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實現“大滿貫”。
隨著2024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系列榜單的發布,浙江成為大贏家。
“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中,浙江有106家企業入圍,入圍數連續26年位居全國首位。
“中國制造業民營企業500強”和“中國服務業民營企業100強”榜單中,浙江企業分別入圍109家和19家,上榜數量均位列全國第一。
“2024民營企業研發投入500家榜單”“2024民營企業發明專利500家榜單”兩張榜單中,浙江分別有87家、100家上榜,數量位列全國第一。
一次得冠已屬不易,包攬五項冠軍更是難上加難,十足彰顯了浙江民營經濟的強大實力和旺盛活力。
浙江民營企業憑什么能?
“地瓜理論”
孕育出“地瓜經濟”
談及浙江民營企業,就不能不談“地瓜理論”。
“地瓜理論”是習近平總書記當時用地瓜做比喻而引伸出來的一種經濟理論,意在強調“跳出浙江發展浙江。”
2003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提出了“八八戰略”,其中第二大戰略是“進一步發揮浙江的區位優勢,……不斷提高對內對外開放水平”,指出必須正確認識“浙江經濟”與“浙江人經濟”的關系,“走出去”是浙江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強調把在省外、國外的浙商與浙江經濟發展更加緊密地聯結在一起,促進在外浙商更好地為浙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既要“擴大開放”,也要“站穩腳跟”,即使足跡遍布世界,汲取外部資源,根子仍要深深扎在浙江大地上。
“走出去”闖天下,表達了千千萬萬浙商的心聲。“地瓜理論”孕育“地瓜經濟”蓬勃生長,欣欣向榮,總量持續壯大,實力不斷增強。
2004年以來,在“八八戰略”及“地瓜理論”指引下,浙江民營經濟加速發展。浙商敢吃天下苦、敢為天下先、敢闖天下難、敢向“濤頭立”,弘揚“四千”精神,在浙江省內外、國內外進行投資,到處“攻城略地”,“地瓜”量質齊升。
到2023年即在“八八戰略”實施20年之際,浙江名營企業首次突破千萬戶,猛增至1034.88萬家(戶),其中既有金字塔尖“巨無霸”,又有專精特新“小巨人”,形成了“大企業頂天立地、小企業鋪天蓋地”的局面,為浙江民企在全國登峰奪冠奠定了堅實基礎。
2023年,浙江民營企業對浙江經濟發展貢獻呈“67889”特點,即:貢獻了全省67.2%的國內生產總值、71.7%的稅收收入、80.2%的進出口總額、87.5%的就業崗位和96.9%的市場經營主體,民營企業成為浙江經濟運行的“主力艦”。
而且,特別令人稱道的是,浙江省工商聯的權威數據表明,浙江目前共有2125家企業進入上規模民企行列,數量居全國第一。這些企業是進入“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的后備力量,力保浙江民企在全國繼續奪冠。
“地瓜經濟”扎根越深,根莖越壯,藤蔓就越能延伸得遙遠,跨江越海直至五湖四海,在全世界布局生產和流通。
進入新時代以來,浙商扎根浙江、布局全國、挺進世界,創新利用外資、做大外貿的方法和渠道,加快從“產品出海”走向“產業出海”“技術出?!保瑥摹百Q行天下”走向“產行天下”“智行天下”,加快向高水平制度性開放韌性拓展。
目前在浙江省內,平均每7個人中就有1個是老板,每20個人就擁有1家企業,同時浙商在省外已達800多萬人,其中在全國其他省(市)區有675萬人、在境外有202萬人。
據海關統計,2023年浙江有進出口實績的民營企業數量首次突破10萬家,達到10.2萬家,合計進出口總額為3.9萬億元;特別是有出口實績的民企數量首次超過9萬家,居全國首位,相當于全國每5家民營出口企業中,就有1家來自浙江。
“創新驅動”“協調共進”
浙江民企之所以能持續壯大,“創新驅動”是關鍵一招。
《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4》顯示,浙江省創新能力綜合排名躍升至全國第4,僅次于廣東、江蘇和北京。分指標看,浙江在知識創造、企業創新、創新環境和創新績效等4個維度指標上均居全國第4位。
具體而言:其一,浙江民企成為創新驅動的“排頭兵”?!笆濉币詠?,浙江錨定“高水平創新型省份”建設這一總目標,舉全省之力實施“315”科技創新體系和“三支隊伍”建設工程,研發投入強度達3.2%,創歷史新高。截至2023年末,浙江民企中形成隱形冠軍企業近400家、“小巨人”企業1200余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近9000家,占各類企業的比重均在90%左右。
其二,研發投入得以持續加大。浙江民企在創新投入上不遺余力,以長遠眼光鍛造發展韌性——有的進行全方位布局,比如吉利控股集團10年來在新能源科技、人機交互、智能駕駛、車載芯片、低軌衛星等前沿領域做了大量探索;有的整合科技創新力量和優勢資源,始終保持高強度的科研投入,比如螞蟻科技集團連續增加投入,2023年達到210多億元。2023年,浙江全省參評全國工商聯組織的“民營企業研發投入榜單”的相關企業,研發費用總計為2571.49億元,位列全國第一。
其三,研發投入的新產品轉化率較高。持續不斷的投入,換來不斷涌現的原創成果,在科技前沿領域實現突破。比如宇視科技推動梧桐大模型加速落地,覆蓋十大行業,實現超2000個場景落地。2023年,浙江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新產品產值比2022年增長8.8%,高于全部規上工業2個百分點。新產品產值率達48.3%,提升2.3個百分點。
在“研發投入500家榜單”中,87家上榜企業研發費用達到2302.25億元,戶均研發費用26.46億元;在“發明專利500家榜單”中,100家上榜企業共擁有國內有效發明專利9.46萬件,戶均有效發明專利946件。
在浙江民企發展中,“協調共進”也是一個典型特征。
從實施“八八戰略”開始,浙江就大力推進協調發展。“十三五”以來,浙江進一步發揮山海資源優勢,堅持陸海統籌、山海互濟,積極實施和完善“山海協作”工程,并且推進“一縣一策”,推動“共富活力”涌入山區奔向海島縣,努力縮小地區差距。
尤其是充分發揮浙江的最大優勢和最大潛力,大力發展海洋經濟,促其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從而推動陸域、山區、海島、海洋、老區等加快發展。
在此過程中,浙商充分發揮自身資本、人脈、渠道和市場優勢,引導并支持當地傳統產業加快應用先進適用技術,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落實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創新探索“山海協作+飛地建設”新路徑,積極參與全省對26個山區和海島縣“一縣一策”“一島一功能”的幫扶活動。
在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浙商也實現了自身均衡式發展。在“2024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上,浙江11個地級市均有企業上榜,首次實現“全覆蓋”。
“吃改革飯”
“發創新力”“走開放路”
202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更大力度實施三個“一號工程”,包括營商環境優化提升“一號改革工程”,數字經濟創新提質“一號發展工程”,地瓜經濟提升能級“一號開放工程”,矢志在高質量發展上始終干在實處、走在前列。
改革是民營企業發展壯大的“永動機”。浙江堅持“吃改革飯”,實施“一號改革工程”旨在優化營商環境。
浙江民企之所以能長期“勇立潮頭”,立于不敗之地,與浙江長期以來持續優化政策法治環境、厚植營商沃土息息相關。黨政領導遵循“有求必應、無事不擾、有諾必踐”原則,既關注民營企業家飛得高不高,又關心民營企業家飛得累不累。
這些年,浙江陸續出臺一系列支持和引導政策,如制定全國首部促進民營企業發展的地方性法規《浙江省民營企業發展促進條例》,在省級層面率先推出《浙江省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等有力的政策舉措,推動浙江營商環境“好上加好”“優上更優”。
創新是民營企業轉型蝶變的“主引擎”。浙江堅持“發創新力”,實施“一號發展工程”旨在聚焦創新提質。
浙江著力構建民企創新支持體系,強化民企創新主體地位,先后制定實施“科技惠企10條”“科技助穩20條”“8+4”科技創新政策包等系列政策,扎實落實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減免等政策,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已連續6年位居全國第三。
開放是民營企業展翅騰飛的“推進器”。浙江堅持“走開放路”,實施“一號開放工程”旨在引導和促進“地瓜經濟”提能升級,加快打造高能級開放大省。
面對風高浪急的商海,善開“頂風船”的浙商在全國繼續擔當“弄潮兒”角色——率先跑出去抓訂單、闖出去爭份額、沖出去搶市場,壯大“地瓜經濟”隊伍,增強藤蔓生長能力。
經過多年發展,浙江民企的國際化程度已相當可觀,例如吉利控股集團在全球有14萬名員工,近1/3在海外,營收約有50%來自國際市場;正泰集團業務遍及140多個國家和地區;阿里巴巴平臺有全球13億互聯網消費者,其中海外用戶超3億。
與此同時,“地瓜經濟”又創建外貿基礎設施,大力發展“海外倉”,助力中國廠家打通出?!白詈笠还铩?,還組建“工作群”、擴大“朋友圈”,聘請“地瓜經濟使者”,實施“藤蔓全球”計劃,“使者”們既傳遞信息、盤活資源、介紹朋友、銜接關系,還結伴招商引資、招才引智、返鄉投資、辦廠開店。
據商務部統計資料顯示,在浙商的“榜樣效應”下,目前我國已建成“海外倉”超2500個、面積超3000萬平方米,其中浙江擁有的“海外倉”約占全國的1/3,面積則占總規模的2/5。
在浙江更大力度實施三個“一號工程”下,優化營商環境,聚焦創新提質,推進開放提升,也必將推動浙江民營經濟在高質量發展中繼續干在實處、走在前列。
(儲東濤系江蘇省委黨校經濟學教授,盧名輝系江蘇大學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