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縣城火爆出圈。有人說,“永遠不要小看中國縣城的力量”。縣城何以出圈?除了美景美食、特色人文之外,特色鮮明的產業集群更值得關注。
安徽鳳陽一粒砂打造“千億硅谷”、潛山小刷子“刷”出大產業;山東單縣一碗羊湯“熬”成百億大產業、曹縣成為漢服“宇宙中心”;河北清河縣不養羊的“羊絨之都”……這些極具特色和潛力的產業集群,不僅讓人們看到了“寶藏小城”蘊藏的巨大能量,更讓后發地區縣域看到了發展的希望。
今年以來,安徽、河北、湖北、廣東、山東等地,明確將特色產業集群作為縣域發展的突破口和重要路徑,先后出臺專項政策措施推動其發展。不約而同的戰略決策背后,有著怎樣的背景趨勢?小縣城又如何催生出大集群?
“以特制勝”與“狼群模式”
過去,后發地區縣域憑借低成本要素資源優勢,在承接產業轉移浪潮中“分得一杯羹”,很多縣域由此走上經濟發展快車道。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分工興起,技術、人才、資本等創新要素逐漸占據主導地位。大城市創新要素資源富集,對高端人才和新興產業吸引力很強,相對而言縣域在這方面劣勢明顯。這導致很多縣域產業升級難、人才聚集難,往往只能吃“大城市剩下的或不要的”,面臨產業低端化和空心化的窘境。
新一輪發展中需警惕這樣的“馬太效應”。“好的愈好,差的愈差;多的愈多,少的愈少”,這是當前后發地區縣域亟需破解的現實挑戰。
從出圈縣域的成功經驗來看,縣域經濟不能盲目地追求高精尖、大而全,必須立足自身資源和基礎條件,挖掘特色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向特色化、差異化要生產力。
縣域競爭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特色產業的發展水平。有特色才有比較優勢,而產業集群是產業發展的高級形態。當前,區域競爭越來越多的表現為產業集群之間、產業生態系統之間的競爭。因此,提升特色產業集群競爭力,是縣域經濟“以特制勝”的關鍵。
從區域整體來看,如果說大城市和中心城市是“獅王”,那么縣域特色產業集群就是“狼群模式”。從獅王“獨唱”到狼群“合唱”,團隊共進的“狼群模式”具有更強的產業競爭力和發展凝聚力。
在這樣的背景和趨勢下,從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視縣域特色產業集群發展。
中央層面,2022年工信部出臺《促進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發展暫行辦法》,明確定位在縣域,推動形成具有較強核心競爭力的中小企業產業集群。截至目前,已累計培育認定300個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
地方層面,安徽、河北、湖北等多個省份,都把發展特色產業集群作為壯大縣域經濟的重中之重。
安徽在全國率先謀劃推動縣域特色產業集群建設。2019年以來,安徽已批復72個集群,實現全省59個縣域全覆蓋。今年8月,安徽出臺《關于推進縣域特色產業集群(基地)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要以“兵團式、陣地戰”的方式,努力走出一條“龍頭企業—產業鏈—產業集群—產業生態”的成長路徑,快速推動重點產業聚鏈成群、集群成勢。
河北省的經驗同樣值得關注。2019年以來,河北省將縣域特色產業集群作為富民強縣的重要抓手,依托獨特的資源稟賦,在市場機制和政府推動下,逐漸形成“縣縣有集群、一產一特色”的發展格局。
從2019年至2023年,河北省特色產業集群由269個培育到333個;集群營業收入由1.99萬億元增長至4.38萬億元;107個重點特色產業集群平均營業收入達283.2億元;累計培育省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45個,爭創國家集群11個,與江蘇、山東、安徽并列全國第一;33個集群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超50%,6個集群產品國際市場占有率超50%。
從安徽、河北等地的發展經驗看,一批特色產業集群的強勢崛起,將成為帶動縣域產業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火車頭”。
提升能級贏得“卡位競爭”
發展特色產業集群,需要因地制宜找準“賽道”、形成特色、打造集群。那么,是不是找準了“賽道”、有了特色,產業集群就一定能發展起來?
答案顯然并非如此。只有歷經風雨才能見到彩虹。縣域特色產業集群建設,同樣面臨艱辛的過程和激烈的競爭。浙江桐廬縣和安徽南陵縣圍繞快遞物流裝備特色產業的一場“暗戰”,就是很好的例子。
桐廬是著名的“中國快遞之鄉”,這個四面環山的山區小縣誕生了300多家快遞企業,“三通一達”均出于此。快遞業本應是桐廬的特色產業,然而南陵“中國郵谷”的快速崛,起卻打破了現有的產業格局。
雖然快遞企業的創始人多來自桐廬,但企業總部卻都在上海;快遞行業多“桐廬籍”,但作為新興朝陽產業的快遞物流裝備產業,卻非“桐廬造”。2019年,桐廬縣快遞及關聯產業項目數僅10個。有專家直言:桐廬是一個沒有產業的“快遞之鄉”,準確地說,只是一個“快遞人之鄉”。
反觀南陵縣,雖名不見經傳,也沒有任何快遞行業產業基礎,卻在快遞物流裝備產業發展中“拔得頭籌”。2020年桐廬打響快遞回歸攻堅戰。桐廬縣有關人員曾低調赴南陵考察,沒有經過官方,也沒有媒體報道,宛如一場“暗戰”。此后,兩地圍繞項目招商和產業發展展開了激烈競爭。
從南陵來看,無中生有發展快遞物流裝備產業,過程也極為艱難。發展之初,招商時一次次遭遇“閉門羹”,“人都見不到,被樓下保安就給攔住了”;在組建全國第一個、也是唯一的快遞物流智能裝備產業技術研究院時,沒有編制、沒有人員、沒有資產,“在一個廠房里臨時辦公,夏天連空調都沒有”。
就是在這樣的艱苦條件下,從零起步,集聚創新要素資源,短短幾年內就發展成為全國規模最大、創新最活躍、產業鏈條最齊全的快遞物流裝備產業集群。
目前來看,兩地的競爭仍將持續。桐廬縣有深厚的快遞產業資源優勢,南陵縣則有全國首個“快遞科技創新試驗基地”的創新資源優勢,雙方各擅勝場。
特色產業涵蓋的范圍非常廣,既有戰新產業也有傳統產業,既有工業也有農業、文旅等,每個大類別中又有數不勝數的細分領域。可選的“賽道”非常多,但每個“賽道”又非常窄,容不下太多的競爭者,最后可能只有一兩個勝出者。
因此,特色產業集群發展可以說是“卡位競爭”。誰能提前卡位,搶占發展制高點,提升特色產業集群能級,誰就能在細分領域占據優勢地位。
在專家看來,特色產業集群能級有三個維度的評價指標:產業規模、市場份額和品牌影響力。品牌是產業集群在市場競爭中所有要素的集合,打造特色鮮明、美譽度高的區域品牌,對集群發展可以產生強大的推動力。
從市場份額角度看,高能級特色產業集群市場份額一般都在30%以上,多的可達90%。市場份額越多,能級能高,市場話語權和產業競爭壁壘越強。
從產業規模角度看,“噸位決定地位”,產業集群只有達到一定規模,才能更好地發揮規模效應、集群效應和協同效應。安徽、河北、湖北等地都把百億級集群作為重要的發展目標。湖北計劃3年內打造40個超百億元縣域特色產業集群;安徽提出,到2030年,力爭每個縣(市)至少培育形成1個營業收入百億級以上集群。
從產業規模、市場份額和品牌影響力三方面,推動特色產業集群能級躍遷,已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當務之急。
破解“集而不群”
工信部中小企業局此前曾對10個省份、50多個縣域集群、近千家中小企業展開調研,發現目前一部分集群主導產業定位不夠清晰,優勢特色不足,不少集群仍表現為“集而不群”,整體水平有待提升。
提升特色產業集群能級,關鍵在于破解“集而不群”的問題。產業集群不能只是物理空間上的集聚,要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配套關聯;產業集群不是一袋散裝的“馬鈴薯”,而應是“瓜果、蔓藤、枝葉”有機關聯、相互配套的企業群落。
產業集群建設一般要經歷“自發集聚、協作成鏈、高效協同”三個階段。要在政府引導和市場驅動下,企業圍繞共性技術研發、生產協作、數據流通、品牌打造等方面,進行緊密協作與協同創新,推動產業集群向“高效協同”階段跨越。
總結各地的成功經驗,從集聚邁向集群,至少有三種有效路徑:一是龍頭企業聚變。如寧國零部件產業集群,其核心企業中鼎集團,通過資本市場、海外投資并購等手段,先后裂變衍生了50余家企業,吸引了上下游配套企業450余家,像“酵母”一樣帶動整個集群向新而生。
“方法得當,難題可解”。實踐中,一方面可以通過招大引強、鏈式發展打造集成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另一方面,可以推動有實力的企業實施并購重組,快速整合全球產業鏈關鍵資源,提高集群產業鏈整體競爭力。
二是提升集群創新粘合度。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面臨諸多困難,以技術創新為切入點,通過構建共同研發機制、打造創新聯合體等形式實現集群“高效協同”,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河北寧晉縣電線電纜產業集群,整合大企業創新資源,成立公共創新平臺,讓集群企業像“淘寶購物式”便利鏈接創新資源;出臺結對幫扶政策,“大手拉小手”,帶動集群內企業攜手并進;聚焦共性制造需求,找準關鍵工序和關鍵環節,鼓勵有實力企業建設共享工廠或共享車間,帶動企業效益和集群能級雙提升。
三是推動集群企業抱團發展。產業集群的魅力在于其強大的協同效應,可以通過產業鏈協作分工、要素資源共享、集群協調共治等方式,打造高頻互動、充分合作的產業生態群落。
如安徽涇縣電機泵閥產業集群,走橫向經濟聯合發展之路,通過上下游“墻外配套、墻內耦合”、共同抵御“市場風浪”、降低企業“摩擦成本”等,破解集群“內卷”現象,形成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產業集群治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