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武功,惟快不破;產業發展,惟特不敗。
不管是中心城市還是廣大縣域,特色產業集群都是經濟發展的一張“名片”。綜合梳理工業和信息化部連續多次發布的年度特色產業集群名單會發現,各地的特色產業集群呈現出“集聚效應凸顯、品牌特征彰顯、帶動作用明顯”相疊加的發展狀態,成為推動區域經濟和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動能。
特別是跨入“新招商時代”后,是否擁有特色產業集群,已經成為一個地區能否擁有核心競爭力的顯著標志。因此,培育壯大特色產業集群,已成為全國各地推進經濟發展的一項重點工作部署。
當我們把透視的焦點放在縣域經濟上時,怎樣才能讓縣域特色產業集群實現“強筋壯骨”?
縣域特色產業集群建設,不是一群企業的集會,“一個麻袋里裝土豆”形不成產業集群,必須是打破簡單的物理空間匯集,做足“鏈”文章,建設好生態。
實踐證明,特色產業集群是在一條產業鏈供應鏈上構建雁陣模型,將“鏈主”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以及中小型配套企業,“粘合”在一起,組成聯合艦隊,催生化學反應,爆發出聚變效應。
但不僅僅是念好“鏈字經”,更要用好“融字訣”。
從浙江諸暨的襪子,到福建晉江的鞋子,再到安徽潛山的刷子……打造特色產業集群一定是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的“四鏈融合”。尤其是隨著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由領軍企業牽頭,在產業集群內上下游企業間組建創新聯合體,能有效避免低水平“內卷”,塑造出新的澎湃動能。
根據著名的波特競爭力模型,產業集群是贏得區域經濟競爭的一個關鍵因子。那怎樣打好“特字牌”?如何做好產業、創新、人才之間相互賦能的大文章?
本刊從縣域特色產業集群的發展新趨勢作為切入點,從東中西部不同區域的典型樣本中,提煉特色產業集群的新打法,并總結出各具特色的發展模式,為不同地區的縣域特色產業集群發展提供資政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