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經濟“火了”!
從2023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到地方兩會,再到全國兩會,各地紛紛搶灘低空經濟新賽道,也攪動著城市競爭格局。
目前,全國已有20余省(區、市)將低空經濟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深圳、上海、海南、湖南等地均已出臺相關政策文件,將低空經濟作為新質生產力重點培育。那么,誰是“低空經濟之城”?
萬億新賽道
低空經濟具有創新引領、綠色低碳、數實融合等特點,是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更是培育發展新動能的重要方向,被各地視作產業發展的新賽道、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末,全國低空經濟企業數量達3742家,其中上游企業639家、中游企業3116家、下游企業761家。
2020年至2023年,全國低空經濟企業增加619家,其中上游新增7家,中游新增600家,下游新增28家。低空經濟領域零部件制造與集成環節企業聚集度最高且仍在進一步強化,成為各地競逐低空經濟萬億級賽道的核心陣地。
其中,低空飛行器研發制造是低空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也是產業鏈中備受關注的關鍵環節。
目前,無人機在各領域的應用已經處于快速滲透的成長期,而載人的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仍處于概念期到導入期階段,未來發展均頗具想象空間。
根據賽迪顧問預測,預計2025年我國民用無人機產業規模將突破2000億元,工業級無人機將成主力機型,eVTOL也將快速推進商業化。
在大力度的政策支持下,低空經濟戰略性地位明顯提升。隨著低空飛行器越來越多的場景化應用,低空經濟產業鏈釋放出更多機遇。
民航局發布數據顯示,到2025年,中國低空經濟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1.5萬億元,到2035年更有望達到3.5萬億元。有研究表明,到2025年,低空經濟對中國國民經濟的綜合貢獻值將達3萬億元至5萬億元。
在政策紅利和市場需求“雙輪驅動”下,低空經濟有望成為繼新能源汽車之后,拉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又一新引擎。
誰在領跑
低空經濟的發展涉及企業參與、資本投入、技術創新及政策支持等多維度互動。從企業聚集度、資本活躍度、創新聚集度和環境友好度四大維度出發,對全國271座涉及低空經濟產業的城市進行評價,得出了城市低空經濟“鏈接力”指數。
從全國來看,北京和深圳在低空經濟產業領域扮演著“領頭雁”的角色,堪稱“低空經濟之城”。
北京、深圳低空經濟“鏈接力”指數分別達到83.49、77.28,前者在企業聚集度、資本活躍度和創新聚集度指標上領跑全國,而后者在環境友好度上居全國第一。
上海、廣州、西安、南京、成都居第二梯隊,低空經濟“鏈接力”指數分別為46.66、44.49、43.45、42.52和41.17。
從分項指標來看,企業聚集度廣州、西安表現優異,資本活躍度上海、廣州僅次于北京、深圳,創新聚集度南京、西安和廣州表現較好,環境友好度上海、南京和成都表現亮眼。
截至2023年末,深圳、北京、上海、成都、西安、武漢、廣州、南京和蘇州低空經濟企業數量分別為325家、321家、180家、153家、145家、124家、120家、117家、75家,排在全國前十位。
其中,北京、廣州、上海、深圳、成都、西安上市企業最多,分別為25家、14家、9家、8家、8家、7家;北京、深圳、西安、廣州、成都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最多,分別為18家、17家、17家、11家、10家。
布局“低空之城”
梳理發現,當前城市低空經濟發展呈現出四大趨勢。
第一,區域聚集態勢正不斷加強。
2023年10月,《綠色航空制造業發展綱要(2023—2035年)》點名鼓勵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成渝等優勢地區設立“低空經濟示范區”,區域內核心城市深圳、廣州、珠海、上海、南京、蘇州、無錫、北京、成都、重慶等紛紛出臺相關政策,搶灘低空經濟新賽道,布局“低空之城”。短短幾年時間,低空經濟產業聚集態勢不斷強化,區域格局漸趨穩定。
在城市低空經濟“鏈接力”指數30城中,珠三角3座,長三角11座,環渤海7座及成渝2座,合計占比超七成。
從頭部城市來看,北京、深圳低空經濟“鏈接力”指數領跑全國,是我國低空經濟產業“領頭雁”。進一步分析發現,北京、深圳低空經濟產業發展的三個突出特點:一是有大量低空經濟企業聚集,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鏈;二是資本、人才、政策、技術流動便捷;三是兩地均將低空經濟作為重點產業培育,政策、制度上有很多突破。
第二,大灣區釋放領跑示范效應。
在低空經濟賽道,不論從產業規模還是發展模式而言,粵港澳大灣區都已形成明顯領先優勢,正在釋放領跑示范效應。2024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支持深圳、廣州、珠海建設通用航空產業綜合示范區,打造大灣區低空經濟產業高地。
作為“無人機之都”,深圳聚集了大疆、豐翼科技、道通智能等一批產業鏈頭部企業。2023年,深圳低空經濟年產值已超過900億元,同比增長20%;新開通無人機航線77條,累計開通航線156條,完成載貨無人機飛行量60萬架次,飛行規模全國第一;消費級無人機占全球70%市場份額,工業級無人機占全球50%市場份額;直升機飛行量超2萬架次,飛行規模全國領先。
從區域分工而言,深圳依托自身產業生態優勢率先跑出一個“閉環”,珠海更多在場景開放、應用方面發力,廣州則是在更深層次做產業改造,將“試點”深入和擴大。
總體來看,不論市場表現還是政策環境等方面,粵港澳大灣區都正在成為低空經濟產業集聚的中心地帶,低空經濟“鏈接力”持續增強。從區域發展路徑來看,大灣區給全國提供了一個協同分工的樣本。
第三,應用牽引形成市場新業態。
低空經濟產業發展包括三大主要賽道,即低空裝備、低空場景和低空基礎設施。
以無人機為代表的通用航空裝備制造業取得快速發展,據不完全統計,到2023年底,我國民用無人機研制企業已經超過2300家,量產的無人機產品超過1000款。2023年,我國交付民用無人機超過317萬架,通用航空制造業產值超過510億元,同比增長近60%。
未來低空經濟將聚焦應用場景,以產業生態鏈構建為導向,打造低空多場景應用示范體系,積極培育低空經濟領域高技術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加快圍繞創新鏈布局低空經濟產業鏈,強化產學研深度融合,以無人化、電動化、智能化為技術特征的新型通用航空裝備商業應用,推動“低空+物流配送”“低空+城市空中交通”“低空+應急救援”等規模化發展,形成低空產業新業態。
研究顯示,在2023年低空經濟規模貢獻中,低空飛行器制造和低空運營服務貢獻最大,接近55%,間接、引質產生的圍繞供應鏈、生產服務、消費、交通等經濟活動貢獻接近40%,低空基礎設施和飛行保障的發展潛力尚未充分顯現。低空基礎設施是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石,需要前瞻性布局新能源航空器能源設施、起降設施等新型基礎設施,才能為低空經濟發展保駕護航。
第四,因地制宜實現差異化布局。
低空經濟具有產業鏈條長、應用場景復雜、使用主體多元、涉及部門和領域多等特點,這些產業環節難以由單一城市獨立完成,需要不同城市之間的分工合作。
各地低空經濟發展的地理、科技、制造、人才等資源稟賦有較大差異,對于后發城市而言,需要在低空經濟產業鏈中找到自身比較優勢,并充分融入產業鏈中將優勢放大,避免同質化、低水平競爭。以山東日照為例,其經濟體量雖排名全省倒數第二,卻是民航華東地區唯一劃設低空飛行空域的城市,也成為山東重點支持的“通航+”新業態先行區。
(作者系每日經濟新聞·城市進化論與火石創造課題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