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項制度創新成果,44項全國首創,11項全國復制推廣。
累計新設企業5.7萬家、稅收收入1572億元,實有高新技術企業3072家,占全省總量的15.9%。
以119.86平方公里的面積,貢獻了全省約四分之一的進出口、三分之一的外商直接投資。
這是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交出的四年成績單。
2020年9月,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批準成立,安徽以開局就發力、起步就沖刺的勁頭,堅持“為國家試制度、為地方謀發展”,試出了安徽從“0”到“1”的堅定跨越,闖出了安徽從有到強的創新路徑,鐫刻下一批帶有“安徽辨識度”的標志性成果。
近日,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工作辦公室評選出安徽自貿試驗區第三批“十佳”制度創新案例,瞄準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市場等方向,從機制創新、流程優化小切口入手,依托自貿開放平臺,推出一批引領示范案例,助力安徽對內對外開放水平提升。
這塊試驗區,何以成為制度創新高地?關鍵在于勇于先行先試,開展了一批首創性、差異化制度創新。
“一本賬冊”的故事
故事可以從“一本賬冊”說起。
作為國內工業車輛制造的龍頭企業,安徽叉車集團旗下有多個分、子公司,但各分、子公司之間往往是自行預備余量保稅貨物,貨物流轉時需要辦理報關手續并繳納關稅。
安徽自貿試驗區獲批以來,合肥海關為叉車集團創新啟動加工貿易集團保稅新舉措,公司由原來的“多本賬冊”變成“一本賬冊”,大大降低了相關費用,保稅料件調撥也由兩天縮短至半天。
集團保稅將企業集團視為一個監管單元,不僅解決了保稅料件在集團內部自主存放、流轉的問題,還實現了對保稅料件統一規劃、采購、調撥和使用。同時,可以盤活企業內部資源,靈活調配,響應訂單,釋放產能。借助安徽自貿試驗區的優勢,安徽叉車集團走向海外的進程也進一步加快。目前,安徽叉車集團、京東方、合肥晶合公司等多家企業享受到政策紅利,實現“上午提需求、下午料件到生產線”。
這只是安徽自貿試驗區服務安徽區域發展的一個縮影。在“十佳”制度創新案例中,合肥片區的國產小客車注冊登記自動化預查驗、安慶聯動創新區的進口整車檢驗監管流程再造以及合肥片區的跨境電商網購保稅零售進口“退貨商品+區塊鏈輔助管理”等新模式,以制度促效率,帶動開放型經濟提級進位。
如今,回看安徽設立自貿試驗區四年的進程,“聯通”成為一個本質邏輯。
安徽自貿試驗區設立后,長三角三省一市完成了自貿試驗區全覆蓋,形成了長三角自貿試驗區一盤棋。自貿試驗區的聯動發展模式,是構建緊密經濟共同體的有效途徑。安徽自貿試驗區將聯動創新的邏輯運用到貿易聯通、科創聯動等多方面,推動了將安徽自貿試驗區深處內陸的區位劣勢轉為發展優勢。
放眼全國來看,安徽自貿試驗區是安徽發揮多重國家發展戰略疊加優勢的重要抓手之一,在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勇于開展首創性、差異化改革,打造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全方位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全面開放格局中承擔著重要責任與使命。
特別是在以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為牽引,帶動省域內區域協調發展,積極參與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扎實推進內外貿一體化改革中,安徽省自貿試驗區發揮著重要的聯動作用。
這也成為安徽自貿試驗區創新的切入點。打造江海聯運國際物流樞紐區是《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賦予安徽自貿試驗區的功能定位。但不靠海的安徽,如何聯通世界?實現的路徑只能是“借船出海”!
站在安徽蕪湖港碼頭向遠處眺望,一輛輛靜待裝船“出海”的整車集結在滾裝碼頭堆場,在滬皖“聯動接卸”海關監管新模式護航下,這批車輛無需轉關申報,便可一路順江而下,經由上海港洋山港區遠渡重洋。
“江海聯運、聯動接卸”正是安徽自貿試驗區蕪湖片區建立的全新監管模式。2021年3月,安徽省港航集團與上港集團及兩地海關等共同合作,在蕪湖港建立“聯動接卸”海關監管新模式,通過實施“聯動接卸、視同一港”整體監管,以一體化方式申報,實現目的地為上海洋山港、接卸地為蕪湖港的進出口集裝箱“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
在此基礎上,蕪湖港與洋山港在全國率先探索打造了“航線共艙管理新模式”,由若干支線經營人共同投入船舶組成運力,艙位對社會開放貢獻,極大緩解了洋山港駁船壓力。
據統計,實施以來,通關時間平均可節約1-2天,有效助推長三角港口一體化進程。
乘長三角一體化的東風,安徽自貿試驗區充分發揮制度創新優勢,推動與長三角基礎設施“硬聯通”、制度規則“軟聯通”、要素使用互聯互通,不僅推動了安徽自貿試驗區開放大通道大平臺大通關建設,還通過科創領域的一體化改革,在資源共享和標準制定等方面發揮了示范帶動作用,躍居開放創新前沿。
“一個問題”的解答
一項科研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需要多長時間?這個問題的答案一直是高校科研的痛點。如今,這個問題終于在安徽自貿試驗區合肥片區被破解。
安徽自貿試驗區在全國率先探索開展“賦權+轉讓+約定收益”的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改革。該新模式可概括為“先轉讓,后分成”,先將科技成果所有權通過賦權的方式,轉讓給項目成果完成團隊,學校不再享有成果所有權,再通過協議約定,經市場定價后,學校享有科技成果轉化的部分收益。
這項改革將轉化時間由1年縮短至2個月,已復制推廣到全省106家單位,更為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的收益分配方式填補了空白,為我國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改革提供了創新路徑。
2023年,國務院知識產權戰略實施工作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發布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第二批典型案例,“賦權+轉讓+約定收益”的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改革模式,作為安徽唯一入選的案例。
同樣圍繞知識產權保護,合肥片區高新區塊針對商業秘密保護薄弱環節和制度短板開展改革創新,2022年7月入選全國首批20家試點地區。
人才是創新的基礎力量。合肥片區對標美國硅谷等國際經驗,在全國率先建立新型研發機構技術經理人股權激勵模式,填補了國內對技術經理人進行股權激勵的制度空白,成功入選第三批“十佳”制度創新案例。該項創新利用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方式對技術經理人進行股權激勵,探索形成了較為系統的技術經理人引育、準入、激勵、退出機制,實現技術發明人、技術經理人以及新型研發機構三方共同持股、共擔風險、共享收益,提升了科技成果轉化效率。
科創,是安徽自貿試驗區的最大優勢之一。圍繞“科創+產業”,開展首創性、差異化制度創新探索,在221項省級制度創新成果中,有63項涉及創新驅動領域,有57項涉及推動產業優化升級領域,為國家提供了一批安徽經驗。
在市場化改革方面,安徽自貿試驗區將市場化邏輯運用到科研機構建設、科研團隊評價、科研成果轉化等方面的科技體制改革中,以市場化元素為科創全鏈條添磚加瓦,成為吸引新技術的“培育場”和新模式的“試驗場”。
在規范化改革方面,安徽自貿試驗區堅持制度規范化先行,在投資、金融、市場監管等多領域通過明確各種便利服務、優惠政策的適用對象和標準,實現了覆蓋多個領域的制度清單化、清晰化管理。
在信息化改革方面,安徽自貿試驗區將新技術運用到政府職能轉變、貿易等多領域的改革中,以新技術為制度創新賦能,實現了全方位的數字化智慧化轉型,完成了自貿試驗區建設的提檔升級。
以制度創新推動“科創+產業”融合發展,在制度創新的驅動下,多個高精尖技術全產業鏈正在安徽自貿試驗區內加速形成,聚鏈成群、集群成勢。如何發揮好改革開放綜合試驗平臺的作用,吸引全球生產要素資源,助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一輛智能車的背后
7月17日,大眾首款智能電動轎跑SUV正式上市,這是大眾安徽首款國內銷售車型。這輛車的背后,凝聚著一支年輕工程師團隊的智慧與汗水,而這支“種子工程師”的產生,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2021年春,大眾安徽新工廠開工建設,聚焦新能源汽車的研發和生產,公司提出要在兩年內實現新能源汽車從圖紙到量產,急需一批中高端技能型工程師。大項目、時間緊、任務重,但因沒有先例,同時有可能會觸及到一些制度創新方面的矛盾和堵點,安徽自貿試驗區的相關負責人也犯了難。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跑企業、跑高校、跑政府,把企業的需求與合肥大學多次協調,雙方一拍即合,產業鏈上建學院的想法得以最終落地。
四個月后,合肥大學、合肥經開區、大眾中國和大眾安徽牽手合作,共建合肥大學大眾學院,學校和企業作為雙元主體,共同辦學,開展人才培養。
如今,作為探路者的首批26名“種子工程師”,已經在大眾汽車多條生產線上獨當一面。復合型應用人才培養,讓大眾安徽的發展有了來自本土支撐的底氣,而高等教育雙元制國際合作新模式,也入選了《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發展報告2023》全國120項制度創新成果。
三年來,大眾集團在安徽累計投入超過300億元,匯集了1200名研發人員,覆蓋了從研發到生產、銷售到服務的完整產業鏈。
在安徽自貿試驗區重點工作清單中,“培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量子中心”“培育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智行矩陣’”等字眼頗為醒目,“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夯實新發展格局的產業基礎”,成為安徽自貿試驗區為安徽地方經濟謀發展的重要支撐。
支持高端制造業發展是賦予安徽自貿試驗區的一項重要任務。四年來,安徽自貿試驗區充分發揮制度高地和開放型經濟優勢,推動產業形態逐步趨向鏈條化集聚,并由“集群”向“集優”轉型,自貿試驗區在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中的支撐作用越來越明顯。
在第三批“十佳”制度創新案例中,蚌埠片區的前置環保體檢套餐模式,通過組建環保專家團隊對企業開展標準化查體和個性化診斷、一企一策解決問題和全覆蓋回訪、對重點企業差異化監管和常態化復查,有效擴展了蚌埠片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環境容量空間,滿足了蚌埠片區綠色發展需求,強化了企業高質量發展的要素保障。
蕪湖片區經開區塊體系化推進“工業互聯網平臺+園區”融合發展,以工業互聯網賦能產業轉型升級為契機,著力推動企業大規模開展數智化轉型,賦能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加快推進產業轉型。
這些創新案例成為支撐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手法。
培育布局未來產業是賦予安徽自貿試驗區的另一項重要任務。
四年來,安徽自貿試驗區超前布局以量子技術、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未來產業,大力支持未來技術的研發應用,在量子信息產業、人工智能產業和未來技術的產業化運用等方面,已在全國領先。
在合肥片區,集聚了約全國三分之一的量子企業,帶動長三角地區成長為我國量子信息產業規模最大、技術水平最高、產業鏈最完整的區域。安徽自貿試驗區帶動全省在量子信息產業專利申請量累計位居全國第一。
產業的發展離不開一流的營商環境。
為打造“近悅遠來”的開放高地,省自貿辦舉辦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營商環境交流會,讓省市有關職能部門與安徽自貿試驗區內企業進行面對面交流、一對一解答問題,聽取建議。
同時,安徽省自貿辦會同相關部門匯編了《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工作生活一點通》,對口岸簽證政策、公民出國境管理服務業務、外籍人士支付便利化服務政策、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證政策、外籍人士就醫政策以及外籍子女入學政策情況等內容進行深度解讀,極大地提升外籍人士來皖工作生活便利度,以此更好地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服務企業發展。
不僅如此,安徽自貿試驗區還在金融和稅務服務上下足了功夫。
在金融服務上,安徽自貿試驗區推出一系列金融開放創新舉措。蕪湖片區在全國首創“海外子公司純信用融資+”模式,充分發揮境內、境外金融機構作用,有力地支持了汽車產業“走出去”,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針對科創新企業資金需求大、投資周期長、潛在風險高等融資特點,安徽自貿試驗區探索采取“貸投批量聯動”科技金融服務新模式,并建立“股權投資+政府基金+社會資本+風險投資+專項基金”五位一體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資體系,補齊金融領域發展短板,增加了科技創新的資金保障,走在了中西部地區的前列。
在稅務服務上,滁州聯動創新區打造“稅鏈通”定制化服務品牌。通過建立“鏈上企業服務組織機構”“鏈上企業快速響應機制”“鏈上企業高效辦稅通道”“鏈上企業融資專項服務”“鏈上企業政策精準推送”五大機制,構建稅務治理新體系,以“稅動力”賦能重點產業鏈做大做強。
“為國家試制度,為地方謀發展”,安徽自貿試驗區的四年,是大膽闖大膽試、蹄疾步穩探新路的四年,更是聯動協同、成果溢出的四年。
如今,站在改革潮頭的安徽自貿試驗區,必將乘“四”而上,深入實施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在更廣領域、更深層次開展探索,努力建設更高水平自貿試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