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沒有哪一片土地,像皖北這樣格外受人關注。
安徽的皖北地區,范圍涵蓋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陽、淮南6個地級市,以及滁州市的定遠、鳳陽、明光和六安市霍邱4個縣(市)。這是一片厚重的土地,以全省37.8%的面積,承載著48%的人口,是安徽區域發展格局中舉足輕重的板塊;這也是一片焦灼的土地,生產總值在全省占比不到三成,人均GDP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仍是區域協調發展中最大的短板。
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并主持召開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時指出,要增強欠發達區域高質量發展動能。他強調,發展落差往往是發展空間,要針對欠發達地區出臺實施更精準的舉措,推動這些地區跟上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步伐。
作為長三角“短中之短”的皖北,已經到了必須加快發展的關鍵窗口期。那么,皖北發展,短板在哪?皖北振興,突破口又是什么?《決策》雜志將目光投向皖北,試圖解開這些問號。
皖北短在哪
加快皖北振興,一直是事關安徽全省發展大局的戰略性任務。20多年來,安徽先后出臺了四個“10條”以及南北結對合作等專項支持政策。2023年7月,在安徽省委十一屆五次全會上,明確把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皖北全面振興作為必須抓好的兩件大事,并制訂了時間表:到2027年,皖北要跟上全省的發展步伐。
經過20多年的奮力追趕,皖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很大進步,但在區域經濟格局中,皖北發展相對不足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
分析皖北發展短板,先要客觀來看皖北的現狀。綜合來看,目前皖北總體發展呈現“四低”特征。
首先是工業化率低。2022年,皖北地區工業化率為29.4%,低于全省1.2個百分點,工業增加值僅占全省的26.6%。
其次是城鎮化率低,2022年,皖北地區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49.7%,低于全省10多個百分點。
三是經濟總量和人均GDP水平低。2023年長三角41市經濟數據榜單中,皖北六市經濟總量和人均GDP均處于下游區間。
最后是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低。皖北醫療和公共文化服務,尤其是皖北農村的基本公共服務,仍然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與長三角地區平均水平更是落差較大。
皖北發展不足的原因是什么?答案可能有很多,但歸根到底,是產業的短板。皖北要在推動“四化同步”的過程中,“突出抓好新型工業化,有了新型工業化,才有稅收增長、就業增加、民生改善,這是推動皖北全面振興的底層邏輯。”在《決策》雜志的采訪調研中,從省市領導到智庫專家,都把破解的主要抓手放在了產業突破上。
但從目前來看,皖北工業經濟短板明顯,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產業結構急需升級。皖北產業結構傳統色彩濃厚,制造業頭部企業主要集中在化工、再生資源、白酒等領域,新興產業占比較少。產業結構不優,也導致了企業經濟效益總體水平不高。
二是缺少地標型產業集群。皖北產業集聚度較低,地級市缺乏千億級產業集群,縣域缺少百億級產業集群,讓人印象深刻的“地標型”特色產業發展不足。
三是高端要素集聚不足。皖北創新平臺數量較少,創新資源缺乏;產業基金和上市公司規模數量偏少,資本活躍度不高;產業園區平臺承載力不足;沒有形成企業家梯隊,也缺乏領軍型企業家。
皖北要振興,首先產業要振興。那么,深入皖北發展的底層邏輯,應該重點在哪些產業賽道上發力?
產業突破口是什么
2023年以來,安徽省委、省政府堅持以產業振興引領皖北振興,做出了推進皖北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綠色食品等4個重點產業集群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并陸續發布了4個重點產業集群建設方案。2024年4月18日,在皖北重點產業集群建設推進會上,安徽省發改委、生態環境廳、農業農村廳負責人就4個方案分別做了介紹,相關工作全面啟動。
為什么要選擇這四條產業賽道?
首先來看汽車及零部件產業。汽車產業是安徽的“首位產業”,目前安徽打造產業集群,成效明顯。2023年,安徽省汽車產量達到249.1萬輛,躍居全國第2位;新能源汽車產量86.8萬輛,上升至全國第4位。安徽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的強勁增勢,為皖北提供了巨大的發展機會。
2022年9月,總投資100億元的比亞迪新能源乘用車零部件項目落戶阜南縣。大型龍頭企業的入駐將吸引產業鏈上下游配套企業跟進投資,有力促進皖北地區汽車及零部件產業鏈的完善和集聚,形成具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對于皖北各市縣而言,要在首位產業中找準坐標,發揮各自優勢,嵌入其中的各個環節。
其次再看新能源產業。目前,皖北的蚌埠、宿州、淮北、阜陽等地均在加快新能源光伏產業集聚,已建立起一定規模的產業基礎和技術優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滁州市鳳陽縣,依托資源優勢,聚集國內光伏組件出貨量Top10企業2家、光伏玻璃產能Top5企業2家,光伏玻璃年產能接近全國1/4,向打造“千億硅谷”目標進發。皖北地區擁有豐富的風、光、生物質等新能源資源,為發展新能源產業提供了條件,加上土地空間大、市場腹地廣,可以在融入大循環、鏈接雙循環中拓展安徽省新能源產業的市場空間。
三是新材料產業。皖北在新材料產業領域深耕多年,已打下良好基礎,形成了阜陽先進化工、有色金屬,蚌埠硅基、生物基,淮北鋁基等新材料基地,未來要放大現有產業特色優勢,獲得更高的附加值。
四是綠色食品產業。綠色食品產業是永遠的朝陽產業,也是皖北具有傳統優勢和資源基礎的產業。安徽正加快建設高質高效的農業強省,打造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皖北是重要陣地。皖北發展綠色食品產業條件得天獨厚,下一步要重點做好“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增值大文章。
總的來說,皖北在產業賽道的選擇上,要做到自身優勢和產業趨勢“兩手抓”。明確了產業賽道,皖北下一步要怎么干?
為什么是“大兵團陣地戰”
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綠色食品等4大產業,從全省到全國都在競相發展,作為后發地區的皖北,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實現突破,就不能因循傳統路徑,采取常規打法。怎么辦?
安徽推進皖北重點產業集群建設,就是創新皖北產業發展的手法、打法,以構建產業生態的思維,將皖北作為一個整體謀劃,匯聚各方力量,合力攻堅。形象地說,就是打一場“大兵團陣地戰”,具體而言,體現在“四個集中”。
首先是集中布局。把握產業鏈布局的趨勢,把皖北作為一個整體謀劃,各展其長,錯位發展,形成系統優勢和乘數效應。
其次是集中資源。加強省市縣聯動、各部門協同,把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更好結合起來,促進更多政策資源和要素資源向皖北集聚。
三是集中力量。動員大型企業進入攻堅皖北重點產業集群建設的主戰場,尤其要聯合央企、省屬國企、知名民企和優質投資機構組成“聯合艦隊”,形成強大的攻勢。
四是集中攻堅。聚焦重點園區,把火力點落在一個個重大項目上。
那么,采取“大兵團陣地戰”的新打法,將如何重塑皖北產業發展的面貌呢?
首先是明晰了產業發展方向。從省級層面謀劃制定產業政策,具備更高的戰略高度和全局視野,能夠依據國家發展戰略、區域經濟格局、國內外市場需求以及安徽省整體發展規劃,對皖北地區產業發展進行科學定位,快速導入和培育符合區域發展定位的新產業。
其次賦予了更高的發展能級。僅靠皖北各市自身在信息獲取、人脈網絡、資金支持等方面相對有限,難以與大型龍頭企業的高層建立直接有效的溝通渠道,也難以提供足夠吸引這些大企業的優惠政策和資金支持。
大型龍頭企業往往對產業鏈配套乃至產業生態有較高要求,皖北地區產業配套不夠完善,很難匹配大企業的需求。從省級層面搭建平臺,能夠引導推動包括央企、省屬國有企業、知名民企在內的國內外行業龍頭企業,共同參與皖北重點產業集群建設,為皖北地區產業發展賦予更高的能級,對各類高端產業要素和產業項目形成強大的感召力。
最后是破解各自為陣的短板。省級統籌、一體推進,還能有效破解各市單打獨斗、各自為陣的短板,從而超越局部利益,實現區域間協同發展和資源優化配置。同時,從省級層面強化考核調度,對于各地來說也是一種激勵和鞭策。哪里的主導產業規模越大、特色越鮮明,也就越容易得到省一級的支持。
凱盛浩豐集團落戶皖北,就是“大兵團”作戰思維下的一個生動案例。凱盛浩豐農業集團是世界500強央企——中國建材集團旗下企業,是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2023年,凱盛浩豐集團與安徽省達成協議,在皖投資建設現代設施農業項目,協議意向簽約22個項目、總投資約32億元,其中大部分項目布局在皖北。
路線圖怎么變成作戰圖
這場“大兵團”作戰的攻堅戰,如何才能打的好、打的贏?
首先要進一步細化賽道。目前,4個重點產業皖北各市都有布局,但具體到縣區及開發園區,產業發展范圍寬泛、聚焦不清晰的問題還普遍存在。皖北各地要進一步細化賽道,完善產業發展規劃,做好產業鏈設計,有的放矢開展產業引育,推動形成各展所長、錯位協同的發展格局。
其次要加大項目招引力度。產業發展離不開項目,但項目怎么來?對于皖北而言,要發揮區位、交通、市場、資源等優勢,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等國家戰略機遇,主動出擊招引優質項目;要立足國家層面,從央企布局中爭取項目落戶皖北;同時,還要加大力度爭取省內項目布局皖北,積極鼓勵本土企業擴大投資新增項目。
三是要提升產業園區的承載能力。項目引得來,還要落得好。從平臺承載力方面來看,皖北目前園區競爭力不強、產業集聚度不高。下一步,要聚焦4大重點產業,加快培育一批產業集聚、特色鮮明、技術領先、富有活力的產業園區,推動重點產業項目和資源向園區集聚。
最后是要打造“四鏈”深度融合的產業生態。產業競爭越來越集中到產業生態的競爭。皖北作為后發區域,產業生態不能等著自然形成,更要通過政策撬動,在“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上同步發力,推動各類要素在皖北加速集聚。
在整合創新鏈資源方面,要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培育打造企業創新研發能力;推深做實產學研合作,引導皖北各市與省內外創新平臺開展合作,鏈接更多創新資源。
在加強產業鏈協同方面,一方面要圍繞各自主導產業進行延鏈補鏈,通過“龍頭+配套”更好地整合上下游資源,提升重點產業集群的發展引領力;另一方面要大力培育引進生產性服務業企業,把產業發展所需的基礎配套能力提上來。
在發揮資金鏈功能方面,要補齊融資的短板,善于發揮資本的力量,結合皖北實際,參考省內合肥等地的經驗做法,探索出適合皖北地區的基金招商模式,通過“以投帶引”,利用產業基金引入高能級要素。同時,還要大力推動皖北地區企業走向資本市場,改變目前皖北上市企業偏少的現狀。
在補齊人才鏈短板方面。要用好“人才安徽行”等活動載體,創新招商引資和招才引智同步推進的工作機制,積極探索“企業+高校+政府”聯合培養產業人才模式。要重點抓好四類人才:首要是企業家群體的培養壯大,二是專家人才引進,三是勞動力資源流動,四是干部隊伍交流,做好引才、育才、聚才大文章。
皖北重點產業集群建設是一場攻堅戰,如今沖鋒號已經吹響,接下來唯有苦干實干,將皖北產業振興的美好藍圖變成現實圖景。
皖北全面振興其時已至,推進皖北重點產業集群建設事在必成,一個嶄新的皖北正綻放出機遇和價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