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素來就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說,獨特的地形地貌孕育著各地獨具特色的地方產業經濟。
在浙江縉云縣,一個傳統小吃——縉云燒餅,不僅成為了當地居民餐桌上的美味,更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推手。2023年,縉云燒餅總產值達到34.8億元。縉云燒餅產業的發展,是一個典型的傳統美食向現代產業轉變的成功案例。
“爐傳三百世,餅香五千年”。這道有著千年歷史、被不少人稱為“桶餅”的美食,為何如此受青睞?又是什么因素促成了縉云燒餅產業的蓬勃發展態勢?
政策、文化共同發力
縉云燒餅歷史悠久,相傳遠古軒轅黃帝在縉云仙都的石筍上用仙鼎煉丹,腹饑時就以山泉和面,揉成團貼在煉丹爐內壁,烤出的餅色澤金黃,酥軟可口,香飄四野。
縉云燒餅的故事,不僅是一個地方小吃如何成為產業化品牌的案例,更是一個傳統與現代、文化與經濟、小吃與產業完美結合的生動范例。
實際上,縉云燒餅產業之所以能夠發展起來,與政府的政策扶持、文化的深度挖掘、傳統工藝的保護和傳承、有效的組織協調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有著很大關系。
從產業崛起過程來看,有力的政策為縉云燒餅產業起飛提供了堅實基礎。為了發掘燒餅產業的“富礦”,縉云當地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旨在保護和發展這一地方特色產業。這些政策包括財政補助、稅收減免、貸款貼息等,為燒餅師傅們提供了創業的資金支持和穩定的經營環境。
早在2014年,縉云縣委、縣政府就成立了縉云燒餅品牌建設領導小組,設立燒餅辦,負責縉云燒餅品牌建設重大事項的組織協調工作,按照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的思路,打造縉云燒餅品牌,發展縉云燒餅產業。
在具體政策方面,縉云制定出臺了《“縉云燒餅”品牌戰略和產業發展規劃(2016—2030)》,并且還出臺了《縉云縣“草根創業”專項行動方案(2016—2020年)《縉云燒餅示范店規范及評價規則》》等一攬子專項政策,安排專項財政資金,用于對農民免費開展燒餅培訓和縉云燒餅示范店的經濟補貼。這些政策措施旨在提高燒餅從業者的就業創業成功率,統一技能培訓、門店選址、裝修布局、設備保障、衛生安全、服務規范等領域標準。
文化的深度挖掘使得縉云燒餅不僅僅是一種食品,更是一種文化符號。縉云利用燒餅與黃帝文化、飲食文化的關聯,開展了一系列文化挖掘和傳播活動。通過講述燒餅的歷史故事、舉辦燒餅制作技藝展示、編寫燒餅文化讀本等方式,增強了縉云燒餅的文化底蘊。這種深入人心的文化傳播,不僅提升了縉云燒餅的品牌形象,也加深了消費者對縉云燒餅的情感認同。
這些措施都為燒餅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也使得“土味”十足的燒餅從本地小吃,逐步發展成一個有影響力的產業。
燒餅品牌走向世界
縉云燒餅不僅在中國國內發展,而且走出了國門,門店覆蓋16個國家和地區。縉云燒餅的產業升級和品牌建設,是其從地方特色小吃到享譽國內外的產業化品牌轉變的關鍵。
這背后跟縉云在推動產業升級的過程中,采取的一系列有效措施,確保縉云燒餅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有著很大的關系。
產業升級的核心在于技術革新和生產工藝的改進。當地政府鼓勵和支持燒餅生產企業采用現代化的生產線和設備,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同時,政府也注重傳統工藝的保護,確保縉云燒餅的傳統風味得以保留。比如,《縉云燒餅制作規程》對縉云燒餅的術語和定義、配備設施、燃料、原輔料要求和制作方法做了詳細的規定。政府也鼓勵燒餅師傅們堅持使用傳統的制作方法,如堅持沿襲原材料梅干菜“三蒸三曬、輕鹽回鹵”等古法工藝,做到既符合現代食品安全標準,又保持傳統的古法場景、鄉愁口味。
這種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生產模式,使得縉云燒餅既能滿足大規模生產的需求,又能保持其獨特的品質和口感。
品牌建設是提升縉云燒餅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手段。縉云成立了專門的品牌建設領導小組,負責統籌規劃和推動品牌建設工作。政府通過注冊商標、設計統一的包裝、開展品牌宣傳等方式,提升了縉云燒餅的品牌形象。此外,政府還利用網絡平臺和社交媒體,加強與消費者的互動,擴大縉云燒餅的市場影響力。
同時,縉云燒餅產業也積極拓展市場,將縉云燒餅推向全國乃至國際市場。政府組織燒餅企業參加國內外的食品展覽會,邀請國內外的經銷商到縉云考察,通過各種渠道增加縉云燒餅的市場曝光度。據報道,杭州亞運會期間,亞運村迎來了17位縉云燒餅師傅。縉云燒餅是杭州亞運會唯一現燒現制的“中華名小吃”。
值得注意的是,縉云在推動產業升級的同時,也注重產業鏈的完善。政府支持相關配套產業的發展,如燒餅原料供應、包裝材料生產、物流配送等,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這種產業鏈的完善,不僅提高了整個產業的運行效率,也降低了生產成本,增強了縉云燒餅產業的整體競爭力。
通過上述措施的實施,縉云燒餅成功地實現了產業升級,從一個地方小吃發展成為一個有著廣泛市場和深厚文化底蘊的產業化品牌。縉云燒餅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其產品遠銷國內外,成為縉云縣乃至浙江省的一張亮麗名片。
傳統小吃的產業化道路
縉云燒餅產業的發展不僅僅是一個經濟現象,更是一個社會文化現象。將燒餅做成產業,不僅在于產業本身的經濟效益,更在于它對社會的積極影響。從社會效益來看,創新驅動和帶動就業方面的成效,體現得非常明顯。
縱觀縉云燒餅產業的發展,在傳承的過程中,創新是產業能夠持續發展的關鍵。
政府鼓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支持研發新型燒餅設備,如縉云人自創、特有,專用于烤燒餅的“燒餅桶”,以炭火燒烤而成的餅,故而是名副其實的“燒餅”,亦稱“桶餅”,這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還改善了工作環境,減少了對環境的影響。此外,當地政府還支持企業探索新的經營模式,如線上銷售、品牌連鎖等,這些新模式的探索,為縉云燒餅產業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其次,縉云燒餅產業的發展,為當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縉云燒餅協會有關負責人曾經做過調查,一般大點門店一年收益在30萬元以上,即使是擺個小攤,也能有10多萬元。到2022年,縉云有2.4萬人從事燒餅行業,產值達30.2億元,8000多家燒餅店鋪遍布全國各地。特別是對于農村地區的居民來說,燒餅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一條增收致富的新途徑。這不僅改善了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也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穩定。
再者,縉云燒餅產業的發展,帶動了相關產業發展,如原料供應、包裝、物流等。這些相關產業的發展,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產業鏈,不僅提高了產業的附加值,也促進了當地經濟的多元化發展。
拿制作燒餅必須的菜干來說,當地建立了縉云菜干芥菜標準化栽培種植示范基地,并以基地為標桿,指導農戶科學、規范生產種植,全面推廣立體晾模式,降低生產種植成本。
麗水市農林科學研究院、縉云縣縉云燒餅協會等單位還聯合制定了《芥菜干加工技術規程》麗水市地方標準。
最后,縉云燒餅產業的發展,也促進了當地文化的傳播。政府通過舉辦燒餅文化節、燒餅制作技藝比賽等活動,加強了縉云燒餅文化的傳播。這些活動不僅提升了縉云燒餅的知名度,也增強了當地居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這對于提升縉云縣的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意義。
一座縉云城,半城燒餅香。縉云燒餅產業的發展,對于經濟相對欠發達地區來說,通過挖掘本地特色走出差異化發展道路,有著借鑒意義。
(作者系本刊特約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