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東部的浙江省,有兩座城市以其獨特的方式閃耀光芒。一座是以創新和科技聞名的杭州,另一座是擁有世界最大港口之一的寧波。
這兩座城市在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緊密相連,共同譜寫了一曲動人的協奏曲。
2023年,杭州、寧波“雙子星”經濟總量合計超過3.6萬億元,占據浙江全省地區生產總值(GDP)近半壁江山。
2024年4月,浙江省委常委會兩次聚焦杭甬“雙城記”,一次開在杭州,一次開在寧波,彰顯了浙江對于這兩座城市聯動發展的高度重視和深遠布局。
這一舉動不僅體現了浙江在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上的堅定決心,也為兩座城市未來的合作發展明晰了路徑。
在新時期,杭州和寧波如何繼續奏好杭甬“協奏曲”,不僅事關各自城市能級的爭先進位,也關系到浙江乃至長三角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從你追我趕到攜手并進
西湖秀美,水光瀲滟,通向壯麗的錢塘江,再入浩瀚的杭州灣。甬江滔滔,奔流向東,最終匯入無邊的大海。
與國內很多省份一樣,浙江也有雙子星城市——杭州和寧波。
這兩座城市分別在數字經濟和港口貿易領域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多年來,杭州和寧波在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方面你追我趕,不斷創造新的輝煌。
1999年,寧波市財政收入超越杭州,經濟總量也接近追平。一時間,寧波何時超過省會杭州成為浙江“一哥”,成為當時的熱門話題,激發了兩地在經濟發展上的競爭與合作。
進入新世紀,兩個城市在2004年經濟總量最接近,僅僅相差408億元。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時,杭州經濟總量為4781億元,位列全國第8,寧波經濟總量為3964億元,排名全國第12,相差817億元。
實際上,面對寧波對杭州的追趕,杭州一度也感受到了壓力。曾任杭州市委書記的王國平疾呼:寧波趕上杭州,不是趕上趕不上的問題,而是什么時候趕上。
到了2009年,杭州經濟總量以5098.6億元仍然排在第8,而寧波經濟總量則為4214.6億元,排在全國第17。
當時間來到2016年,杭州經濟總量達到11700億元,位居全國第10;寧波則為8560億元,位居全國第16。后來,得益于互聯網經濟的騰飛,杭州經濟發展步入快車道,浙江省內經濟第一城的位置不斷鞏固。
可以說,經濟上的“你追我趕”,為兩地合唱“雙城記”奠定了基礎。
也是在2016年,杭甬“雙城記”首次提出,杭州、寧波兩地進入聯動發展時代。2018年“推動杭州寧波一體化發展”被首次寫入浙江省政府工作報告,2019年,“杭紹甬一體化”被列入《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2021年,浙江省政府發布《唱好杭州、寧波“雙城記”五年行動計劃》……
發揮比較優勢,增強內生動力,做大綜合能級,提升核心競爭力,成為唱好杭甬“雙城記”的先手棋。
在杭甬“雙城記”的助力下,杭州和寧波兩座城市都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城市能級不斷提升,不僅是浙江省內唯二的GDP萬億城市,也是東部地區重要的區域中心城市。2023年,杭甬兩地的經濟總量合計占到浙江省的44%。
釋放出的能量讓人期待
在很多人眼中,杭州是杭甬雙城中當仁不讓的“老大”。2023年,杭州借助亞運會的東風,一年內實現了GDP突破兩萬億元,成為全國第八個“GDP兩萬億城市”,城區總人口也突破了一千萬,正式邁入超大城市行列。
但寧波的實力同樣不可小覷。盡管在經濟總量上稍遜一籌,但寧波人均GDP卻超越杭州,且始終以其強大的制造業和外貿實力著稱。
放眼全國,寧波擁有104家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連續七年在全國城市中排名第一。同時,寧波舟山港的貨物吞吐量已連續15年位居全球首位,鞏固了其作為全球重要港口城市的地位。
如今,杭甬兩地不僅在經濟上你追我趕,在城市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上也展開了深入合作。高速公路、高鐵線路的鋪設進一步拉近了兩地的時空距離,形成了便捷高效的交通網絡。
在近十年間,杭甬合作也在不斷深化。例如,在產業鏈協同上,數據顯示,兩地累計組建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同體141個,實施產業鏈協同創新項目183個。
從各自的產業優勢來看,杭甬合作空間廣闊。比如,數字經濟和科技創新為產業深度賦能。2023年,杭州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超5600億元,占GDP比重近三成;寧波擁有大量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依托寧波舟山港,形成了以進出口貿易和物流為核心的經濟產業鏈。通過深化科技合作,杭州的創新資源和寧波的制造優勢實現了無縫對接,助力區域內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
從區域發展角度來看,浙江持之以恒地精心打造杭州都市圈和寧波都市圈,充分發揮兩大城市的區域領頭作用,以合唱“雙城記”推動雙圈聯動,從而帶動全省的發展。
杭州提出重點發展數字經濟和科技創新,努力成為全球科技前沿的重要基地。寧波的目標是建設現代化濱海大都市,著重發展港口經濟和制造業,進一步鞏固其在國際貿易和物流中的重要地位。
“數字經濟+智能制造”,杭甬雙城產業共建、錯位協同,是杭甬“雙城記”打開更大合作空間的錨點。浙江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曾表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杭甬強強聯合釋放出的能量讓人期待。
有哪些啟示
杭州和寧波這兩座城市在“雙城記”的框架下,已經形成了獨特的協同發展模式,為區域經濟注入了強勁動力。經過多年實踐,杭甬雙城發展形成了很多值得借鑒的經驗。
一是聚力產業協同,實現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杭甬兩地通過構建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同體,實現了產業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優勢互補。在數字經濟和制造業領域,杭州的創新能力與寧波的制造實力相得益彰,共同推動了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以新能源汽車產業為例,杭州在智能化、軟件、用戶用車體驗等方面優勢突出;寧波則是汽車零部件產業鏈強韌,覆蓋動力系統、底盤系統、通用件等擁有全產業鏈優勢。杭州和寧波的新能源汽車產業聯動發展,不斷做大做強產業鏈,實現“整零協同”,共同構建一個互補的完整產業生態。2023年,浙江新能源汽車產量首次突破60萬輛,杭甬兩市產量占全省比重達38%。
二是聚力基礎設施,合作更加“親近”。通過高鐵、高速公路等交通設施互聯互通,不斷完善高效便捷的交通網絡,大大縮短了兩地的時空距離,促進了人員、物資和信息等要素流動。
2024年1月,杭紹甬高速杭紹段、杭甬復線寧波一期建成通車,杭州與寧波之間又多了一條高速大通道。杭紹甬高速開通后,兩城通勤時間單程減少半個小時。除了陸地交通,“水上高速公路”也為杭甬雙城布局產業鏈、創新鏈提供便利,2023年“運河二通道”通航使船舶通過海河聯運模式直達寧波舟山港,降低綜合物流成本20%以上。這不僅便利了兩地居民生活,也為區域內企業運營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設施保障。
三是創新“飛地模式”等合作方式,城市規劃、產業布局等方面實現深度融合。
2017年6月,占地6000多平方米的慈溪杭州飛地在濱江正式開園,成為寧波在杭設立的第一塊飛地。成立七年來,慈溪杭州飛地先后引進項目87個,其中部分企業已成為隱形冠軍或位居行業前列。通過“飛地模式”建設創新聯合體,實現跨區域資源優化配置和產業鏈創新鏈的深度融合。
此外,杭甬兩地在文化和社會治理方面也進行了積極探索。比如,兩地通過協同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共同提升了城市管理和服務水平。
當然,杭甬“雙城記”的成功也離不開政府的頂層設計和政策支持。浙江省通過制定和實施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了杭州和寧波的聯動發展。《唱好杭州、寧波“雙城記”五年行動計劃》等政策文件,為兩地的協同發展提供了明確的指導和保障。
不過,杭甬雙城邁向更高層次的協同,仍要克服一些短板。在經濟體量上,與北京、上海GDP超4萬億的“大體量”,深圳、廣州、重慶GDP超3萬億的“小目標”相比,還需要努力追趕;對表發展定位要求,戰略科技力量還未形成疊加效應、乘數效應,兩市目前僅有1個國家實驗室、兩個大科學裝置,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尚未“破零”。
總的來說,杭州和寧波在“雙城記”發展框架下,正通過多方面的協同合作,奏出了一曲高質量發展的華美合唱。這不僅推動了兩地經濟的持續增長,也為整個浙江省乃至全國的區域協調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范例。
(作者系本刊特約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