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人們都認為,大都市中心城區寸土寸金,空間少、成本高,不是科創企業的首選地。但近年來,上海各中心城區推動科創發展卓有成效,構建出一個個嶄新的創新生態帶。上海是怎么做的?
上海市要求中心城區要把握“科創回歸都市”發展趨勢,緊緊抓住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以繡花功夫推進城市更新,導入人才科創資源,塑造創新創業生態,積極探索科創街區建設。
“科創回歸都市”趨勢與上海中心城區科創發展經驗都值得關注。
都市成為科創沃土
國內各地推動科創發展力度很大、百花齊放。但從國外發達國家和地區來看,“科技回歸都市”的趨勢卻很顯著。
紐約、倫敦、舊金山、波士頓、東京等國際大都市,通過推動城市更新、集聚創新要素,涌現出一批創新活力十足、密度極高的科創集聚區。
紐約擁有5萬家科創企業,在美國是僅次于硅谷的創新集群,這些科創企業主要分布在曼哈頓區、皇后區和布魯克林區等城市中心區域;倫敦集聚了英國一半的獨角獸科技企業,其中老城區倫敦東區更新后成為知名的創新集聚區,吸引了很多著名科技企業入駐。
紐約的科創集聚區也被稱為“硅巷”,早在2008年前后就大量聚集。2007年至2011年,硅巷創業資本成交量上漲32%,而包括硅谷在內的美國其它六個科創集聚區同期交易量卻呈現下跌態勢。
數據顯示,2015年在希望離開硅谷的科技工作者中,有37.5%的人對紐約表示出興趣,2016年這一數據旋即上升到了47%。
此后,“逃離硅谷,奔向紐約”愈發流行。短短十來年內,紐約就快速成長成為美國第二大科創高地。過去,金融產業是紐約的經濟支柱,而現在正在被科技產業取代。
紐約科創崛起與互聯網科技浪潮密切相關。硅谷科技巨頭主要集中在芯片、半導體、硬件以及軟件等傳統領域,而紐約科技企業則是運用互聯網技術為商業、傳媒及公共服務等領域提供解決方案,把技術與傳統行業結合,用技術改革傳統行業并建立細分市場,尤其是實現很多技術、業態模式的融合創新。
世界銀行的報告指出,城市正在成為技術創新的主要中心,并將人口密集的城市中所建立的關系網絡視作創新生態系統的一項重要資產。在信息技術時代,新技術、新產業的誕生,愈發需要場景組合和場景密度的支撐,而大都市比產業園區擁有更多的場景類型和密度。
都市為科技創新提供了巨大的實驗場,也為科技應用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現在一些科創企業選址時,不再僅著眼于土地、政策等傳統要素,而是考量更多綜合因素,比如是否距離市場、資本更近,是否有足夠多的應用場景,能否吸引創新人才等。科技人才的需求也從之前相對單一的基本需求,轉變為對消費、社交、文化等多元的都市生活需求。
一項調研顯示,全球頭部城市的創新集聚區都具備三個特性:一是熱帶雨林式的創新生態系統;二是更具包容性的空間載體;三是能激發創新的環境氛圍。
總體上看,上海各中心城市也是按照這三個方面進行破題,各區側重點有所不同。
有的區依托大院大所大校大企集聚資源,成立綜合科研機構平臺,促成科研成果轉化;有的區通過城市更新,導入高端創新產業要素,讓中央商務區成為科技新技術活躍地、首發地;有的區成立科創聯盟平臺,做強全球服務商計劃賦能科創;有的區發力場景營造,抓住人才這一關鍵要素……
其中,創新的做法包括培育都市創新區、打造新型科技“孵化器”、開放測試與應用場景、集聚創新要素資源、構建高濃度、高密度的創新協同網絡、提供全方位資本支持、營造創新文化氛圍等。
“拿出最寶貴資源做科創”
從區域來看,黃浦區的做法在上海中心城區中頗具代表性。
黃浦區作為上海的“心臟、窗口和名片”,是上海中心城區的“核心區”,素以金融業發達、商業繁榮著稱,相對而言科創布局較少。但近年來科技創新和科創產業發展迅速。
黃浦區旗幟鮮明地提出,要順應科創回歸都市中心的趨勢,在最核心的區域拿出最寶貴的資源來做科技創新。黃浦區接連打出了成立科技招商隊伍、組建科創集團、打造“中央科創區”的“三板斧”。
2021年以來,黃浦區在全國較早啟動了科技招商。從相關部門抽調年輕招商骨干,在區科委成立一支招商團隊,加大對科創企業的精準招商力度。科技變化速度很快,不同科技細分領域的情況千差萬別,千篇一律的招商說辭無法打動企業。為此,黃浦區科技招商團隊要求每位隊員領受一個科技前沿領域,鉆研、學習。
專業是與科創企業交流的敲門磚。黃浦區提出科創招商要“五懂”,即懂術語、懂趨勢、懂市場、懂投資、懂服務,“要用科創企業的話語來交流,要明白他們需要的是什么,提供他們最需要的服務,最終打動他們”。
商務成本高,始終是科創企業,特別是初創期的科創企業落戶黃浦區的一道門檻。為此,2022年7月,黃浦區組建了科創集團,目標是盤活區內閑置空間,打造成高品質載體,以優惠價格提供給科創企業使用。
黃浦科創集團由區國資委全資投資,前期注資10億元,重點聚焦科創園區開發與經營、科創產業招商和科創企業服務、科創產業發展、科創產業投資、數字科技五大核心業務板塊。其打造的首個高品質科創載體“數智心城·無界創新”產業園,已列入上海科創中心重大項目,一期面積達2萬平方米。預計到2030年,將提供50萬平方米的科創載體資源。
2023年9月,黃浦區進行了更大手筆的布局,在“寸土寸金”的浦西世博園區,規劃建設面積達192公頃的“中央科創區”。
浦西世博園區是世博會地區最后一片尚未整體開發的“寶地”,也是中央活動區黃浦江沿線最后一塊“大衣料子”。對于黃浦區來說,此舉可謂是“下了血本”。對于區域發展而言,不能算小賬就看眼前,而要算大賬、算長遠賬。科技創新顯然是一筆關乎未來的“大帳”。
黃浦區希望“中央科創區”依托最豐富的科創應用場景、最密集的創新金融資本、最濃厚的國際合作氛圍,吸引全球科創資源,發展科技新興產業,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都市型科創引領區。
打造科創載體、降低企業落戶成本是“補短板”之舉,而發揮應用場景和金融資本優勢,則是“鍛長板”。
黃浦區充分發揮應用場景多、醫療資源豐富、金融服務業發達的優勢,規劃了科創發展的三大重點產業:金融科技、人工智能和生物醫藥產業。
目前,黃浦區正在推動區塊鏈等前沿技術在金融等領域應用,打造外灘金融科技增長極;依托智能科創平臺,集聚人工智能重點企業和項目,培育發展人工智能產業;依托豐富的醫療資源,加速龍頭藥企項目落地,打造一批以轉化醫學為特色的生物醫藥健康服務品牌。
“三生融合”打造科創街區
與黃浦區布局大平臺不同,上海長寧區探索出一條“三生融合”推動街區科創轉型的中心城區科創之路。
作為上海中心城區之一,長寧區自2022年起在愚園路歷史文化風貌區,劃定1.48平方公里試點區域推進科創街區建設。目前已集聚670余家科創類企業,其中國家級、市級專精特新企業42家,高新技術企業65家。
長寧區科創街區周邊有上海交大、華東師大、東華大學、工程技術大學等眾多高校院所。尤其是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中科院上海硅酸鹽所,它們是我國最早的工學研究機構。
長寧區充分發揮大院大所的引領效應,建設從上海微系統所技術研發,到上海微技術工業研究院中試轉化,再到新微集團投融資與產業化的“三位一體”協同創新體系,形成科技成果轉化“全周期孵化培育”新模式,目前已培育科技型企業上百家。
長寧區科創街區在城市更新改造過程中,把傳統街區改造成更符合現代科技創新人員生活、交流和發展的生態圈,對科創企業和人才聚集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街區更新中,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理念貫穿其中。比如,改造慢行系統、優化道路景觀,調整辦公空間的細節和配套商業;將部分不適宜街區發展的業態逐漸轉變為科創辦公空間、新品發布中心、展示交易中心等;匯聚近20家美術館、圖書館、電影院等文化休閑場所和60余家咖啡館,塑造高品質生活環境。
科創街區還提出無界社區理念,讓項目融入街區,打破傳統辦公和商業布局,使其成為一個多元復合的敞開式文化商業街區。
科學、藝術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科技創新和城市服務也不能分割開來。特別是現在的年輕人,更愿意在開放、多元的復合型街區辦公。比起產業集聚效應更強的科技園區,科創街區的優勢正在于,科創人才對消費、社交、文化等多元交互的都市生活的向往。
因此,城市更新需要融合生產生活生態,通過整合區域資源,創造體驗式、復合型業態,營造辦公、居住、休閑一體化生態。城市更新后所誕生的豐富生活配套、多元空間場景、新鮮的商業業態對科創人才有很大的吸引力,街區氛圍成為吸引科創企業入駐的重要優勢。
(作者單位:中共上海市青浦區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