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做成了一件大事。
2024年9月,我國首個國家卓越工程師實踐基地(數字技術領域)(下稱“實踐基地”)在杭州成立。
從規格看,這個實踐基地地位不低。成立當天,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書記、部長金壯龍和時任浙江省委副書記、省長王浩,親自揭牌。這預示著浙江在加快探索培育卓越工程師隊伍的道路上邁出新步伐。
這個實踐基地成立的背景是什么?又為何落地浙江?
勢在必行
在科技與產業加速演變與變革的大背景下,發達國家紛紛把培養卓越工程師作為國家戰略的基礎支撐,工程科技與人才競爭日趨激烈。
從國家層面來看,培養卓越工程師已成為推動科技進步和產業升級的關鍵因素,是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現代化強國的必由之路。
2024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家工程師獎”首次評選表彰之際強調,工程師是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向未來,要進一步加大工程技術人才自主培養力度,加快建設規模宏大的卓越工程師隊伍。
從產業發展來看,工程師是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關鍵要素。隨著智能化時代到來,科技快速發展和產業融合變革亟需卓越工程師作為催化劑,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
由于我國工程技術能力不強,致使在芯片和工業軟件等關鍵領域被“卡脖子”,嚴重制約著我國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我國迫切需要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的卓越工程師隊伍,解決科技瓶頸,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
從工程師隊伍建設來看,我國工程師總量雖位居全球前列,但工程師隊伍大而不優,工程師素質不能滿足新時代卓越工程師能力要求。特別是受人才評價的“四唯”影響(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培養的工程師實踐能力不足,與產業的需求錯位失衡,成為數字經濟創新提質的障礙。
因此,加強實踐基地建設,深化產才融合,培育卓越工程師,勢在必行。
那么,首個國家卓越工程師基地建設為何會落地浙江?
為何落在浙江
實踐基地落在浙江,一個重要原因是浙江作為數字經濟大省,在數字技術領域既有先發優勢,也有廣泛的制造業應用場景。
浙江省數字經濟起步早、發展快、走在全國前列,為培育數字工程師奠定了良好的實踐基礎,在數字人才實踐基地的建設上,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浙江模式。
比如,依托海康威視、宇視科技、新華三等為代表的頭部企業技術領先優勢提供專業培訓和實踐;溫州政府聯合數字產業集聚基地建設的甌越數字技谷,打造數字技能人才生態圈,提高數字技能人才的專業水平和市場競爭力評價;杭州整合政府、行業、企業、院校四方資源,成立數字技能人才培訓評價產業聯盟,共同開發數字技能培訓課程,并基于企業需求開展訂單式培訓。
同時,浙江各地積極探索各種培訓與實踐平臺,建設數字技能實訓基地,為數字技能人才提供實踐操作的場所和設備,開展數字技能培訓,探索出很多經驗。
以往,創新是企業自己的事,但很多中小企業面臨引不到、養不起、留不住高水平工程師的問題,浙江給出了解題思路:“一個特色產業+一個共性技術平臺+一批共享工程師”的創建模式,布局建設一批特色產業工程師協同創新中心(下稱“協同創新中心”)。
依托協同創新中心,就可以發揮政府、企業、院校、協會、服務機構等多方力量,幫助企業多渠道增強人才供給。
這一模式,給企業“單兵作戰”引才難、“核心技術”攻克難等局面,帶去解題思路。
比如湖州德清努力在人才體制機制上謀求突破,專項核定60個事業編制給湖州(德清)航空航天產業工程師協同創新中心,助力中心招引集聚工程師人才,同時通過“中心聘用、企業使用”的辦法,服務企業、服務產業創新。
這些體制機制創新、靈活的運營模式、政產學研用的資源整合等經驗,可以為實踐基地建設提供一些參考和啟示。
當前,浙江正結合“415X”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工程和“315”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工程,打造浙江特色的工程師協同創新中心等多種培養平臺,形成了符合浙江實際、具有示范效應的工程師培養體系,為浙江推進國家基地建設、培養卓越工程師提供了有力支撐。
據了解,實踐基地以培養造就一批國家重大戰略急需的高層次卓越工程師為核心目標,重點強化制造業數字化轉型、重大技術裝備攻關、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等領域的人才支撐。
實踐基地基于浙江的產業特色和實踐基地的資源優勢,開展卓越工程師實踐培養和能力評價,探索工程師培養新模式,為全國工程師培養提供可借鑒的經驗和模式。
同時,實踐基地還將推動資源整合,建設一個全球工程技術人才分享與交流的平臺,更好服務于產業發展,形成人才和產業的良性互動,推動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浙江新打法
隨著國字頭實踐基地的落地,浙江將創新打法,加大改革和創新步伐,在培育高端數字人才的路上繼續走深走實。
一是深化改革引領,增添建設活力。通過深入推進卓越工程師引育、評價、使用和激勵等體制機制改革,增加實踐基地建設的活力。貫通人才評價體系,在職稱評定上貫通專業技術職稱,推進卓越工程師評價與職稱評審接軌。職稱評價主體由原來學術機構或單位內部領導轉向由企業、工程師行業協會、技術專家等擁有更多的話語權,主體更為多樣化。
同時,推行“一試雙證”試點,實現企業標準與國家職業標準互通互認。將卓越工程師納入地方高層次人才目錄,用人單位授權高層次人才認定名額,激活用人主體作用。設立多種針對卓越工程師的榮譽稱號和獎項,如卓越工程師領軍人才、“金鉆工程師”、“沈括杯”等,激勵工程師追求卓越。
二是強化平臺建設,增強保障效力。浙江將大力支持實踐基地建設,為卓越工程師提供實踐鍛煉和能力提升的平臺,助力更好地適應產業發展需求。深化建設一批浙江省級卓越工程師實踐基地、工程師協同創新中心等平臺,加強與國家基地的協同聯動與合作。
同時,在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認定中,對卓越工程師所在企業給予支持。將卓越工程師作為雄鷹企業、“鏈主” 企業、企業科技研發機構評定等的重要參考,納入首臺(套)評價體系,提升卓越工程師所在企業的競爭力和知名度。加強對“企業+卓越工程師”的雙向發展支持,將卓越工程師納入“畝均論英雄”評價體系,提高企業對卓越工程師的重視程度,激發企業培養和吸引卓越工程師的積極性。
三是深化央地協同,增進發展合力。一方面,加強政策與規劃的協同與對接。浙江將繼續深入研究并積極落實中央關于卓越工程師培養的各項政策和指導意見,確保地方的建設方向與國家戰略保持高度一致,并根據國家的總體政策框架,完善相關的地方政策,在財政、稅收、土地等方面對國家基地建設給予支持,為卓越工程師基地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政策保障。
另一方面,推動資源整合共享。通過央地合作,整合雙方資源,共同開展關鍵技術攻關、重大項目研發等,為卓越工程師提供實踐機會和創新平臺。在數據資源上實現共享;央地共同建立工程技術人才數據平臺,整合人才信息、企業需求信息等,實現數據的共享和互通;通過數據分析,為卓越工程師的培養、選拔、使用提供科學依據,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同時,在重大項目上推進上實施共建行動,積極爭取中央在浙江布局重大工程技術項目,如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央地共同投資、建設和管理這些項目,為卓越工程師提供實踐場所和創新平臺;以項目為依托,開展人才培養、技術研發等工作。
浙江將舉全省之力推動國家卓越工程師實踐基地的建設,在推動人才與產業的雙向奔赴中,探索出符合浙江實際、具有示范效應的卓越工程師培養體系,為工程技術人才培養和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作者單位:杭州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