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產業是安徽的優勢產業、支柱產業和首位產業。2024年前三季度,安徽汽車產量245.5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110.8萬輛、在全國占比超過1/8;汽車出口107.7萬輛,在全國占比約1/4。安徽在全國乃至全球汽車產業版圖中已占據重要一席。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作為產業發展的龍頭與支柱,汽車產業上市公司這個“龍頭”能否舞起來,對于安徽打造世界級汽車產業集群至關重要。
課題組以安徽汽車產業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從總體規模、市值結構、細分領域、區域分布、創新情況等角度,深入分析安徽省汽車產業上市公司發展現狀,并與上海、江蘇、浙江等地進行對比分析,發現安徽汽車產業存在大企業大集團數量偏少、利潤創造能力還需提升、區域分布不均衡等突出問題。
規模體量持續擴大,大企業集團數量偏少
規模體量持續擴大,大企業集團數量偏少。2019—2023年,全省汽車產業相關上市公司數量從17家增長到28家,新能源汽車產業上市公司數量從13家增長到20家;市值分別增長2603.73億元和1468.71億元,年均分別增長22.18%和10.81%。汽車產業尤其是新能源汽車產業在安徽經濟發展中的地位逐步提升,相關上市公司正成為安徽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從市值結構看,安徽28家汽車產業上市公司平均市值168.69億元。市值在50億元以下的有15家,占53.57%;市值在50億—100億元的有5家;市值在100億元以上的有8家,其中千億市值的有2家,分別為陽光電源(1300.84億元)和科大訊飛(1074.02億元)。從新能源汽車產業上市公司看,20家新能源汽車產業上市公司平均市值218.08億元。市值在100億元以下的有13家,占65%。
總體來看,安徽汽車產業上市公司整體市值水平不高,中小市值企業數量居多,市值主要集中在100億元以下規模,總市值占比較低。
盈利能力持續增強,利潤創造能力還需提升。安徽28家汽車產業上市公司平均主營業務收入97.05億元;新能源汽車產業上市公司平均主營業務收入121.30億元。其中,營業收入超過百億的汽車產業上市公司有6家,實現總營業收入2032.37億元,占比74.79%。這表明,全省78.57%汽車產業上市公司僅貢獻了25.21%的營業收入,整體水平偏低,但產業成長性較好,未來發展空間較大。
從凈利潤看,安徽28家汽車產業上市公司平均凈利潤5.33億元;新能源汽車產業上市公司平均凈利潤6.71億元。其中,陽光電源凈利潤最高,達到96.09億元。凈利潤超過10億元的汽車產業上市公司有3家,分別為陽光電源、安徽合力、中鼎股份,3家公司貢獻了安徽全部汽車產業上市公司81.36%的凈利潤。由此可見兩極分化明顯、凈利潤參差不齊。
全域產業加速集聚,區域分布不均衡特征明顯。從細分領域看,安徽有江淮汽車、安凱客車、*ST漢馬3家整車制造上市企業,浩淼科技和安徽合力2家專用車輛制造企業,以及各類汽車零部件上市公司16家,初步建立起全產業鏈體系,整車、零部件、后市場“三位一體”布局加快形成。
從區域分布看,呈現合肥獨大、區域懸殊的發展格局。全省28家汽車產業上市公司主要分布在7個地市。其中,合肥市擁有11家,總市值3537.01億元,分別占39.29%和74.88%。有9個地市尚無相關上市公司。整體上看,優質資源主要集中在省會合肥,多地汽車相關企業整體規模不大、產業鏈價值鏈不高,尚未成長為具有較大牽引力、引領性的上市企業。
研發投入持續增加,研發強度還需提升。2023年,全省汽車產業上市公司研發投入合計161.2億元。其中,科大訊飛總研發投入最高,達到38.37億元,國軒高科、陽光電源、江淮汽車等三家公司研發投入超過20億元,其他上市公司研發投入整體水平相對不高。從研發強度看,28家汽車產業上市公司平均研發強度為5.47%,其中僅科大訊飛和大富科技研發強度超過10%,多數企業研發強度低于5%。
根據分析,安徽汽車產業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零部件生產領域,研發投入和強度整體水平還有待提升,特別是在智能化、網聯化、電動化等方面需要持續進行技術升級和產品研發。
與長三角地區對比分析
從總體規模上看,截至2023年,長三角三省一市共有221家汽車產業上市公司,總市值達到22951.23億元。其中,浙江數量最多、達78家,總市值最高、達7306億元,分別占35.29%和31.83%。安徽汽車產業上市企業數量相對較少、占比相對較低。
從總市值分布來看,長三角221家汽車產業上市公司市值主要分布在50億元以下,達到111家。市值在50億~100億元的汽車產業上市公司有60家。市值在100億~1000億元的汽車產業上市公司有43家。市值達到千億的僅有4家,分別為上汽集團、陽光電源、三花智控和科大訊飛。市值較高的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上海、江蘇、浙江。
從盈利能力上看,長三角汽車產業上市公司平均營業收入95.59億元。其中,上海最高,達到277.86億元;安徽排名第二,達到97.05億元。長三角地區中,主營業務收入超過百億的汽車產業上市公司有29家,其中,安徽省僅6家;主營業務收入超過千億的汽車產業上市公司有3家,分別為上海的上汽集團(7447.05億元)、華域汽車(1685.94億元)以及江蘇的蘇美達(1229.81億元)。
從凈利潤看,長三角汽車產業上市公司平均凈利潤3.97億元。其中,安徽達到5.33億元,居第二。凈利潤超過10億元的汽車產業上市公司有17家,其中安徽僅有3家。可以看出,安徽缺少大企業、大集團,頭部企業數量相對不足。
從細分領域對比看,依據證監會行業分類,長三角221家汽車產業上市公司中,有107家屬于汽車制造業,其中有6家整車企業,分別為上汽集團、*ST亞星、*ST漢馬、江淮汽車、安凱汽車、眾泰汽車。其他101家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汽車零部件制造。綜合來看,長三角整車制造上市公司整體偏少。汽車各類零部件生產相對較全,分工合作的格局加速形成。安徽有3家整車生產企業,但汽車零部件上市公司相對其他省份數量較少,門類不夠齊全。
從創新能力對比看,研發投入方面,長三角汽車產業上市公司平均研發投入為3.90億元。其中,上海最高,達到9.68億元,安徽為5.76億元,居第二。從研發強度看,長三角汽車產業上市公司平均研發強度為5.99%,安徽省為5.47%,分別低于上海、江蘇、浙江1.26、0.29和0.52個百分點。總體看,在長三角地區中,安徽汽車產業上市公司平均研發投入排名靠前,但研發強度相對不高,尤其是對于關鍵核心技術的投入力度還有待加大。
從政策支持對比看,汽車產業是一個長期性產業,必須依靠相關政策的扶持和推動。梳理發現,長三角各地不僅制定了汽車產業相關的“十四五”規劃,也出臺了具體的政策文件。從2021年開始,三省一市集中出臺了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十四五”規劃及行動計劃,從產業培育、資金支持、人才引進等多個方面促進汽車產業的發展。未來,三省一市仍需出臺更大力度、更寬領域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支持政策。特別是安徽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更需要相關政策的支持。
(作者單位:安徽創新發展研究院(決策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