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2024(第六屆)安徽縣域經濟創新發展論壇在安徽南陵縣召開,《安徽鄉鎮高質量發展報告2024》正式發布。
《安徽鄉鎮高質量發展報告》由安徽創新發展研究院(決策雜志社)和安徽省統計局農村統計處成立聯合課題組共同編寫,通過搭建安徽鄉鎮綜合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結合最新鄉鎮經濟社會基本情況統計資料,科學評價全省鄉鎮發展狀況。
論壇上,重磅發布了“2024安徽鄉鎮綜合競爭力百強榜”。
《報告》依據2023年《安徽省行政區劃統計表》, 以全省 1235個鄉鎮為評價范圍。
評價指標體系由4個一級指標、9個二級指標、23個三級指標構成,在指標分布上體現經濟實力、產業提升、環境滿意、基本公共服務四個方面,在指標權重設置上側重綜合經濟實力及產業增長的貢獻度和發展潛力、后勁,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目標高度契合。
精準畫像
站在新的發展起點上,準確把握鄉鎮經濟發展的新特征,對于推動安徽“鎮興”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梳理發現,安徽鄉鎮發展呈現出五大特征。
鄉鎮機構“瘦身健體”??傮w看,安徽鄉鎮行政區劃總數不斷減少,由2000年的1858個降低至2023年的1235個。其中,鄉的降幅相對明顯,由2000年的885個降低到2023年的224個;鎮由2000的973個增至2023年的1011個,整體變動相對平穩。
鄉鎮產業“碩果盈枝”。一是鄉鎮特色農業活力充足。截至2023年底,安徽1235個鄉鎮擁有農業企業2.4萬個,農產品加工業企業1.55萬個,有實際經營活動的農民專業合作社49320個,平均每萬人擁有農業技術推廣人員2個;累計建成國家農業產業強鎮42個,總數位居全國第5。二是工業經濟蓬勃發展。截至2023年底,安徽1235個鄉鎮共有工業企業83081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9724個,占全省總數(23636個)的41%;累計建成208個產業集群專業鎮,是全省工業發展的重要支撐。
鄉鎮潛力“欣欣向榮”。2023年,安徽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1144元,比2019年增加37.2%,連續五年實現跨千元增長。同時,農民消費力也在逐步升級、消費結構趨于優化。2023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18905元,比2019年增加30%,高于收入增長幅度,且消費活力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全省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4.7%,比2019年下降2個百分點,農民消費正逐漸由生存型消費轉向發展型和享受型消費,生活水平持續提高。
鄉鎮生活“幸福安康”。安徽鄉鎮社會事業發展良好,縣鄉村三級衛生機構實現全覆蓋,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網底持續夯實,教育均等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
鄉鎮環境“改頭換面”。自啟動實施了“千村引領、萬村升級”工程以來,安徽已建立“1+6+20”政策體系,首批200個精品示范村開展規劃建設,已建和在建省級中心村8233個;已建和在建美麗鄉村中心村11869個、行政村覆蓋率達79%;建設美麗宜居自然村10164個,美麗鄉村遍布江淮大地。
“數”繪發展圖景
鄉鎮競爭力反映了鄉鎮在經濟、?社會、?環境等多個方面的綜合實力和發展潛力。?
從整體結果看,安徽綜合競爭力100強鄉鎮主要分布在合肥、蕪湖等全省強市、強縣(市、區),為市域、縣域整體實力的增強起到支撐作用。
從板塊分布看,呈現“線上成景”“面上開花”。合肥都市圈作為全省發展的核心增長極作用進一步顯現,區域鄉鎮入榜數量共68個,38個鄉鎮躋身前50名;區域差異依舊存在,皖南地區鄉鎮入榜數量48個、皖北地區鄉鎮入榜數量僅20個,整體差距較大;皖江示范區城市體量較大,區域鄉鎮入榜數量共73個,整體鄉鎮發展水平較為優異。
從地市分布看,中心城市“獨占鰲頭”。省會合肥鄉鎮入榜數量最多,共19個,占據總數約1/5;省域副中心城市蕪湖鄉鎮入榜數量排名第二,共18個;馬鞍山、阜陽鄉鎮入榜數量以11個、10個分列第三、第四;安慶、滁州鄉鎮入榜數量均為7個,并列第五名。
從縣域分布看,“幾家歡喜幾家愁”。綜合競爭力100強的鄉鎮分布在50個縣(市、區),占全省縣(市、區)總量的48%。其中,肥西縣入榜鄉鎮數量最多,占有7席;當涂、肥東、天長、灣沚、長豐入榜鄉鎮數量并列第二,占有5席;繁昌區、無為縣并列第三,占有4席;廣德、和縣、南陵入榜鄉鎮數量并列第四,占有3席;其后是博望、東至、阜南、臨泉、鳩江、潛山、舒城、全椒、濉溪、桐城、潁泉,均各有2個鄉鎮入榜。
“鎮興”之路怎樣走
首先,優產業,實現“轉型升級,強鏈聚群”。一是聚焦動力“鏈”。以新質生產力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等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二是聚焦規?!版湣?。加快產業集聚、要素集聚與業態創新,培育一批以鎮域為單元的小型、微型產業集群;三是聚焦路徑“鏈”。堅持種養一塊抓、糧肉一塊抓、頭尾一塊抓,做好“三頭三尾”增值大文章,豐富“三產融合”的富民業態;四是聚焦配套“鏈”。大力扶持中小企業,推進龍頭企業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合作,壯大多元化產業主體。
其次,抓治理,實現“精細管理、深度融合”。一是推進基層簡政賦權。精準分類確立鄉鎮簡政賦權事項,厘清縣鄉職責邊界,加強對基層簡政賦權工作的宣傳,破解“小馬拉大車”難題;二是提升鄉鎮執法能力。優化執法隊伍結構,加強執法人才建設,完善鄉鎮行政執法監督體系,打通行政執法“最后一公里”;三是提升鄉鎮政府服務能力。建立政府引導、多元供給的公共服務模式,完善鄉鎮智慧化、網格化治理體系,提升基層審批服務效能,發揮服務群眾“前哨”作用。
再次,強服務,實現“福祉增進、宜居宜業”。一是全面提升鎮區生活品質。優化醫療、養老、路網、文體等基礎配套設施,讓群眾住得“安心”;二是完善鎮域現代商業體系。發揮大型商貿流通企業帶動支撐作用,支持大型商貿流通企業完善配送設施,提升鄉鎮商貿中心建設標準化和信息化水平,讓群眾買得“開心”;三是推動鎮域風貌提升。堅持治理、保護、修復并重,堅決守住藍天白云、綠水青山、良田沃土,構建“山水相融、田林交錯、城園一體”的生態格局,讓群眾看得“舒心”。
第四,夯基礎,實現“集聚要素、鎮興促產”。一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農田水利、公路及養護等基礎設施建設,增強農業防災減災能力,保障生產能力;二是暢通要素雙向流通通道。推動縣城資金、人才、技術等要素資源下沉鄉鎮,盤活鎮域公共資產,探索村公司入股鎮公司發展模式,引導國有企業支持鎮域發展,提升發展能級。
最后,育強鎮,實現“輻射帶動、全域提升”。一是培育一批經濟強鎮,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對標對表江蘇、浙江等鎮域經濟強省,集中優勢資源和力量統籌推進“強頭、壯腰、固尾”,加快打造“頭雁領航、群雁齊飛”的雁陣式鎮域經濟發展新格局。二是加快提升“中心鎮”建設,提升集聚輻射能力。發揮資源稟賦優良的重點鎮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打造一批加工制造、商貿物流、科技教育等中心鎮,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中心鎮發展格局。三是做精做優一批專業特色鎮,推動差異化發展。根據資源環境和區位特點,積極培育獨具風格、各具特色的現代農業大鎮、工業強鎮、商貿重鎮、旅游名鎮等特色小鎮。
2024(第六屆)安徽縣域經濟創新發展論壇由安徽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安徽省政協經濟委員會、安徽財經大學、安徽省合作交流辦公室指導。
安徽創新發展研究院、安徽財經大學安徽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主辦。
南陵縣人民政府、決策雜志社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