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總投資100億元今世緣酒業南廠區技改項目啟動實施;
2022年,總投資130億元的捷泰新能源高效太陽能電池片項目開工建設,成為引進的首個百億級制造業項目;
2023年,總投資116億元的中國巨石高性能玻璃纖維零碳智能制造基地項目破土動工,填補了江蘇以玻纖為原料的復合材料產業鏈主空白;
2024年,總投資超百億的阿特斯新能源產業園項目正式開工。
短短4年時間,一座蘇北縣域—淮安市漣水縣就集聚四個百億大項目,極大地提升了漣水經濟實力,也讓這座名不見經傳的縣城突然闖入了大眾視線。
2024年7月底,漣水縣再次迎來高光時刻。在“2024中國縣域經濟百強縣”榜單上,讓漣水縣迎來一個歷史性突破——首次進入百強縣名單,位列第88位,成為江蘇最年輕的全國百強縣,也幫助淮安市實現了百強縣“零的突破”。至此,經濟大省江蘇僅剩連云港市還是百強縣“真空地帶”。
位于蘇北的漣水,憑什么能連續拿下4個百億級項目?
進擊的漣水
連續拿下4個百億級項目,即便是放在不少大城市,都是非常亮眼的存在。可以說,持續引入大項目,是漣水能夠順利邁入百強縣最重要的推動力之一。
公開信息顯示,早在2021年,漣水就吹響了“沖刺百強縣”的號角,之后提出“2233”戰略目標:錨定“申創國家級經開區,加快建成全國百強縣”兩大奮斗目標;突出抓好“工業強縣、教育強縣”兩項重點任務;保持“全市走前列、全省多出彩、全國爭進位”三個爭先追求;篤行“領導帶頭作表率、工作落實在一線、勇挑大梁當先鋒”三種實干導向。
從具體行動看,漣水有兩個方面的“大動作”,非常吸睛。
一是始終把招商引資作為“一號工程”。漣水深耕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加強招商推介,加快招大引強、招新引優。以2023年為例,漣水全年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106個、總投資483.13億元,其中50億元以上項目3個、10億元以上項目13個。
二是始終聚焦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產業升級。2023年,漣水全力實施工業強縣戰略,出臺《關于加快推動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的實施意見》等激勵政策,促進四大先進制造業產業(綠色食品、新一代電子信息、智能裝備及新能源、纖維新材料)聚鏈成群、集聚發展,全年實現產值346億元、同比增長29%,占全縣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68%。
實際上,無論是招商引資,狠抓制造業發展,漣水都將重心放在了推進產業發展這一點上。這也順應了經濟發展常識——一個地方要發展經濟,歸根結底拼的還是產業。
客觀說,招商引資、發展制造業,在今天可以說沒有地方不重視。但是,如何招、發展哪些制造業,卻大有玄機。
在公開報道中,漣水的一個細節值得注意,就是堅定不移往“精”延伸,聚焦四大主導產業體系建設,深入分析產業全景圖,拆解細分重點產業鏈,按照“缺什么招什么、什么弱補什么”,繪制產業招商路線圖,編制“高價值項目庫”,按圖索驥、靶向招商,全力招引培育一批鏈主型、平臺型、樞紐型、功能型重點項目和終端產品企業,進一步強鏈延鏈補鏈,讓產業鏈更長、更強、更高端。
這一點為什么重要?因為招商引資到了一定階段,就是依靠企業來吸引企業,依靠產業生態來吸引企業,才能事半功倍。道理很簡單:企業的發展,尤其是先進制造業領域的企業發展,往往需要一個健康的產業生態。
比如,若其所在產業的上下游產業鏈,在一個地方都很完善,也就意味著企業在該區域發展的各方面都有成本優勢,自然也就有了進入的動力。不夸張地說,努力招來百億級的龍頭項目,實際也就是為一個地方的某個產業發展“筑巢引鳳”。當這樣的“鏈主企業”來了,其他各環節的企業便會加速聚集而來。
漣水方法論
重視招商引資,聚焦發展制造業,這主要是方向上的確定。而方向能否走通,背后還有很多的方法論。
就漣水看,有三個方面的工作很關鍵。
首先,在確定產業發展方向和招商引資對象時,沒有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堅持“有什么樣的機場,落什么樣的飛機”,找準了比較優勢。
漣水的一張重要招牌是“樞紐高地”,是全國少有的“空鐵水公”皆具的縣級城市。在空中交通方面,淮安漣水國際機場開通了30多條國際國內航線;鐵路方面,徐宿淮鹽、連淮揚鎮高鐵穿境而過,高鐵漣水站日均停靠列車30余個班次;水路方面,三級航道鹽河可通江達海;公路方面,京滬、寧連等多條高速境內匯合,縣域“五橫六縱三射一環”骨干路網完備,深度融入南京1小時、上海3小時生活圈。
很顯然,這樣的交通、物流條件,對于吸引和發展一些依賴于物流的產業就是一種比較優勢。于是,漣水著眼于發展新質生產力與大宗運輸需求的交叉點,將打造新能源、新材料產業作為謀求工業強縣建設的首要課題。這樣一來,既突出了重點,也利于將自身的比較優勢放大,最大程度增加對企業的吸引力。
其次,用好優化營商環境這個“關鍵一招”。漣水始終將優化營商環境作為一項“永不竣工的工程”來抓,厚培“近悅遠來”營商沃土,持續打響“漣快辦”服務品牌。
這里面有一個突出特點值得注意,即漣水大量的營商環境優化舉措都是圍繞企業、項目發展和落地需要來展開。如創新項目服務“12345”工作法,推動“極簡申報、極速審批、極優服務”常態化落實,推進項目“交地即發證”“拿地即開工”“建成即驗收”“竣工即交付”;開發“漣快辦”項目管家APP智慧平臺,對項目辦理情況隨時可記錄、可查詢、可服務、可督查等。
營商環境好不好,措施實不實,企業最有發言權,而不能止于“自嗨”。如果不能解決企業面臨的實際問題,服務好企業的現實需求,再“完美”的措施都難免淪為空架子。
漣水優化營商環境還有一個原則——“做的要比說的好、服務要比需求早”。這看起來是常識,但要真正做到,卻并不容易,值得很多地方學習。
第三,善用產業發展的園區模式。園區模式在以蘇州等為代表的蘇南地區已非常成熟。但在蘇北地區,卻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為此,漣水提出了“一個集群在一個園區”的思路,將經濟開發區建成涵蓋經濟開發區、空港產業園、新材料產業園“一區三園”的發展平臺,并且每個板塊定位鮮明,比如空港產業園重點聚焦“新三樣”產業。
這么做的好處,一是增加了產業辨識度,二是能夠最大化營造便捷、高效的產業發展“小生態”。有企業家就指出,“我們專注于電池片的研發與生產,而園區內另一家企業能提供精準的配套服務,這種‘隔墻送貨’的布局,不僅極大地提高了物流效率,降低了運輸成本,還像一條無形的紐帶加強企業之間的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正因為考慮了這一點,漣水在招商引資時,特別注重“從產業鏈的角度來考慮,爭取讓一個產業的上、中、下游都建在一起”。
向漣水學什么
同為所在省份的經濟“洼地”,以淮安漣水等為代表的蘇北城市近年來的快速發展之勢,對于相鄰的安徽皖北地區又有哪些啟示?
應該說,漣水在招商引資、營商環境優勢、推進先進制造業發展方面積累的成功經驗,都是值得皖北地區學習的。
一是招商引資和產業定位要瞄準區位優勢,充分利用好所在區域的資源。
比如,漣水確定的新一代電子信息、智能裝備及新能源、纖維新材料等,實際上也是蘇南乃至整個長三角地區的優勢產業。并且,漣水也明確強調,要對重點地區堅持深耕,推動駐點招商隊伍優先在長三角、珠三角“扎下根、沉下心”。
為什么要這么做?其中一條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漣水離長三角等發展高地近,在獲得產業轉移及各項發展要素上,擁有“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所以,優先在這些地區深耕,是務實之舉。
對于皖北地區來說,可以利用與蘇北地區相鄰的優勢,尋求相關的合作機會。比如,能不能率先完善毗鄰地區的交通網絡設施建設,協同發展一些產業?事實上,皖北與蘇北在一些機制上也有合作的空間。皖北的宿州、淮北和蘇北的徐州、連云港、宿遷,都是淮海經濟區的重要成員。
也就是說,要多思考通過與相對的發展優勢地區建立合作關系,去尋求共同發展的機遇,而不能完全脫離具體區域情況來思考發展思路。
二是要善于利用和強化比較優勢,讓長板更長。
有專家建議,宿州可以充分利用長三角區域最大云計算數據中心、中國量子通信五大節點城市、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城市等優勢,讓產業數字化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
同時,皖北地區還擁有土地(成本較低、平原面積大)、水運等優勢,在產業規劃和對外引進項目時,就要著重加大一些對土地和大規模運輸要求較高的產業與項目的重視。這樣能體現出比較優勢和發展的精準性,實現資源的適配。
最后是產業發展要突出重點,避免“撒胡椒面”。對欠發達地區來說,能夠優先發展好一兩個龍頭產業,往往就能夠改善區域經濟發展面貌。
因此,本來就相對有限的資源,在投入上更要重視聚焦,防止因為片面追求“大而全”而失焦,最終反而沒法取得突破性進展。
(作者系本刊特約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