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有云,“得動力電池者得新能源汽車天下”。作為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部件,動力電池的成本約占整車的40%以上,產業競爭非常激烈。
溧陽是江蘇常州下轄的一個普通縣級市,2022年動力電池出貨量卻占到全國的15%,產值破千億。目前,溧陽集聚動力電池上下游企業70余家,細分領域TOP3龍頭企業20余家。產業鏈完整度和產值規模均位居全國縣域第一。2022年入選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
溧陽是如何做到的?
“七拐八拐”蹚出來的路
溧陽發展動力電池產業有很大的偶然性,當地干部形容是“七拐八拐”蹚出來的路。
2010年左右,曾被稱為“特斯拉對手”的波士頓電池公司,開始在中國尋找投資與生產基地,比特斯拉來中國設廠整整早了8年。當時,北京、天津等地都對波士頓電池拋出了“橄欖枝”。出人意料的是,波士頓電池公司最終選擇了溧陽,總投資5億美元,建設亞洲最大的超級電芯工廠。這也是中國大陸第一個電芯生產廠商。
溧陽招商引資的力度也很大,僅資金支持就高達3—4億元。但由于當時新能源汽車市場剛起步,國內新能源汽車的年銷量還不到1萬臺,需求不足,加上企業自身成品率低等問題,最終這家企業以破產告終。
盡管“吃螃蟹”之舉失敗了,卻為溧陽發展動力電池產業埋下了“種子”。一方面,讓當地干部群眾看到了動力電池產業的發展潛力,接受了新興產業發展的“啟蒙”;另一方面,通過“交學費”,當地干部對產業的判斷和眼光有很大提升,并掌握了適合新興產業的新打法,即采用創投理念引進龍頭企業,逐漸打通產業鏈上下游,最終形成產業集群。
不同于一些地方對發展新興產業的態度搖擺不定,溧陽始終堅定方向,毅然踏上新能源動力電池這條新賽道。
2016年寧德時代落戶,成為溧陽動力電池產業發展的轉折點和重要里程碑。此前,寧德時代建成的兩個工廠分別位于福建總部和青海,正在籌劃建設第三個工廠,在候選名單上溧陽本來并不靠前。
福建靠海,對外運輸便利;青海有豐富的鹽湖資源,獲取電池原材料比較容易,而溧陽并沒有多少優勢。但這一次,寧德時代在選址上更關注地方政策支持、營商氛圍等軟環境的評估。溧陽市先發制人,在新能源風口還未到來、競爭并不激烈時,主動出擊找到寧德時代。通過“七拐八拐”與寧德時代建立了聯系,經過多番洽談,最終用誠意打動寧德時代,投資百億在溧陽成立江蘇時代新能源。
2017年,寧德時代與上汽集團合資的上汽時代又在溧陽建設生產基地。截至目前,寧德時代全資子公司江蘇時代已經在溧陽累計投資了四期鋰離子電池研發和生產項目,動力電池設計產能達到90GWh,總投資近300億元。溧陽也成為寧德時代國內集生產、研發于一體的“第二總部”。
2017年,寧德時代坐上全球新能源電池裝機量第一的“寶座”。隨著寧德時代崛起,迅速帶動了70多家上下游企業集聚溧陽,龍頭企業的集群效應明顯。比如,動力電池結構件龍頭深圳市科達利,上海璞泰來旗下的紫宸負極與卓高隔膜項目制造基地,激光焊接與鋰電自動化設備的龍頭企業深圳聯贏激光等,均在2016—2017年間落戶溧陽。
此前,寧德時代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就有30%左右位于溧陽。寧德時代的到來,帶動了更多產業鏈相關企業落戶,目前產業鏈本地化的比例已經接近100%。
現在溧陽已構建起涵蓋電池正負極、隔膜材料、電池單體到電池系統的動力電池完整產業鏈。堅實的產業基礎和迅速完善的產業鏈配套,是龍頭企業落戶并不斷擴大產能的關鍵因素。
從溧陽發展實踐來看,龍頭企業和產業鏈配套,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從而帶動產業集群快速發展。
“從無到有”的秘訣
相比發達城市,溧陽只是一個普通的縣級市,沒有鋰礦資源優勢、沒有風光電優勢,更沒有高校院所,卻“從無到有”發展成為中國儲能及動力電池的產業高地。
溧陽成功的秘訣,不僅在于超前精準搶抓新興產業制造環節,更重要的是以創新驅動引領產業發展。
在創新發展方面,溧陽的謀劃布局極具前瞻性。早在2012年,溧陽就成立了江蘇中關村科技產業園,為高新技術產業提供科技人才儲備。沒有動力電池方面的技術和人才,溧陽就瞄準國內頂級科研院所,超前布局創新平臺。
2017年,溧陽與中科院物理所共建天目湖先進儲能技術研究院,中國工程院院士陳立泉出任名譽院長,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研究員李泓擔任總工程師。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是國內最早開展鋰離子電池和鈉離子電池研究的單位。陳立泉院士是我國首位鋰電池材料領域的院士,被譽為“中國鋰電之父”。20世紀初期,在鎳氫電池被政策支持、鋰電池被嚴重邊緣化之時,他為“鋰離子電池”爭取機會,并在1997年建成我國第一條鋰離子電池中試生產線,實現了鋰離子電池的產業化。
憑借院士的“最強大腦”,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自1996年起在納米硅碳負極材料方面的持續研發積累和工程化經驗,擁有世界范圍內較早的納米硅負極核心授權專利。
李泓研究員專注電池研發30年,1997年在世界上首次申請了高容量納米硅負極材料的發明專利;2005年提出元宵結構納米硅負極綜合解決方案,入選國家“十五”重大科技成就展。
中國科學院物理所擁有頂尖的技術,需要技術孵化平臺,把豐富的創新成果轉化成看得見的生產力。而動力電池產業快速發展的溧陽,可以提供絕佳的“試驗場”。因此雙方一拍即合,合作打造電池新能源儲能領域的世界級創新平臺。
2018年,中國科學院物理所與溧陽進一步深化合作,成立長三角物理研究中心。天目湖先進儲能技術研究院主攻下一代儲能及動力電池技術,長三角研究中心則是針對性解決新能源、前沿科技領域內的關鍵性技術需求。
短短幾年時間,兩家平臺就成長為產業實力雄厚、科研活力迸發、精英人才匯聚的“創新高地”,為溧陽動力電池產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目前,天目湖先進儲能技術研究院已建成前沿技術中心、測試分析中心、失效分析中心、工藝工程中心、定制開發中心等功能中心,與超400家動力電池上下游企業建立合作,包括華為、吉利汽車、寧德時代、LG等頭部企業,2022年營收超1.3億元。
“中科系”崛起
今年5月,溧陽天目先導電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風投界爆火。媒體爆料稱,天目先導正在進行新一輪融資,“有上百家投資機構想投但投不進去”。天目先導是溧陽“中科系”企業崛起的代表。
目前,新能源汽車的鋰電池主要是以石墨負極材料為主,但缺陷是比容量太小。相比石墨類負極材料,硅碳負極擁有更高的能量密度,被認定為下一代負極材料,投機機構紛紛看好這個“風口”。
天目先導正是一家專注于新型硅碳負極材料的研發生產企業,產品性能已處于國際較高水平,客戶包括ATL、三星、LG、特斯拉等眾多國內外知名企業。其背后正是陳立泉院士、李泓研究員率領的科研團隊,科創實力雄厚。
自2017年成立以來,天目先導已完成三輪融資。投資方包括中關村創投、中科院創投、小米、三峽基金、吉富創投等知名機構。中科院王牌團隊加上鋰電池新賽道,讓天目先導成為“資本的寵兒”。
在溧陽,像天目先導這樣的“中科系”明星企業還有一批。去年11月,衛藍新能源完成近15億元D輪融資;今年4月中科海鈉完成B輪融資,還有藍固新能源、耀石鋰電等“中科系”企業,都已位居動力電池產業細分賽道前列。
截至目前,天目湖先進儲能技術研究院已孵化硬科技公司30多家,估值超過300億元。“中科系”創新生態鏈基本成型,為溧陽站上新能源產業“風口”奠定了堅實基礎。
沒有“大城市光環”,也沒有創新資源,“中科系”企業為何能在溧陽崛起?
關鍵原因有兩方面:一是把“產業化”刻進了“平臺基因”。中國科學院物理所與溧陽在合作中進行了創新探索,以公司化運營管理模式打造科研平臺。
公司化運營機制更加靈活,通過待遇、股權等方式予以激勵,可以招聘足夠的具備產業化經驗的復合型人才;同時,公司化更加貼近市場需求,可以重點投入資源去解決市場需要的問題,從而解決科技成果轉化“從1到N”的問題。
二是“大產業”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土壤。溧陽不僅自身產業鏈完備,規模全國縣域第一,同時身處長三角新能源汽車“4小時產業圈”。
相比傳統燃油車,新能源汽車的更迭周期大幅縮減,整車項目約一年一小改,兩年一中改,開發周期在一年半左右。在這種情況下,科研端與應用端接軌非常重要。科研團隊必須與上下游企業保持廣泛頻繁的交流,才能極大壓縮科研成果從實驗室小樣到應用在成品車上的時間,提升響應速度和同步開發能力。
離產業更近,才能產生更多的創新成果。
“中科系”崛起極大增強了溧陽的吸引力,科研人才和投資機構紛紛聚集。截至目前,天目湖先進儲能技術研究院和長三角物理研究中心擁有科研人員500多人,其中碩博學位的技術人員占40%以上,成立了18家科學家工作室。
2023年一季度,溧陽動力電池產業產值達200.5億元,同比增長31.5%;銷售額達309.5億元,同比增長151.1%,銷量占全國18.4%。正如陳立泉院士所言,“電動中國看溧陽”。站上新能源產業“風口”的溧陽,未來備受看好。(作者單位:安徽財經大學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