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阜陽界首高新區資源循環利用產業于上世紀80年代由群眾自發形成,近年來,界首舉全市之力培育了再生金屬、再生塑料兩大綜合利用產業,并堅持園區化開發,規劃建設了高新區三個特色產業園,推動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集聚發展。
截至目前,界首高新區資源循環利用特色產業擁有規上企業81家,2023年,完成工業產值330億元,占界首市工業總產值的74%,實現稅收14.67億元。
堅持守牢綠色底線,企業轉型更高效。嚴格入園標準。加強環保執法,取締小散亂企業,將再生資源加工企業統一整合到循環經濟產業園,對入園企業嚴格落實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建立全省首家縣級環境監測大數據庫,實時監測企業生產,開展小散亂企業專項整治,通過關、停、并、轉、遷等途徑,淘汰一批“高能耗、高污染”企業。轉變生產方式。堅持“進來一只舊電瓶,出去一只新電瓶”閉合循環發展,通過引進國內先進生產水平的富氧側吹爐和公司自主研發的廢舊蓄電池鉛柵熔鑄系統,在密閉、微負壓狀態下,經過拆解、分揀、冶煉、電解廢舊電池等工序后,變成蓄電池原材料。目前,實現1噸重的廢舊鉛蓄電池可回收近630公斤的再生鉛、100公斤硫酸、70公斤聚丙烯塑料,主材料鉛的綜合回收率在99.3%以上,資源綜合利用率在 99%以上,切實把廢舊電池“吃干榨盡”。加快綠色轉型。每年設立3-5億元產業發展扶持資金,對企業技術革新、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等投資項目予以重點獎扶。
堅持創新驅動,企業動力更強勁。培育創新主體。制定科技創新資助獎勵政策和科技型企業梯次培育政策,構建“投、擔、貸、保、補”科技金融體系,設立5億元產業引導基金,成立全省首家安徽省科技擔保公司分公司和阜陽市首家科技支行。引育創新人才。依托上海離岸科創中心、深圳離岸科創中心等高新區發展平臺,支持產品創新和技術創新。成功舉辦多場循環經濟發展高端論壇,組織企業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高校及中國工程院等開展產學研合作,簽署產學研合作協議680余項,2023年新增省級以上研發機構、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共計30家,激發企業發展動能。搭建創新平臺。圍繞構建互聯網+循環經濟體系,與清華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等對接,推進再生資源網絡總部經濟項目落地,著力打造全國再生資源交易中心。目前,創成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并連續兩年獲“五星級”考核等級,打造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
堅持擴大規模生產,企業競爭更有力。集約化發展。按“一園一特色、一區一產業”,建設專業化的再生金屬和再生塑料工業園區,將相關企業統一遷入到園區實行規范化管理,按“城市礦產”示范基地“七化”要求,實現再生金屬、再生塑料兩大產業回收體系網絡化,產業鏈條合理化,資源利用規模化,技術裝備領先化,基礎設施共享化,環保處理集中化,促進產業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由散亂到集中、由簡單加工到循環利用的蛻變。園區化管理。編制循環經濟建設規劃,構建1個以科技研發、總部經濟為重點的科創城,5個主導產業鮮明、高新技術企業集聚的科技園,9個為科技園作產業配套的雙創園的“159”空間發展格局。形成以廢舊電池拆解、鉛冶煉及合金生產、電瓶殼粉碎再造、電池生產及廢酸、堿渣、余熱再利用的閉合式產業循環的全國最大的動力電池循環利用專業園區的田營科技園區;以廢鋁材熔煉、鋁錠、鋁板、鋁型材、鋁鑄件、鋁彩膜、泡沫鋁的產業鏈條的西城科技園,以廢日塑料分揀、清洗、造粒、改性塑料、注塑制品、壓延產品、無紡布、化纖絲和紡織的全國最大再生塑料改性顆粒生產基地、產業鏈最長的再生化纖基地的光武科技園。鏈條式引進。持續優化園區平臺建設,加強“筑巢引鳳”力度,先后引進天能電池、南都電源、東錦科技、生宸源科技、金吳再生科技、駱駝電池、雅迪等大型知名企業入園發展,進一步延伸循環經濟產業鏈,產業集群發展效應得到凸顯。目前基地電池的日產量達25萬只,每年可生產電池1億只以上,占全國市場的20%左右。
堅持注重現代管理,企業發展更提速。突出科學經營。按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積極支持和指導13 家規模小、經營分散、市場競爭力弱的再生鉛企業整合為華鑫鉛業、華鉑科技兩家集團公司,引入職業經理人和財務團隊,幫助企業推動股份制改造,兩家公司再生鉛機械化自動拆解、熔池熔煉冶煉裝備和環保水平均達國內一流水平,企業生存和競爭能力大大提升。連續多年,華鉑科技、天能電池(安徽)公司、華宇科技等企業入選省民營企業前30 強。在再生鉛產業的示范帶動下,再生塑料、再生鋁銅產業分別成立華晨塑業、百圣鑫有色金屬。突出品牌效益。主動參與標準制訂,華鑫集團、華鉑科技被國家標準化委員會指定為全國再生鉛及合金錠標準、全國再生鉛鉛渣、廢水和鉛煙鉛塵排放4項標準制定單位。光武科技園組織再生塑料企業牽頭制定國家再生塑料PE、PP、ABS顆粒標準,同時制定再生塑料綠色工廠標準和再生PVC圍標。突出社會效益。建立覆蓋全國的資源回收網絡體系,常年有10萬余人從事廢舊物資收購、運輸,既為界首循環經濟產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原材料,又通過這支收購大軍實現有害固體廢棄物的廣泛收集、集中處理和再利用,極大地減少資源浪費和面源污染的發生。按目前界首市每年回收1億只廢舊蓄電池計算,可減少國土占用和污染約 3000平方公里;每年回收廢舊塑料180萬噸,可減少國土占用和污染 800多平方公里。(祝素麗 任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