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官宣。
2024年11月22日,合肥、南京簽署了《寧合“雙城記”產業對接合作協議》,引發外界強烈關注。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南京與合肥的關系一直十分微妙,甚至延伸出了“誰是徽京”的問題之爭。如今,兩座城市“相視一笑”,共同唱了一出“雙城記”,讓很多人意想不到。
人們不禁發問:寧合為何“牽手”?
“距離”越來越近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從一句網絡“流行梗”說起:“安徽不能沒有南京,就像西方不能沒有耶路撒冷。”
看似只是一句網上調侃,卻道出了安徽與南京由來已久的“親近感”。
從歷史上來看,兩地“同出一系”。明朝兩地同屬南直隸,清朝同屬江南省;而且南京方言和皖中、皖南地區的方言同屬江淮官話,彼此之間可以無障礙交流。
從地緣上來看,南京與合肥直線距離約150千米,是中國距離最近的省會城市。南京的北、西、南三面都與安徽接壤,幾乎被安徽環擁。特別是高鐵、高速公路通車后,兩城進入“半小時生活圈”,比很多鄰近城市還要方便。
從都市圈腹地來看,合肥都市圈包含了六安、滁州、蕪湖、馬鞍山、淮南等地域范圍,南京都市圈攬入了皖東城市,使馬鞍山、蕪湖、滁州成為南京、合肥兩大都市圈的交疊區域,可謂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歷史淵源、人文相親、地緣相近、腹地重疊等因素,奠定了合肥與南京牽手的基礎。
但這些基礎過去就有,為何那時雙方沒有合唱“雙城記”?一個重要原因是雙方經濟實力的不對等。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合肥與南京的經濟發展水平有著明顯的差距。2012年,南京GDP為7306.54億元,同期合肥為4167.98億元,前者是后者的1.75倍。有區域經濟專家分析認為,過去兩城經濟實力不匹配,不具備合唱“雙城記”的經濟基礎。
然而,合肥近十年來的快速崛起打破了這種“僵局”。
翻看合肥的“經濟賬單”,區域經濟崛起堪稱“現象級”。?2012年-2023年,合肥經濟總量從4167.98億元猛增到12673億元,GDP總量跨越了八個千億元臺階,增速高居全國榜首。
十多年來,合肥在全國省會城市中的排名從第15位上升到第9位,前移了6位;在全國城市中的排名也上升了13位,居第19位,成為區域經濟格局上的最大“攪局者”。
經濟排名躍升的背后,源于合肥的產業之變。
合肥在新型顯示、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等產業接續布局、集群成勢,打造了京東方、聯寶、大眾、蔚來等多個新興產業地標,實現了“換道超車”。
經濟排名之變、產業之變,有效拉近了合肥與南京的“距離”,增強了雙方合作的動力。
更重要的是,兩地同處長三角,同為長三角副中心城市,有著合作的巨大潛力和空間。
從2016年《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到2019年《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均明確提出加強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同城化或協同發展。而要推動雙圈協同,首先要推動兩地合唱“雙城記”。
有基礎、“距離近”、有潛力、有空間,該從何入手?
產業成為突破口。2024年11月22日,在簽署產業合作協議活動現場,兩地近40家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開展交流對接。
那么,兩地為何會選擇新能源汽車?
為什么選擇新能源汽車
說起新能源汽車產業,大家對合肥都不陌生。而提到江蘇,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是“新能源之都”常州。
實際上,南京也早早布局了新能源汽車產業,汽車零部件產業鏈條完整,新能源汽車智能化、網聯化優勢明顯,已經成為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頭部城市”之一。
2018年以來,南京相繼出臺了《南京市打造新能源汽車產業地標行動計劃》《南京市打造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行動計劃》等政策文件,強化新能源汽車項目建設,補齊產業鏈條,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發展。
如今,南京實現了從動力電池到汽車零部件,再到智能化、網聯化的全覆蓋,上下游企業超過500家,已集聚了寧德時代、LG新能源(愛爾集)、國軒高科等十幾家重點零部件企業,以及長安、南汽、開沃、恒天等7大整車企業。2023年,南京全市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實現營收2400億元,同比增長18%。
在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上,南京也已形成了龍頭企業帶動的“8+7+3”產業格局,集聚了中汽創智、紫金山實驗室、一汽研究院等8大智能網聯汽車創新平臺,成為長三角地區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最全的地區之一。
不過,南京也有自己的“煩惱”。2023年,南京新能源汽車整車產量僅有20.1萬輛,與深圳、上海、合肥等城市差距較大。
之所以出現這樣大的差距,原因便是南京缺少頭部車企和一線新能源汽車品牌。
而南京的短板恰恰是合肥的優勢,這也成為雙方產業合作的起點。
在中國新能源汽車版圖上,合肥已成為不可忽視的重要一極。2024年,合肥新能源汽車產量將突破130萬輛,遠超2023年的74.6輛,一舉反超上海與西安,直追“新能源汽車第一城”深圳,位居全國第二。
目前,合肥已集聚了江淮、比亞迪、蔚來、大眾、長安和安凱6家整車企業,實現了外資巨頭、央企造車、造車新勢力、地方自主品牌和華為生態圈等多種造車形式“全滿貫”。
南京與合肥,一個是在新能源細分賽道上成績矚目的“軟件名城”;一個是后來居上,持續推動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轉型升級,孜孜以求打造“新能源汽車之都”的追趕者。兩者選擇該領域作為突破口,“牽手”合作應屬必然。
實際上,除了新能源汽車,從兩地產業布局中,也可以看出南京與合肥并不缺乏契合點。
目前,合肥聚力打造“6+5+X”產業集群體系,先后培育六個千億產業鏈、三大國家戰新產業集群,包括新型顯示器件、集成電路和人工智能等產業集群。南京在電子信息、汽車、石化、鋼鐵四大支柱產業基礎上,努力統籌傳統產業煥新、新興產業壯大和未來產業培育,構建更具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由此可見,從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開始,寧合“雙城記”將在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雙方特色優勢產業領域上,構建新的產業合作分工體系,釋放出越來越大的融合動力,最終實現雙贏局面。
從產業開始,但不僅限于產業
以產業為突破口,猶如一塊石子投向水面,激起層層漣漪,帶來明顯的溢出效應。
僅從產業合作本身來看,南京的人才、科創等高端發展要素將在更多方面惠及合肥;而合肥在產業創新等方面積累的成功經驗,也可以給南京提供更多借鑒。
另外,南京雖然產業基礎雄厚,但重大領域的創新策源能力稍顯不足,而安徽在量子信息、聚變能源、深空探測等領域領先,但總體規模還較小。通過“雙城記”合作,兩地資源跨區域整合、產業鏈跨區域對接,提升兩地的創新能力、產業競爭力、發展能級,實現“1+1>2”的效果,共同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從都市圈層面來看,合肥是合肥都市圈的龍頭,南京是南京都市圈的龍頭,它們會帶動兩大都市圈“雙圈互動”,深度嵌入雙方產業鏈,同時還將延伸至基礎設施、教育醫療、公共服務等領域。
“此次產業對接合作協議的簽訂,就是兩大都市圈破圈融合發展的一個標志。”江蘇省社會科學院區域現代化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王樹華說。同時,在近日批復的《合肥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中明確,要支撐合肥-南京都市圈雙圈協同聯動。
因此,寧合“牽手”勢必會加速“雙圈”聯動,輻射帶動圈內城市共同發展。
滁州就是“雙圈”聯動中的一個受益者。位于合肥都市圈與南京都市圈交點位置的滁州,明確提出“雙圈互動、左右逢源”戰略,嵌入雙方產業鏈體系中,做大做強自身優勢產業,助力經濟總量連續四年位居安徽省第三,并強勢進入全國百強城市。
站在長三角乃至全國的視野下看,以寧合“雙城記”帶動都市圈“雙圈互動”,對于打造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推動長江中游乃至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都具有巨大戰略價值。
目前,長三角城市群東翼實力較強,西翼相對薄弱,寧合恰好位于中間,以寧合“雙城記”帶動都市圈“雙圈互動”,可以使得長三角的輻射力向中西部、沿長江溯流而上,這對長三角一體化將是極大利好。
“在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中,如果把長江比作一條龍,安徽這一段就像龍頸,這個位置非常關鍵,要把龍頭和龍身連起來,繞不開合肥都市圈。作為長三角城市群兩個重要的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協同聯動,對于做大做強長三角城市群必不可少。”安徽大學區域經濟與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胡艷分析說。
而且,寧合“牽手”也符合長三角一體化規劃中“打造滬寧合發展軸”的戰略布局,有利于整合資源,對接優勢,在工業技術創新和先進制造業體系建設上形成區域集成優勢,助力長三角城市群做大做強、區域協調發展。
當然,要激發出這些溢出效應,寧合“雙城記”還要很長的路要走。比如,合作內容還不夠多,目前兩地的合作僅限于單一的產業層面,缺乏更大規模、更深層次、更多形式的合作;頂層設計還不夠完善,目前還沒有建立起類似于杭甬“雙城記”這樣的頂格推進聯動機制,等等。
這是寧合“雙城記”需要努力的方向。多位區域經濟專家認為,寧合從產業合作開始,絕不會僅限于產業,這曲“雙城合唱”的精彩才剛剛奏響,高潮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