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
2024長三角地方治理創新案例新鮮出爐。在評審中,專家們感受一致。十個案例都是基層治理創新的一小步,為什么會讓專家有厚重之感?
從案例梳理來看,厚重來源于基層治理的傳承與創新。浙江諸暨60多年來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上海2005年開始探索網格化管理,20年來不斷迭代創新;新安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2012年開始探索,十多年來已進行了4輪試點,新安江—千島湖生態環境共同保護合作區是最新試點升級;而黃山市“作退一步想”工作法、淮北市“一杯茶”調解工作法,都是對當地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探索就是一個在繼承中發展、在守正中創新的歷史過程。
在基層治理中,如何更好地傳承與創新?
解鎖傳統文化里的“善治密碼”
202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桐城市六尺巷考察時強調,“六尺巷承載著中國古人的歷史智慧,要弘揚好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互禮讓、以和為貴,解決好民生問題,化解好社會矛盾,使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習近平總書記借“六尺巷精神”為基層治理指明了方向。
近年來,一些地方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的強大生命力,探索出一條條基層治理的新鮮路徑。從六尺巷、黃山、淮北等案例可以看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能夠為基層治理提供有效抓手。
安徽地域文化燦爛,僅在基層治理領域,就有“南有六尺巷,禮讓共和諧;北有一杯茶,一笑泯恩仇”的美談。“一杯茶”指的就是淮北“一杯茶”調解工作法。
淮北雖然不產茶,但坐落在大運河古河道畔的濉溪縣臨渙鎮,卻因為曾經的商貿繁華留下喝“棒棒茶”的習俗,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在臨渙,茶館不僅是人們日常解渴、歇腳、聊天的休閑娛樂場所,還兼具民間調解和事的功能,是人們評判是非、化解矛盾的民間輿論場。臨渙流傳著一句諺語,“三個茶客一面官,五個茶客推倒山。”意思是,三個茶客評理,像一個公正的法官;五個茶客評理,事情就解決了。
2012年,臨渙鎮將“茶為媒、禮為先、和為貴”的茶文化,運用到預防和化解基層矛盾糾紛中,創新推出“一杯茶”調解工作法。先后在鎮上22家茶館設立“茶館調解室”和“百姓說事點”,并建立多個志愿者調解團隊,總結形成以茶暖人心、以茶說人生、以茶述糾紛、以茶找支點、以茶拆面子、以茶置梯子、以茶達協議等七個調解步驟。至今已累計調解各類矛盾糾紛1600余件,調解成功率高達96%以上,群眾滿意度更是達到了100%。
茶,對于中國人來說不僅是社交活動的媒介,也是平靜心靈的良藥。如今,不少地方以茶為媒,將矛盾問題巧妙化解在一杯溫潤的茶湯中,“茶調解法”成為地方治理的重要方式。
“一杯茶”調解法能取得顯著成效,關鍵在于解鎖了傳統文化里的“善治密碼”,在傳承的同時又與時俱進地創新,創造出一種植根于皖北大地、富有濃郁煙火氣的基層治理模式。
2024年,淮北在全市推廣“一杯茶”調解法。在復制推廣中,淮北市并未止步于傳統,而是積極擁抱變化,探索新的發展方向。
面對日益復雜的社會矛盾,淮北市引入現代化技術手段,如建立在線調解平臺,讓當事人可以不受時間和地點限制地參與調解;同時結合心理學和社會學的專業知識,提高調解工作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此外,還注重法治教育的融入,通過普及法律知識,增強民眾的法治意識,從根本上預防和減少糾紛的發生。
文化是一種強大的力量,能夠凝聚人心、匯聚民力。通過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在理念上守正創新,在方式上推陳出新,可以推動基層治理現代化。特別是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更易于被當地群眾熟悉和接受。它們能以柔性的方式起到滋養人心的作用,產生“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作退一步想”是徽州文化精髓之一,體現了徽州人注重自律、崇尚禮讓、豁達通融、慎紛息爭的人生智慧。黃山市將“作退一步想”的傳統文化精髓融入調解實踐,提煉出“聽、理、勸、借、退、和”六字調解法,發動基層干部、鄉賢“五老”“兩代表一委員”等各方力量,通過“細聽陳述、理清癥結、悉心規勸、借古喻今、各退一步、握手言和”讓當事人回歸理性,以和諧的方式解決問題,成功化解了大量矛盾糾紛。
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社會治理理念和智慧,是極為寶貴的基層治理資源。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基層社會治理實踐,增強德治文化、法治文化、自治文化的治理效能,是基層治理現代化的重要路徑和必然要求。
在變與不變中傳承與創新
治國安邦,重在基層。上世紀60年代初,浙江諸暨楓橋干部群眾創造了“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的“楓橋經驗”。1963年11月,毛澤東同志親筆批示“要各地仿效,經過試點,推廣去做”。自此,“楓橋經驗”成為中國基層治理的一面旗幟。
早在2003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就曾大力推廣“楓橋經驗”。2023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要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完善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機制,及時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
60年多來,“楓橋經驗”在傳承中不斷豐富發展創新,成為新時代基層治理的“金字招牌”。
作為“楓橋經驗”的發源地,諸暨始終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持續推動新時代“楓橋經驗”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實踐創新,著力打造具有諸暨特色的基層社會治理模式,努力為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地方智慧。
“楓橋經驗”雖發端于鄉村,但其精神內涵同樣適用于城市基層治理。“‘楓橋經驗’不僅適用于農村,而且適用于城市。”2023年以來,諸暨市不斷推動新時代“楓橋經驗”向城市社區延伸,形成了“楓橋經驗”城市版。
城市小區是城市治理的最小單元。相比村(社區),城市小區人員流動率高,鄰里交流少。如何將城市小區治理擰成一股繩?這是城市社區治理首先要面對的難題。
諸暨市以“支部建在網格上”為抓手,創新變革組織體系,推進治理單元最小化。按照“一網格一支部一陣地”的標準,實體化運行217個“網格微陣地”;同時把黨小組建到樓道里, 因地制宜開展黨建聯建,制定居民訴求、共建資源、小區事項“三張清單”,推動建立橫向互聯、上下貫通、共促共融的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組織體系,發揮黨建引領力。
“楓橋經驗”的核心要義是發動和依靠基層組織和廣大群眾,就地解決矛盾糾紛。諸暨市建立了多元社區矛盾化解機制,和各類群眾性調解組織,通過預防性干預調解、背靠背調解等手段,讓矛盾不出社區。
為更好地激發群眾參與,諸暨市打造“時間銀行”升級版,在志愿服務中引入等級評定和積分兌換回饋金制度,提高居民參與積極性;打破城市社區“陌生人社會”特征,搭建“涼亭懇談會”“民意直通車”等協商平臺,推動在職黨員、執法力量、新就業群體“融網入格”,加強社區社會組織“5+X”標準化建設,不斷提升活躍度、影響力。
在實踐探索的基礎上,2024年諸暨率先發布新時代“楓橋經驗”城市版工作規范,為全國城市基層治理提供了可借鑒、可復制的工作方法。
從諸暨實踐來看,“楓橋經驗”的生命力就在于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從鄉村走向城市,從線下擴展到網上,從社會治安拓展到基層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楓橋經驗”始終在變與不變中傳承與創新。
60多年來,“楓橋經驗”經歷了不同的歷史時期,變的是治理理念,不變的是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實踐證明,凡是“楓橋經驗”堅持和發展得好的地方,都是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發揮得好的地方,也是黨建工作和社會治理融合得好的地方。
相比過去,如今的社會更加多元化,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下,變的是治理主體,不變的是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矛盾類型愈發多樣、群眾訴求愈發多元,在這種情況下,更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群眾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滿意不滿意”作為基層治理的評判標準,真正做到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
60多年來,從基層自治到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治理方式不斷變化,但不變的是始終堅守群眾路線。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基層治理中的主體作用,讓人民群眾真正成為矛盾化解和基層自治的“主人翁”和主力軍。“發動和依靠群眾”是“楓橋經驗”始終不變的精髓。
科技為基層治理
帶來顛覆性變革
網格化是城市管理的重要抓手。上海是較早探索網格化管理的城市之一,從2005年在中心城區全面推進網格化管理,到2024年推動“多格合一”,20年來不斷在實踐中探索創新。
縱觀20年發展歷程,上海網格化管理可以分為三個階段:2005—2012年是第一階段,主要是市區兩級管理平臺建設;2013—2020年是第二階段,主要是體制機制改革,建立市區街鎮三級網格化管理機構和平臺;2020年至今是第三階段,是在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基礎上的創新發展。
更深層次看,前兩個階段主要是在打基礎、建章立制,真正發揮效能是“一網統管”帶來的顛覆性變革,其中的關鍵是科技賦能。
所謂“一網統管”,是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數字技術,構建一個“云、網、邊、端”協同的一體化智能系統,再融匯城市治理全域數據,通過持續運營,實現“一屏觀天下,一網管全城”。
上海常住人口超2400萬、市場主體300多萬,面對龐大復雜的超大城市管理難題,依靠傳統的管理方式和人海戰術越來越力不從心。怎么辦?只有運用最先進的科技手段,才能實現精細化的城市管理。
2019年,上海率先提出城市運行“一網統管”。2020年,上海市全面推進“一網統管”,開啟了城市智慧治理之路。
2021年,國內首個“實時、動態、鮮活”的超大城市運行數字體征系統——上海城市運行數字體征1.0版正式上線。目前,“一網統管”已經接入上海市50多個部門的198個系統、1000多個應用,共享數據超過25億條。
基于海量動態數據,可以實現城市運行管理動態數據的實時共享、智能預警分析和高效處置。在大數據基礎上,城市管理者還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開發多樣化應用,解決復雜治理難題。
如今,“一網統管”已經迭代升級至4.0版,將人工智能技術廣泛應用于城市治理領域。人工智能技術的引入,為城市治理注入全新活力,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效率和智能化變革。人工智能通過其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智能分析算法和自動化決策機制,成為推動城市治理創新的強大引擎。
2024年,在“一網統管”的基礎上,上海市推動“多格合一”,將原有的黨建、警務、城運、安全、服務、治理等多個基層網格,在綜合網格內合為一體,通過黨建引領和數據賦能,推動條塊結合、組織融合、資源整合、力量聚合,實現“管理網格合一、處置力量合一、多源案件合一、事部件清單合一、處置流程合一和作戰工具合一”,從而形成齊抓共管的強大合力。
如果把城市治理比作智能生命體,“網格”作為城市管理的最小單元,相當于人的細胞和骨架;“一網統管”是人的感知系統、神經系統和大腦決策中樞;而“多格合一”則是整合重塑手、腳執行系統。三者協同配合,就能形成智慧、高效的城市治理體系。
“一網統管”關鍵是科技賦能,而“多格合一”重點是體制機制改革。只有通過技術和制度的雙輪驅動,才能真正實現基層治理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