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安徽馬鞍山市舉辦了一場重磅活動——李白詩歌節。
從1989年舉辦第一屆馬鞍山中國國際吟詩節起,這是馬鞍山第36次舉辦李白詩歌節,已成為一張閃亮的“文化名片”。
連續36次舉辦,有何深意?
馬鞍山城區航拍 資料圖
為何在馬鞍山舉辦?
先來說說這場活動為何連續36年在馬鞍山舉辦?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馬鞍山擁有千年詩歌的深厚積淀。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一首激情豪邁、瀟灑飄逸的《望天門山》,是詩仙李白對馬鞍山的初印象。李白曾7次游歷馬鞍山,留下諸多名篇,并終老于此、魂歸青山,讓這座城市與詩歌結下了千年情緣。
千百年來,李白的蹤跡,為這里的山山水水平添了幾分浪漫和仙韻,也使得文化靈氣在此孕育。
周興嗣的《千字文》、劉禹錫的《陋室銘》、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李之儀的《卜算子》等千古名篇均成就于馬鞍山;還有白居易、杜牧、曾鞏等600多位詩人,雁陣般棲居于這片詩靈之地,留下了千余首膾炙人口的詩文。
“馬鞍山已從昔日‘一鋼獨大’的鋼城,走向經濟繁榮、社會發展、人民幸福的現代化城市,打開了空間格局,深刻了文化內涵。”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主任戴斌感慨地說。
“印象中的馬鞍山是一座鋼城,來了之后才發現,馬鞍山更是一座詩情畫意之城。一座小城,講述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大故事。”河南大學教授、央視《百家講壇》系列節目主講人程遂營說。
更重要是,馬鞍山是文明長江的重要發源地、詩意長江的文脈繁盛地,而李白正是馬鞍山的最大文化IP。
馬鞍山李白文化園 資料圖
從文化IP挖掘利用來看,怎樣把文化資源變成城市符合,是催生馬鞍山連續舉辦36屆李白詩歌節的重要原因。每次盛會,線上線下數十萬人次參與,真正把“詩歌的盛會”變成了“人民的節日”。
詩歌,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承載著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價值;節慶,是一種文化符號,將“詩與遠方”有機融合,蘊含著國人的文化密碼和深沉情感。
馬鞍山李白詩歌節體現出了山水靈氣,也展現出人文氣息,更彰顯出一種文化自覺。
從文化產業鏈角度來看,當“奔赴一座城”風潮興起,以“節”賦能無疑是一個有效方式。通過造節引流,馬鞍山化“流量”為“留量”,推動文化產業鏈發展,探索宣傳、文化、藝術、旅游深度融合的大文章。
多年來,馬鞍山持續深挖文旅資源,提煉特色元素符號,創造具有地域特色和吸引力的節慶活動,從而明顯提升了城市知名度和影響力,推動文旅產業鏈快速發展。
長江不夜城 資料圖
除了李白詩歌節,今年5月26日,采石磯長江音樂節吸引樂迷、游客、市民超5萬人次,拉動文旅消費超1億元。還有長江不夜城、采石磯半程馬拉松、褒禪山半程馬拉松……馬鞍山借助自然資源和文化優勢,不斷構建新場景、“解鎖”新玩法。
這些正是這座城市以文化賦能經濟、以經濟活化文化,用“人文之美”成就“發展之興”的鮮活注腳。
借助李白詩歌節這一平臺,馬鞍山傳承長江文化,與長江共生、共進,還為“長江文化”注入了全新的內涵,踐行著“人民保護長江、長江造福人民”的真理。
接下來,我們再來說說本屆李白詩歌節的一大看點。
長江馬鞍山段景色 資料圖
9市聚首,為了什么事?
在2024李白詩歌節上,第二屆長江文化論壇也將同步舉辦,猶如磁石般再次吸引全國各地長江文化研究界的專家學者。
時間回溯到一年前,盛夏時節的長江馬鞍山段,江水碧澄、千帆競渡,兩岸綠意盎然、風景如畫。
2023馬鞍山首屆長江文化論壇舉行
2023年8月11日,以“人民保護長江、長江造福人民”為主題的馬鞍山首屆長江文化論壇舉行。來自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的專家學者濟濟一堂,深入對話,共謀長江文化保護傳承的發展路徑。一場精彩紛呈的文化盛宴,仍讓人記憶猶新。
相較于2023年首屆長江文化論壇,2024年的第二屆長江文化論壇“提檔升級”,由安徽省委宣傳部指導,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廳、中共馬鞍山市委、馬鞍山市政府主辦,安徽省內長江流域的合肥、滁州、馬鞍山、蕪湖、宣城、銅陵、池州、安慶、黃山9市聯動共同舉辦。
馬鞍山長江的江灣 資料圖
9市聚首,為了什么事?
第二屆長江文化論壇將繼續圍繞“人民保護長江、長江造福人民”的主題,講好長江文化故事,發揮長江流域地市合力,推動安徽長江流域宣文藝旅深度融合發展和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安徽段)建設,促進文化事業、文化產業、文旅行業高質量發展。
據了解,今年的長江文化論壇期間,將開展“一句話推介一座城”活動,通過一段視頻,一睹安徽省長江流域9市的風采。
屆時,安徽省長江流域9座城市將聯合發布文旅融合發展倡議,同飲一江水,共下一盤棋,以長江為紐帶,以文化為支撐,深入推進宣文藝旅深度融合發展,進一步提升安徽氣質、刷新安徽顏值、帶來長紅流量。
但這不僅是一個盛會,也是一座城市的節日,更將為馬鞍山帶來了持續的人氣與“流量”。
第34屆馬鞍山李白詩歌節 資料圖
帶來了什么?
36年來,詩歌節與馬鞍山共成長;
36年來,馬鞍山與詩歌節共進步;
36年來,節慶與城市“雙向奔赴”,不斷書寫著拔節向上的篇章。
縱觀詩歌節的各項活動,36屆的傳承,詩歌節早已從單一的詩歌吟誦,發展到融歌舞、吟詩、經貿和旅游等為一體的綜合性節慶活動,形成了獨具魅力的本土特色。
安徽凌家灘 資料圖
一方面,詩歌節鑄就了一張馬鞍山城市發展的文化“金名片”。
因為李白與李白文化,當涂民歌、千字文文化、姑孰畫派、螃蟹文化等多個文化品牌創生,文旅項目研發快速推進,一個更加多元立體的“李白”正在被解讀。這對提升馬鞍山的文化地位,擴大馬鞍山的文化影響力,起到了明顯的推動作用。
如今在馬鞍山,詩歌創作成為市民的日常,群眾性詩社層出不窮,新生代詩人佳作不斷,青少年經典誦讀活動賡續不斷。詩歌這個中華文化的瑰寶,在馬鞍山得到了全新的闡釋。
中國李白研究會副會長、上海復旦大學教授查屏球評價馬鞍山李白詩歌節說,其最大的成功之處,就在于保持了30多屆的連續性,成為馬鞍山的文化標志,其影響已超越一個城市范圍,并且影響力還會越來越大。
馬鞍山薛家洼生態園 唐焱 攝
另一方面,詩歌節不僅傳承詩仙風骨、傳播詩歌文化,還促進交流合作。
打開詩歌節的時間坐標,詩歌節經常與項目推介、簽約結伴而行。以詩為名,不限于詩,城市的文旅產業發展得到了大跨步發展。
2020年10月,馬鞍山以第32屆李白詩歌節為契機,在南京舉辦了一場引人注目的旅游資源推介會,重點推介以采石磯、薛家洼為代表的優質文化旅游資源,逐步成為長三角特別是南京地區游客心中的網紅打卡地。
連續36屆的發展,讓這座城市浸潤在濃濃的詩意中,市民的文化素質和文學修養得到了不斷提升;馬鞍山的城市文化內涵和品牌效應得到不斷提升。
明天,第36屆馬鞍山李白詩歌節將盛大開幕。以詩為媒、業態融合的20多項活動,將進一步深度挖掘馬鞍山厚重的詩歌文化底蘊,塑造馬鞍山文化IP,助推更多的馬鞍山文化地標“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