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作風與管理學中常用的“企業文化”概念相近。良好的企業文化能激發員工的使命感,凝聚員工的歸屬感,最終實現員工的成就感。華為公司向來以“狼文化”著稱。企業文化相關研究較多,相對而言,基層工作作風關注較少。2024年,筆者對鄉鎮干部進行了大量實地調查和面對面訪談。研究發現,基層工作作風與工作環境、用人導向、社會評價等因素密切相關。
優良作風的感染力
在工作中,鄉鎮干部首先受黨的優良作風的影響。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春季學期開班式上指出:“不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都是激勵我們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寶貴精神財富。”建國以來,我國人民艱苦創業,涌現出一大批模范人物:如鐵人王進喜、“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兩彈元勛”鄧稼先等。這些模范人物,正是黨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的生動體現。
具體到基層工作單位,受基層領導和同事及不同地域的影響,會形成不同的工作作風,如求真務實、廉潔自律、密切聯系群眾等。在這些優良作風的指引和影響下,鄉鎮干部會不斷提高思想覺悟,堅定理想信念和道德底線。反之,部分地區、部分干部存在形式主義、腐敗、觀念保守等不良風氣,也會影響其所處的單位,使其逐漸腐化。
基層工作任務瑣碎,但責任重大,考驗著每一位鄉鎮干部的思想品質。調研中,很多地方每到夏季,鄉鎮都要做防汛準備。上級的口號是“干部在崗,群眾休息”。因此,在每年兩個多月的汛期里,包括周末、晚上下班的時間,鄉鎮的領導都要輪流值班,以防突發雨情、汛情,可以及時組織應對。這在鄉鎮干部看來是非常平常的事,但在一次預報大雨前夜,市里的領導親自組織全市鄉鎮的調度,具體詢問到某基層科級干部所負責的河段防汛情況。
這讓干部很意外,也很感慨,他說:“我只是一個基層的小干部,所做的工作微不足道,竟然被市領導親自詢問。我感到有些緊張,也有些激動,更多是感到責任重大。基層工作看似都是小事,實際沒有小事,因為關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甚至是生命。”
領導的重視讓這位默默無聞的基層干部深刻感受到自己所作工作的重要性,這就是上下級之間優良作風的感染力。
前兩年受到疫情的影響,鄉鎮干部的工作更加繁重。很多剛到鄉鎮工作的年輕干部不怕吃苦,敢于擔當,白天跟著帶隊的領導挨村挨戶了解家庭情況,耐心跟村民們解釋政策、強調要求,晚上又整理報表、寫匯報,不舍晝夜。
其中一位年輕干部說:“雖然身體很累,但跟著領導、跟著老同事們一起,覺得自己認真完成工作、對群眾盡心盡力,做了能做的一切,特別有意義。”這充分體現了黨的優良傳統在新時代的傳承。
選人用人與組織“賦能”
調研發現,越是年輕、學歷高的鄉鎮干部,越看重職業發展、獲得成就感的空間和機會。這提示我們,在鄉鎮將人才選拔、培養、使用、評價中,堅持什么樣的用人導向和評價機制,對鄉鎮干部的工作價值追求產生重要影響。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了一系列培養選拔新時代好干部的新思想新要求,尤其是要選拔“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的20字好干部,為新時代選人用人工作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
堅持正確的選人用人導向,使選拔出來的干部讓組織放心、群眾滿意,讓能干事者有機會、干事者有舞臺,不讓老實人吃虧,不讓投機鉆營者得利。堅定正確的用人導向,能夠在社會上形成一種正向的共識:干部提拔重用,必須靠自身的綜合素質,靠艱苦奮斗出來的成績,靠廣大群眾的公認。這不僅于組織有利,更于個人有利,通過正向的用人風氣,影響干部對工作價值的認知。
選拔干部應堅持從黨的事業出發,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標準,把選人用人聚焦到內在素質高、發展潛力大、群眾反映好的干部上,通過使選拔的干部得到群眾公認,來展示正確的用人導向。讓那些品德低下、能力平庸、不干實事、不敢負責、作風飄浮、群眾信不過的干部沒有市場、沒有位置、沒有地位。由此,基層組織能營造良好的工作作風和工作風氣。
由于基層鄉鎮職數少、干部晉升空間有限,如何最大限度激勵不同特點的鄉鎮干部,廣泛調動起鄉鎮干部工作的積極性,是組織部門和鄉鎮“一把手”經常面臨的問題。
訪談中,一位鄉鎮黨委書記坦言:“從我自己當領導的感受和工作便利性來講,我更愿意提拔執行力強、善于學習,同時也有自己想法的年輕干部,這樣的干部更有發展前景和培養價值。但是,從我崗位職責來講,我必須更廣泛地用人,要挖掘現有人員的潛力。有的年紀大一些的干部,他們有時候想法相對復雜一些,還有些工作能力、文化素質相對差一些的干部。這些人,都需要把他們吸引到我們的事業中來,用現在流行的話,叫賦能。所謂‘賦能’,就是讓他們覺得干工作有意義、有收獲。我們想了各種辦法,像我和鎮長會輪流帶隊,和鄉鎮干部們一起到田間地頭去搞活動,幫著農民賣賣貨、整整地,實際不一定能幫上多大忙,但在這個過程中,干部就能找到自己的根,找到快樂。”
另外,如何處理基層組織的年齡結構,也是一個重大的問題。
老干部工作經驗豐富,處理問題游刃有余,但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欠缺,創新能力不足,不易接受新鮮事物;年輕干部則與之相反,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十足,但缺乏系統的工作訓練,沖勁有余,細致不足。基層組織既要發揮年輕人的活力,又不能讓為基層組織做事的老人寒心。
每個干部都有長處和短處,每個干部都有進步的空間和機會。讓干部在工作中看到希望,才能引導鄉鎮干部去尋求積極的、與崗位匹配的工作價值。
增強工作成就感
社會大眾對鄉鎮干部的職業評價,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的職業觀和職業態度。在就業機會有限的鄉鎮,擁有公務員或事業編身份的鄉鎮干部是讓人羨慕的職業。公眾普遍認為,公務員工作穩定,在親戚朋友面前很體面,也使鄉鎮干部更容易感受到工作成就感。
追求工作的社會價值實現,是鄉鎮干部工作價值觀結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隨著鄉鎮干部職務層級的提升,在社會價值中獲得的反饋與責任越來越多地轉變為工作動力。很多鄉鎮干部之所以選擇到基層工作,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追求較高的公共服務動機,即服務人民群眾,為社會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貢獻自己的力量。這樣的初心和使命,是干部始終的追求。
鄉鎮干部服務群眾,最大的成就感就在于獲得群眾的認可。現在,群眾的需求逐漸增多,維權意識、法律意識、政策需求逐步增強,要想獲得群眾的認可,就要結合村情民意,辦好群眾最關心、最需求的事。
如,對待村里的貧困戶,干部可以經常走訪慰問,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對于需要辦事的村民,鄉鎮干部需要提升工作的專業度,業務的規范度,破除群眾“辦事難、跑得累、費時長”的痛點,辦好群眾的每一件事;對于普通群眾,干部要通過工作使他們的生活狀況有切實的提高,讓群眾獲得實實在在的幸福感。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真正為群眾著想的干部,會得到群眾的擁護。當鄉鎮干部用心與群眾溝通,把簡單的工作做到極致,就能在平淡的工作中實現自身的價值,從而獲得工作成就感。
基層工作的氛圍也會引導鄉鎮干部的工作價值觀。訪談中一位鄉鎮干部講到,不要想著耍小聰明,我們是黨的干部,說的話、辦的事,代表政府,不是那種“皮包公司”忽悠完了就跑了。你跑不掉,你得負責,做事情的時候真真正正為老百姓的利益著想。現在做合作社、征地用地、權益分配,特別是長期規劃與資源保護等方面,都要非常嚴肅和慎重。基層干部能力有限,我們得盡最大努力為老百姓做好服務。
(作者單位:中共北京市委黨校領導科學教研部。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新時代鄉鎮干部工作價值觀研究》18CDJ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