引”,招商引資與招才引智并重。“事在‘人’為。大企業、大院所、大專家是科技創新的重要主體,‘雙招雙引’要注重關鍵性的主體,發揮好人才‘第一資源’的作用。”周云峰建議,在人才引進上,政策支持應從“投物”向“投人”轉變,要把“投人”看成風投。“合肥等市在產業風投、技術風投上已經取得明顯成效,希望也能在‘人才風投’上勇于探索。”
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是創新活動的一體兩翼。9月19日,作為騰訊科學周的重要內容板塊,科普脫口秀“X-Talk”首次走出北京、來到安徽,落地中科大校園。作為騰訊和中科大聯手探索青年科普的重要嘗試,該活動以輕松活潑的形式引發年輕人對于未來科技和社會的思考,激發青年人的科創熱情。“未來騰訊將聯合合作伙伴加大在安徽布局,開放更多技術能力,助力完善創新生態和創新體系,為安徽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力量。”林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