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30萬億元!
1月29日,江蘇省統計局發布2023年江蘇經濟發展數據,這標志著長三角地區滬蘇浙皖一市三省2023年經濟數據全部出爐,長三角地區亮出了最新的經濟“成績單”。
決策雜志(微信ID:juecezazhi)梳理發現,長三角地區生產總值總量為305044.46億元,約占全國比重24.2%,近四分之一。
2023年,是全力“拼經濟”的一年。超30萬億元的背后,長三角4省市是如何拼的?誰跑得更快?誰的新質生產力更搶眼?
制表:舒曉東
01
競位賽上誰的體格更壯
剛剛過去的2023年,全國各省市都在“拼經濟”,滬蘇浙皖的經濟“成績單”怎么樣?
從總量來看,江蘇以128222.2億元排名第一,浙江以82553億元位列第二,上海為47218.66億元,安徽為47050.6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長三角41個市中,最大的變化是常州首次躋身“萬億俱樂部”,是長三角第9個萬億城市,這也意味著,江蘇擁有了蘇州、南京、無錫、南通、常州五座萬億城市,在全國排名第一,超過了廣東的四個,山東的三個。
萬億之城常州
“蘇大強”為什么強?
省域強,首先是產業強。資本市場上的“江蘇板塊”就是一個縮影。2023年,江蘇上市公司增量全國第一。據江蘇上市公司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2月末,江蘇一年新增A股上市公司68家,共有A股上市公司689家,總市值為6.36萬億元,分別占A股上市公司總量的12.91%和總市值的8.19%。在科創板上市公司中,江蘇省也排名全國第一。
其次,“萬億城市”數量位居全國第一,城市支撐力強。2023年,蘇州市地區生產總值將超過2.5萬億元,增速4.1%以上;南京市1.75萬億元,增長約4.7%;無錫市15456.19萬億元,增速6%,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有望保持全國大中城市首位;南通在2022年突破萬億后,經濟增長6%左右。
再次,縣域經濟底蘊深厚,縣域經濟繁榮已成為江蘇的重要特征之一。據江陰市披露,2023年經濟增速5.8%以上,總量將突破5000億元大關。這也意味著繼昆山后,江蘇同時坐擁兩座“5000億縣域”。
產業、城市、縣域共同發力,支撐江蘇省經濟總量邁上12萬億新臺階。
亞運之城杭州
02
浙江為什么跑得快
從增速來看,浙江以6%的增速領跑長三角;江蘇、安徽同為5.8%,位列榜眼;上海增長5%。
浙江為何能領跑長三角?
首先是工業有力支撐了經濟發展。2023年,浙江省工業增加值增長4.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2388億元,增長6%;分行業看,38個工業行業大類中,29個行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增長面為76.3%。其中,儀器儀表、電氣機械、化學原料等重點行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5.3%、14.8%和14.6%。部分重點行業的增長,支撐起了浙江經濟增長的基本盤。
其次是服務業成為浙江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2023年,浙江第三產業增加值46268億元,增長6.7%,較2022年加快3.4個百分點。其中,住宿和餐飲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均實現了兩位數增長,分別為13.8%和13.7%、11.5%。
這些增長主要得益于疫情防控平穩轉段后,服務需求持續釋放、市場活力得到穩步提升,消費持續回暖,成為“三駕馬車”中貢獻最大的部分。
第三是“三駕馬車”的共同拉動。從消費上看,2023年,浙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2550億元,增長6.8%,增速比2022提高2.5個百分點。從投資上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6.1%,其中,項目投資增長8.9%,拉動全部投資增長5.3百分點;制造業投資增長14.1%,拉動全部投資增長2.8個百分點。值得注意的是,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增長迅速,為21.1%。從貿易上看,貨物進出口、出口、進口分別為4.9萬億元、3.57萬億元和1.33萬億元,分別比2022年增長4.6%、3.9%和6.7%,規模分別居全國第3、第2和第5位。
第四是數字經濟成為浙江一大亮點。2023年,浙江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9867億元,增長10.1%,增速比GDP高4.1個百分點。從投資來說,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制造業投資比2022年增長48.5%,高于全部投資42.4個百分點。
另據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的《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2年)》顯示,浙江數字化綜合發展水平位居全國首位。
數字經濟一直是浙江的一張靚麗“名片”,2023年,這張名片依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寧波舟山港
03
跑出一匹出口“黑馬”
根據2023年各省市進出口數據梳理發現,2023年,浙江出口額超過江蘇,躍居全國第二出口大省。
2023年,江蘇實現出口3.37萬億元,下降2.5%;進口1.88萬億元,下降4.3%。與此同時,浙江實現出口3.57萬億元,增長3.9%;進口1.33萬億元,增長6.7%。
此消彼長之下,十多年來浙江首次在出口額上超過了江蘇。
數據顯示,2020年以前,江蘇外貿出口額一直領先于浙江,往往都還有千億元的差距。但是2020年以后,浙江和江蘇的差距不斷收窄。
2022年,兩省出口額縮小至歷史最低,只有不到600億元。同年,江蘇出口3.48萬億元,增長7.5%;浙江出口3.43萬億元,增長14%。
在出口額超越的同時,江蘇和浙江的外貿進出口總額差距也進一步縮小。2022年,江蘇和浙江的進出口總額分別是5.45萬億元和4.68萬億元,相差7700億元。而在2023年,兩個地區的數據差已經只有3500億元。
為什么浙江出口能反超江蘇?
浙江省商務廳對外貿易發展處提煉了三個答案。
第一個亮點是千團萬企拓市場,這已成為浙江省外貿的一張新名片。從2023年初包機出海,到各地市企業紛紛走出去,出海參展、搶訂單,2023年浙江總共聯動了2800多個團,以及3萬多家企業,達成意向訂單近1900億元。2023年,浙江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2.55萬億元,增長8.2%,占全省進出口總值的52.1%,對全省進出口增長貢獻率達89.5%。
第二個亮點是配合千團萬企,政府做了很多配套服務。比如在出入境便利化方面,浙江在全國首創保安簽證的政策?!拔覀儾粌H讓企業出去,還吸引企業走進來,這一年已經幫助了400多名外商進來,直接給企業帶來80多億的經濟效益?!?
第三個亮點是外貿新業態。2023年,浙江在新業態上實現了全面開花。除了市場采購、跨境電商、外貿綜合服務平臺,浙江實現了非外匯結算貿易的政策突破,浙江首個區域外保稅維修業務試點落地嘉興。這些舉措,都便利了外貿企業進出口,開拓新市場。
在出口數據中,長三角地區的“新三樣”值得關注。
從全國來看,2023年“新三樣”產品產量增速飛快,太陽能電池、新能源汽車、發電機組(發電設備)等產品產量增速均超25%,分別增長54%、30.3%、28.5%。
2023年全國“新三樣”出口首破萬億元,同比增長29.9%。海關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每出口3輛汽車就有1輛是電動載人汽車,全年出口177.3萬輛,增長67.1%。我國光伏組件產量已連續16年位居全球首位,多晶硅、硅片、電池片、組件等產量產能的全球占比均達80%以上。
具體到長三角來看,2023年,浙江“新三樣”出口1402億元,增長11%,拉動全省出口增長0.4個百分點;上?!靶氯龢印背隹?677.9億元,增長42.2%,占同期出口總值的9.7%,拉高出口整體增速2.9個百分點;安徽則增長了11.6%;江蘇1—11月的“新三樣”出口增長了14.5%。
梳理發現,長三角三省一市“新三樣”出口增長均超兩位數。而以“新三樣”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背后,是長三角地區磅礴動能的新質生產力。
安徽蕪湖港朱家橋港區國際集裝箱碼頭,整齊排列的汽車等待出口(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肖本祥 攝)
04
哪個產業帶動力更顯著
決策雜志(微信ID:juecezazhi)梳理發現,2023年的經濟發展中,加快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是三省一市的主要抓手。
哪些新動能格外受到關注?
長三角汽車產業馬達轟鳴、動力強勁。放眼全國,沒有任何一個區域的汽車產業,像長三角一樣產業鏈條這么齊備,整車制造、零部件、后市場“三位一體”布局完整。
決策雜志(微信ID:juecezazhi)注意到,現在有一個流行語:“汽車‘皖軍’”,格外引人矚目。2023年,安徽省汽車產量249.1萬輛、增長48.1%,其中新能源汽車86.8萬輛,增長60.5%。作為安徽首位產業,汽車產業跑出“加速度”,呈現跨越式強勁增長勢頭,穩居全國汽車制造第二大省行列,自主品牌出口穩居全國首位。
同時,作為老牌汽車城市,2023年,上海汽車制造業總產值增長12%,新能源汽車產業產值增長32.1%。
在浙江,2023年汽車行業增加值增長17.8%,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長10.3%。
在江蘇,汽車制造業增長15.9%,新能源整車、汽車零部件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77.4%、12.6%。
由此可見,滬蘇浙皖的汽車產業全部呈現兩位數增長。汽車產業被喻為“工業中的工業”、“工業中的皇冠”,是產業鏈帶動作用最大、產業鏈條最長的支柱產業。兩位數增長的背后,是長三角雄厚的裝備制造業基礎。
其次來看裝備制造業。
制造業是經濟發展的“壓艙石”、“定盤星”。長三角地區是我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對支撐制造強國建設、引領區域協調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在我國45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中,長三角地區占據18個,產值占全國集群的27.8%,國家級技術創新載體數量更是占到了30.1%。
2023年,江蘇規上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7.8%,全年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比重53.4%,超過一半。在安徽,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3.3%,比全部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高5.8個百分點。值得注意的是,安徽裝備制造業營收已突破萬億元。
上海在裝備制造業上同樣不遑多讓。數據顯示,上海智能制造裝備產業規模突破1000億元,已經連續三年蟬聯“中國先進制造業城市發展指數”全國第一。
在制造業轉型升級中,高新技術產業是最具活力的部分,長三角作為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高新技術產業上呈現出了什么樣的亮點?
在區域創新能力排行榜上,長三角滬蘇浙皖全部晉升前十位:江蘇排名第三、浙江第四、上海第五、安徽第七;從全國創新型城市來看,全國前十名里,長三角地區占了五席,分別是上海、南京、杭州、蘇州、合肥,占據“半壁江山”。
2023年的高新技術產業數據,直接印證了長三角的創新能力。
江蘇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的比重提高到49.9%,占比接近一半,并且13個設區市全部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百強市;
浙江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了9.4%,同時,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增長了21.1%,高于全部投資增速;
上海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了43.9%,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規模達到1.6萬億元;
安徽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1.2%,對規上工業增長貢獻率達70.3%。
2023年,長三角一市三省的經濟答卷既各有千秋,也存在共性特點。
放眼2024,滬蘇浙皖又有哪些新動作值得我們關注?
圖:王碧琦
05
2024年怎么干
從這兩天陸續發布的各省市政府工作報告全文來看,2024年,三省一市都將立足實際,深度謀篇布局,在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上發揮更多作用。
滬蘇浙皖已經定下2024年的目標,地區生產總值分別預期為5%左右、5%以上、5.5%左右、6%左右,為全國經濟穩增長發揮引擎作用。
為實現目標,2024年,三省一市將有哪些動作?
先來看上海。
上海的發展目標很明確,即瞄準“五個中心”,不斷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加快建設國際經濟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概括來說,上海就是要邁向高能級。在產業發展上,全力落實新一輪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上海方案”;在平臺培育上,實施總部增能行動和全球運營商計劃,加快培育一批千億級、萬億級大宗商品交易平臺。
2024年,上海還將加快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辦好“五五購物節”等重大促消費活動,深化全球新品首發地建設,實施商圈能級提升行動;發展壯大新型消費,大力促進文旅新消費,打造一批“展會+商業”、“文旅+商業”、“體育+商業”聯動項目,加快培育都市時尚消費等新熱點,鞏固擴大汽車、智能家居、國貨“潮品”等重點領域消費。
1月22日,中辦、國辦印發《浦東新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3-2027年)》。方案提出,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賦予浦東新區更大自主權,支持推進更深層次改革、更高水平開放,為浦東新區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提供支撐,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更好發揮示范引領作用。這些“首創性”“引領性”將為上海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其次看江蘇。
2024年,江蘇將積極擴內需穩外需,多措并舉為經濟恢復注入新的動力。
決策雜志(微信ID:juecezazhi)注意到,深入推進高水平科技發展是江蘇的重點工作之一,并以此延伸出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以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為牽引,進一步強化科技、教育、人才的戰略支撐。
在產業上,江蘇將繼續聚焦“1650”產業體系建設,實施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和先進制造業集群強鏈補鏈延鏈行動,加快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
從工作報告中不難發現,2024年,江蘇將深度耕耘消費、科技創新、工業等領域,實現預期目標。
再來看浙江。
根據浙江省政府工作報告,“持之以恒推進大項目建設”“促進制造業集群式、高端化發展”“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強港和交通強省”“高水平建設海洋強省”等一批關鍵詞被頻繁提及。
關鍵詞背后反映出的是,浙江將在創新上持續發力。2024年,浙江將加強高能級科創平臺建設、加強人才招引培育力度等,預期研發投入強度達到3.2%。
“展望2024年,浙江須在‘穩、進、立’三個字上破題立論。”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副院長蘭建平表示,“穩”在擴大在全國經濟中的份額,“進”在硬核技術,“立”在數字要素深化改革上,努力實現穩得有底氣、進得有力度、立得有依據,是實現浙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根本道路。
最后看安徽。
2024年,安徽重點做好十一方面的工作,將一體推進教育強省、科技強省、人才強省建設,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壯大新質生產力,乘勢而上壯大汽車“首位產業”,持續支持汽車“皖軍”做強做大,建設世界一流企業。安徽將推動汽車制造向“產品+服務”延伸,依托開放型汽車生態實驗室,新建2家關鍵共性技術攻關類實驗室,以“三位一體”為主線,壯大首位產業。
建強戰略科技力量也是安徽2024年的重點任務之一,將加快建設量子信息,聚變能源,深空探測三大科創高地,并在集成電路、工業母機、智能成套裝備等領域,實施重大科技專項和重點研發項目。
安徽還將強化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擴大有效益的投資;推進皖北地區“四化同步”;加快建設大黃山世界級休閑度假康養旅游目的地,建立全域聯動機制,開展業態融合創新,加快發展休閑度假、創意經濟、體育賽事、醫療康養、會展經濟、文化服務等高端服務業集群。
同時,發揮國家戰略疊加優勢,推動安徽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轉化為“左右逢源”的開放優勢,更大力度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拓展向海而行廣闊空間。
作為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安徽將做好“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增值大文章,推進十大千億級綠色食品產業全產業鏈發展。
2024年的新征程已開啟,滬蘇浙皖只有拼、唯有干,才能實現各自的預定目標,這也將是今年長三角三省一市的工作主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