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糾紛化解是推進社會治理的重要切入點,也是一項牽涉面廣、影響大的系統工程。近年來,銅陵市創新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一手抓“物理整合”,推動綜治中心與信訪接待中心、矛盾聯調中心、法律服務中心等“多心合一”,創新打造“銅心解紛”平臺,有效破解群眾辦事“進多扇門、找多個人、跑多趟路”等難題;一手抓“化學反應”,深化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三調聯動”,將調解嵌入矛盾糾紛“事前、事中、事后”全周期,基本實現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問題就地解”。
矛盾糾紛化解一頭牽著民生,一頭系著穩定。如何探尋矛盾糾紛化解之道?帶著問題,《決策》全媒體記者來到安徽銅陵進行了實地調研。
堅持關口前移,事前“未病先防”
銅陵雖然地域面積不大,但所轄區域基層治理的環境有著較大差異。為此,銅陵充分鼓勵基層發揮首創精神,結合實際,探索改善和提升基層治理能力的多條路徑。
銅官區作為主城區,坐擁豐富的資源,基層治理水平較好。在天井湖社區,居民寧愛英帶頭創立的志愿服務組織“寧大姐幫幫團”,成為社區公共服務供給的有效補充,也成為社區居民化解矛盾糾紛的一面旗幟。位于老城區的幸福社區創新建設“法治超市”,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政法系統選派等形式,組建法官、檢察官、警官、律師“三官一律”隊伍,完成“店規”“店員”信息上墻,為居民提供法律咨詢、代寫法律文書等“點餐式”服務,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各種法律服務,更在潛移默化中提升法治精神和自治自覺。目前,全市已推廣“法治超市”模式,設立實體化“法治超市”79家,實現全域覆蓋。
義安區和郊區是市區和農業區的過渡地帶,正處在快速城鎮化階段。義安區東聯鎮臨近產業園區,交通區位優越,經濟社會發展速度較快。但高速發展的同時,也伴隨著矛盾糾紛頻發。為應對新形勢新問題,東聯鎮成立“跑辦代訪中心”,村一級設立綜治(群眾)工作服務站,變群眾“上訪”為干部“下訪”。每月6日,鎮黨政主要負責人帶隊到村了解實情,每月16日到村推進問題解決,每月26日到村回頭看落實情況,形成“逢6必訪”的工作機制。此外,東聯鎮還建立了人代會“一號議案”制度,采用人大代表投票的形式,選出鎮黨委政府年內主抓項目并限時推進,充分尊重村民意愿。2022年,東聯鎮被黨中央、國務院授予“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集體”稱號。
距離東聯鎮不遠的西聯鎮,則因地制宜,組織村民開起了“庭院夜話”,鎮黨政班子成員與村民面對面交流,拉百姓家常、話家鄉發展,近距離傾聽群眾建議,做到共商共建。
樅陽縣是傳統農業大縣,基層治理相對薄弱,矛盾糾紛數量較多。為此,樅陽縣深入挖掘義津鎮先讓村優秀傳統文化,出臺《全縣“先讓禮讓”公民美德教育實施方案》,將“先讓禮讓”精神融入基層社會治理,倡導“我先讓,你禮讓,互讓十丈美名揚”,用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厚植公民道德建設沃土,推動矛盾不上交、信訪不上行、平安不出事。
在市級層面的鼓勵支持下,一個個來自基層自發的創新做法不斷涌現,其中不少做法也在銅陵全市得到推廣。通過將矛盾糾紛調解與加強公共服務供給相結合,群眾在享受公共服務的同時也不斷強化踐行公共責任的意識,從而更主動、積極地參與到矛盾糾紛的調解和公共志愿服務中來。
突出多元化解,事中“既病防變”
人民調解,核心在人。遇到矛盾糾紛時,群眾很多時候更認準“關鍵的人”,而不僅僅是某個單位部門。誰的威望高、公信力強、群眾基礎好,也就更能在化解矛盾糾紛中發揮主導作用。
在銅陵的廣大鄉村社區,活躍著一支“解鈴人”隊伍,他們是實現基層治理“重心下移”的主體力量。
樅陽縣推廣“有事找書記”做法,明確村、社區黨組織書記為群眾訴求處置的第一責任人,定期開門接訪、日常上門走訪。樅陽鎮青龍村黨支部書記許花云的另一個身份,是村里的矛盾糾紛調解第一責任人。自擔任書記以來,許花云一直是“全年無休”的工作狀態。一次大年三十晚上,村民因矛盾糾紛打來電話,許花云當即放下手中的碗筷趕去解決。村民都說,找到了許書記,矛盾糾紛問題就解決了一大半。
樅陽縣鳳儀鄉地處江心洲,特殊的地理環境,讓這里的派出所成為居民反映訴求、化解矛盾的主體。鳳儀派出所所長吳國友結合當地的情況,打造了網上“警民議事群”,為群眾解決疑難雜事,吳國友本人也成為居民心目中“無所不能”的吳所長。銅陵市現有“警民議事群”542個,廣大民警通過“警民議事群”回復群眾各類咨詢8000余次,化解矛盾糾紛1036起,排除安全隱患463起。
在銅陵市義安區,醫療糾紛問題過去長期困擾著基層政府,很多專業領域矛盾問題,僅靠基層的人民調解力量很難徹底解決,有的矛盾糾紛甚至十幾年“懸而未決”。為此,義安區專門成立醫療糾紛調解委員會,推動醫患糾紛在基層全部得以化解,醫療、信訪等部門壓力得到極大舒緩。之后,籌劃組建義安區聯調中心,推動交通事故、醫患糾紛、信訪事項、家庭糾紛等調委會聯合入駐,抽調“調解專家”張傳文擔任聯調中心主任,并從法院、司法、檢察院等部門離退休干部中選取調解經驗豐富人員,返聘充實聯調中心力量。聯調中心定期組織調解工作人員下沉到鎮村社區,摸排矛盾問題線索,一方面摸清底數,另一方面幫助基層處理人民調解過程中的疑難雜癥,取得了積極成效。
銅陵市還積極培養基層調解骨干力量,廣泛組織基層民警、社區工作者、網格員、“五老”人員、志愿者等加入人民調解隊伍,作為村、社區干部的有效補充,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點面結合,相互協調”的人民調解組織網絡,建立以市、縣(區)5個人民調解工作領導小組(調解中心)為統領,36個鄉鎮人民調解委員會為主體,442個村居(社區)人民調解委員會為基礎,43個醫療、婚姻、商事等行業性專業性人民調解委員會為補充的多層次、寬領域工作體系,調解網絡覆蓋城鄉,現有人民調解員2305人。銅陵市基層調解員隊伍中,不乏在崗工作了幾十年的“常青樹”,也有剛剛加入的“生力軍”。為加強調解員隊伍建設,銅陵從多個方面充分調動調解員積極性,推動資源向基層傾斜,讓他們既有物質上的激勵,又有精神上的嘉獎。對基層人民調解員落實“以案定補”,按照案件類型,給予200-800元不等的補貼。實施人民調解“十百千”工程:表彰十佳人民調解員,遴選一百個人民調解典型案例,培育一千名人民調解能手,提升調解員職業榮譽感,推進人民調解隊伍專業化、職業化、規范化建設。
行政調解,協同才行。銅陵市出臺《關于進一步完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 助推平安銅陵建設的實施意見》,明確相關部門職責清單。按照1+X模式,抽調矛盾問題集中的自然資源規劃、住建、人社、生態環保等12個行業部門入駐“銅心解紛”平臺,健全“重點部門常駐、一般部門輪駐、涉事部門隨駐”工作機制,完善班子成員帶班、職能部門參與的矛盾化解機制,形成黨委統一領導、政法牽頭協調、部門銜接聯動、社會廣泛參與的“大調解”格局,實現矛盾糾紛調解由“單打獨斗”轉為“組團作戰”。創新“紀檢+信訪”工作模式,健全突出問題“紅黃牌”警示調度機制,市委主要領導、市委分管領導直接調度限時未化解重點矛盾糾紛,紀檢、組織等部門同步監督問效。
訴源調解,止于訴前。基層矛盾糾紛的處理有其復雜性,很多時候需要做到法理與情理的兼顧。一位基層干部表示,農村地區比較在意情面,如果矛盾糾紛上了法庭,就意味著陷入難以調和的地步,即使法庭的判決下來了,雙方的矛盾心結也很難徹底化解,更不用說恢復到以往的關系,但如果能勸和得好,當事人氣消了,不打官司問題就解決了。
在銅陵市樅陽縣,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村里緊挨著的兩戶人家本是親兄弟,關系向來十分和睦。一次,兩家因為建房問題產生了爭執,進而引發肢體沖突。在這場矛盾糾紛中,雙方當事人均不同程度受傷,關系也鬧得水火不容。如果按司法程序解決,要經過立案、審理、判決、執行等一系列漫長的流程,不僅給當事人帶來額外負擔,也影響整個司法系統的運轉效率。鑒于當事人的親屬關系,當地的矛盾調解工作人員開展了耐心細致的勸說。最終,兩個家庭握手言和,糾紛得到妥善處理。
這樣的民間矛盾糾紛,幾乎每天都在發生,如果處理不好,很可能小糾紛升級成大問題。糾紛中,老百姓大多是為了“爭口氣”,但不排除一些時候,會為了“一口氣”大打出手,甚至鬧出人命。
為了破解基層矛盾糾紛的治理難題,銅陵市充分發揮非訴訟解紛力量的作用,讓訴訟回歸糾紛解決最后一道防線的職能定位。今年以來,銅陵民商事訴前調解糾紛9416件,訴前調解成功案件7411件。
注重長期關注,事后“病愈防復”
對調解成功且已經履行協議的案件,及時做好人民調解卷宗并歸檔。對調解不成功的糾紛,人民調解組織嚴格落實跟蹤反饋機制,主動上門回訪糾紛當事人,做好思想工作,積極引導其冷靜、理智、正確對待,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防止糾紛擴大激化或轉化。
常態化實施糾紛化解服務對象跟蹤回訪。健全并推動落實逐級跟蹤回訪制度,建立縣、鄉逐案回訪與市級隨機抽訪相結合的人民調解案件跟蹤回訪體系,著重抓好統計上報、跟蹤回訪、常態督查三個重點環節,做到月回訪、季通報。
加強民商事領域糾紛化解事后修復。推動落實司法確認制度,提高人民調解公信力。司法行政機關積極對接人民法院,開辟司法確認線上申請“綠色通道”。加強行政領域糾紛化解事后修復。健全府院聯動機制,定期會商研判,提出工作對策。對不作為、亂作為、慢作為等問題線索,及時向紀委監委和效能辦移送。
60年前,浙江諸暨誕生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的“楓橋經驗”。今天的銅陵,持續做大做強“銅心解紛”平臺,努力以高效能治理護航高質量發展、保障高品質生活,不僅豐富發展了“楓橋經驗”的內涵,也成為基層社會治理的亮麗“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