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id="kknyo"><span id="kknyo"></span></i>

  • <video id="kknyo"></video>
  • <i id="kknyo"></i>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雜志 > 2025年 > 2025年1期 > 路徑/實務 > 樣本

    合肥濱湖科學城,是一座什么城

      作者:本刊記者 王運寶 王牧寅  來源:決策網時間:2025-01-20

    中國量子信息開拓者郭光燦院士來了,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來了,“人造太陽”項目負責人李建剛院士來了……這些科學大咖為何齊聚合肥?

    2024年12月,當3000駕無人機在合肥上空閃耀,“科晚”刷屏朋友圈!

    《決策》雜志注意到,首屆“科晚”的舉辦地,正是合肥濱湖科學城的駱崗公園。作為合肥科技創新打頭陣的地方,很多人好奇:濱湖科學城是一座什么城?在推進科技創新打頭陣的進程中,發揮著怎樣的作用?

    多維度看濱湖科學城

    2017年,合肥收到了一份驚喜的新年“禮物”,成為繼上海之后第二個獲批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為擦亮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名片,2018年9月,合肥濱湖科學城掛牌成立。時任安徽省委主要領導強調:“濱湖科學城是建設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大支撐,要著力將其打造成合肥科學中心的重要載體和形象窗口。”

    由此,合肥濱湖科學城開始規劃建設,區域范圍包括合肥市肥東、肥西、包河、蜀山、廬陽五個縣區的部分區域,覆蓋三個國家級開發區(合肥高新區、合肥經開區、蜀山經開區)和三個省級開發區(肥東經開區、肥西經開區、包河經開區)。現已形成合肥科學島、大科學裝置區、成果轉化區、科學服務區等不同的功能板塊。

    當然,用數字并不能完全丈量出濱湖科學城的厚度,當我們跳出科學城,從不同維度來觀察,就會發現更深層次的價值內涵。

    從國家創新格局來看,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十四五”時期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目前全國共有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安徽合肥、粵港澳和陜西西安5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代表著科技創新的“頂端”,它是我國參加國際科技競賽的排頭兵。有了這個頭銜的加持,讓合肥站在了全國科創格局的第一方陣中。而建設濱湖科學城,正是全面落實國家科技創新整體布局,推進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的重大支撐。

    從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來看,濱湖科學城位于長三角和長江中游的交匯地帶,是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明確的重點開發區域,是長三角輻射帶動長江中上游和中原地區發展的重要節點。加快濱湖科學城建設步伐,推動合肥、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兩心共建”,抓好G60科創走廊等工作,有利于構建更加創新、開放的長三角經濟共同體,推動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

    從安徽自身來看,濱湖科學城成為統籌全省科技創新的承載地。安徽始終將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合肥更是集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國家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國字號品牌于一身。濱湖科學城堅持國家實驗室、科學中心和科學城整體規劃、一體建設,統籌創新資源,成為安徽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的重要抓手。

    可以說,合肥濱湖科學城是一個開放的系統,更是集聚各種高端生產要素的平臺,讓各類科創資源內外流動,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的新質生產力發展。

    了解了是什么,再來說一說濱湖科學城干什么。

    5年做成了什么

    從啟航建設到現在,濱湖科學城始終圍繞“三個聚焦”的工作思路,即聚焦未來大科學城建設、聚焦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區建設、聚焦駱崗公園建設,以重點片區帶動整體提升。

    濱湖科學城聚焦三大片區,關系層層遞進,相互賦能,每一個片區都有深層次考量。

    說起科技創新,先要有從“0”到“1”的堅守。未來大科學城的建設,正是合肥濱湖科學城建設發展的“主戰場、主陣地”,這里可以說是原始創新的策源地。一期規劃總面積約19.2平方公里,布局6大功能片區、9個大科學裝置。該片區的目標是打造成催生新質生產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新場景應用的集中展示地、新科創企業的孵化集聚地。

    簡單來說,就是把未來大科學城打造成人人向往的科研“圣地”、田園耕地和旅游勝地。

    聚焦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區建設,就是負責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區的投資、建設、運營,以安徽創新館和科技大市場為科技成果轉化的“前店”,打造“政產學研金服用”七位一體的科技成果轉化“后坊”。

    2019年,全國首座以創新為主題的綜合性場館—安徽創新館應運而生,成為展示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的窗口,加速成果轉化的平臺。“十四五”時期,將爭取實現“四千兩百”目標,即千場對接活動、千個產業項目、千名經理人、千億交易額、孵化200家科技型企業。讓科研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轉化、就地應用,把濱湖科學城打造成科技產業集聚地。

    說到這里,很多人會覺得濱湖科學城和其他科學城一樣,只是科技成果策源地和成果轉化地。但濱湖科學城還有一個搶占科創競賽的超級“殺手锏”——駱崗公園。

    作為濱湖科學城重要“一員”的駱崗公園,大部分人都以為這只是一個中央商務區和生態功能區相結合的城市公園,其實更是科技場景創新的“超級場景中心”。

    駱崗公園將集聚眾多高端產業和公共服務資源,不僅是一個觀賞性、游玩性公園,更是一個具有豐富參與度的環境空間。把駱崗公園建設成科技創新的“試驗地”和“應用場”,讓更多高端前沿的科研成果得以“飛入尋常百姓家”。

    “我們正建造科技創新策源地、科技成果轉化地和科技場景應用地三大片區相互賦能的生態圈,不斷推進產業鏈人才鏈服務鏈創新鏈融合,讓科創的火焰越燒越旺。”合肥濱湖科學城管委會副主任張生告訴《決策》。

    當然,建設濱湖科學城,不僅要抓“面子”,更要改“里子”。濱湖科學城作為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核心載體,更重要的是創新體制機制,敢于做首創性、差異化的改革,實現創新資源的深度整合。

    改什么?怎樣改?

    實體化改革的三個創新

    有現在的成績,背后是靜水流深的改變。自成立以來,“守正創新”成為濱湖科學城的最大特征和最大使命。

    首先是管理結構的創新。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濱湖科學城誕生之初,曾經面臨“誰來管”的問題。

    當外界還在爭論的時候,安徽省委8號文件給出了明確答案:“將國家實驗室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市級相關職責職能并入合肥濱湖科學城管委會。”

    至此,濱湖科學城管理委員會成為合肥綜合性科學中心的實體運行機構。剛成立的科管委是一個省屬市管的機構,既不同于縣(市)區、指揮部,也不同于開發區、市直單位。

    路在何方?往哪里去?一度成為濱湖科學城管委會的難題。

    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濱湖科學城管委會實現了自身定位的轉換。原先的合肥濱湖新區建設管理委員會主要任務是規劃建設合肥濱湖新區;科管委成立后,迅速明確主責主業,簡稱由原先的“濱管委”到現在的“科管委”,一字之變卻體現職能的轉變。

    “科管委”成立后,明確主責主業是“干科學的事”,所以要“科學地干事”,具體而言,就是要做好重點科創片區的規劃建設和創新生態構建;做好國家實驗室服務保障工作;承接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重大項目建設及相關管理服務工作;加快安徽科技大市場建設。

    其次是治理機制的創新。樹立“云”空間的新理念,不照搬照抄國內其他地方做法,濱湖科學城堅持“空間跟著項目走、項目跟著科創走,把空間落在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科技成果“三就地”上。

    那么項目落了,由誰來管?曾經以建設起家的合肥市濱湖新區建設投資有限公司,在2019年成為合肥濱湖科學城唯一的投資運營管理平臺之后,迅速開始轉型升級,創新“小管委+大公司”的體制機制架構,實行扁平化管理,提出少帶“安全帽”、多穿“白襯衫”,少跑“大工地”、多進“科創圈”,換“代建”標簽、貼“科創”名牌,把工作聚焦到合肥濱湖科學城建設“投、建、運、轉”的全過程。

    最后是轉化方式的創新。為探索消除科技創新中的“孤島現象”,使創新成果更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濱湖科學城突破安徽創新館作為財政差額補助事業單位的體制局限,開展“事業法人+企業法人”雙主體治理體制改革,組建安徽科技大市場建設運營公司。同時,明確支持安徽創新館發揮“總樞紐、主節點”作用,采取市場化訂單式建設科技大市場。

    安徽創新館創新推出成果公開定價、網絡競價、技術能力掛牌等多種成果交易模式,獲得17項省部級以上榮譽,入選“中國改革2022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安徽創新館+科技大市場的‘前店后坊’模式,成為全國首創的展示交易轉化一體化運營模式,通過深化產學研用對接合作,讓科技成果加快轉化和產業化。”安徽科技大市場總經理馮斯波說。

    全流程、全領域的“微改革”和“微創新”,讓濱湖科學城變得熱氣騰騰,一個教育培養人才、人才支撐科技、科技引領產業、產業反哺科技的良性循環機制,正在全面建立。

    “我們有世界一流的科研基礎和科創人才,要在中國的前沿科技力量建設中打頭陣,發揮一流作用,讓合肥的科技創新能夠引領世界潮流。”合肥濱湖科學城管委會副主任、安徽創新館主任陳林說。

    圍繞創新創業創造創富,建設濱湖科學城能為合肥、安徽帶來什么?我們從一家公司的選擇說起。

    為合肥帶來了什么

    成立不到三年,中科星馳已成為估值超10億元準獨角獸企業。

    作為一家為智能汽車提供高級輔助駕駛系統和高階自動駕駛解決方案的企業,該公司的無人駕駛巴士、無人售賣車和無人環衛車等產品,已在駱崗公園落地商用。

    同時,駱崗公園與九星智元、狗熊機器人、百度等巨頭深度合作,打造一鍵叫車、招手即停等智能化伴游功能,一套全空間未來無人體系正在形成,拉滿游客的科技體驗感。

    在駱崗公園,看見的是一座城市的蛻變:濱湖科學城,正在把合肥鐫刻上更多科創的基因,續寫這座城市的發展新篇章,故事里的每一筆,都足夠濃墨重彩。

    “在這座科學城中,合肥將在集聚要素中構筑‘創新生態’,在科研原創中點燃‘創新引擎’,在產業引領中鍛鑄‘創新脊梁’。”

    梳理濱湖科學城的發展歷程,圍繞為合肥帶來了什么?我們能夠獲得多層面的答案。

    從科技發展來看,增添了合肥科技創新的含“新”量,助力打造新質生產力高地。濱湖科學城加快建設布局國家實驗室、大科學裝置,使得原始創新策源地的位勢不斷凸顯。

    目前,安徽已有、在建和預研的大科學裝置達13個。先進光源“大眼睛”、雷電防護“金鐘罩”、緊湊聚變“小太陽”等加快建設;九章三號、墨子巡天入選年度科技重大成就,產出量子糾纏、人造太陽、星火大模型、質子刀等重大成果,讓濱湖科學城成為“富礦”,為合肥乃至全國的科技創新提供了源頭活水。

    在2024年10月舉辦的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成果推介會上,一批大科學裝置研發負責人現場發布可轉化、可產業化的重大原創性成果,數量達23項之多,這在全國并不多見。

    從產業結構來看,提升了經濟發展的含“金”量,加速形成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濱湖科學城聚焦科創型企業,一批高新企業在城里“安家落戶”,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新興產業發展,正在形成“喬木”參天、“灌木”茁壯、“苗木”蔥郁的創新生態。

    在濱湖科學城,產學研合作不斷深入,成為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聚集地。這對于支撐合肥、帶動安徽的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發展新質生產力、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具有重要意義,為合肥、安徽的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轉型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從區域形象來看,增加了合肥城市形象的含“研”量,合力共建高研值與高顏值有機融合的現代化城區。曾經不沿江、不靠海、工業基礎薄弱的合肥,經歷了中科大落戶、創建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掛牌成立中科大先研院、獲批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一系列大事。而濱湖科學城的建設,在全省扮演著科技創新策源地“領頭雁”的角色,是安徽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一項重大基礎性工程,把合肥的科技創新推上更高一層樓。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擘畫的安徽“三地一區”的宏偉藍圖,未來的濱湖科學城將打好產、學、研三張牌,算好經濟、社會、生態三本賬,積極打造科研要素更集聚、技術創新更活躍、生活服務更完善、生態環境更優美的一流科學城,是“養人的地方,創新的天地”。

    “安徽的科技創新,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你們有條件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上走在前列”。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于安徽的囑托。

    作為合肥科技創新的引擎,濱湖科學城,打頭陣!

    3
    最新期刊
    X
    X
    亚洲无码国产一区、二区_亚洲成在人线在线播放_亚洲中文久久久久久精品国产_久久精品视频免费黄片99
    <i id="kknyo"><span id="kknyo"></span></i>

  • <video id="kknyo"></video>
  • <i id="kknyo"></i>
    亚洲国产rv精品一区二 | 日本中文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麻豆 | 在线日韩欧美国产二区 | 亚洲欧美另类中文字幕在线 | 色色色导航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