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強調,要進一步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發展全域旅游,把文化旅游業打造成為支柱產業。這為安徽文化和旅游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進的方向。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也指出,要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體制機制。
課題組在黃山、池州、安慶、宣城等地調研發現,自2022年2月安徽省《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十四五”建設發展規劃》發布實施以來,示范區在生態文明建設、產業融合發展、基礎設施一體化、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僅2023年,四市接待國內游客2.7億人次,實現國內旅游收入2857.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72%、84%,分別占全省的31.8%、33.6%。皖南文旅產業的蓬勃發展,對實現一二三產融合,推動安徽經濟高質量發展,帶來了新機遇和新動能。
然而,從皖南國際文旅示范區建設來看,其文旅價值以及對整個區域發展的提升和帶動效應,仍未能達到最大化。如何以新技術催生新產品、新服務,全面推進皖南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已成為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構建全域旅游發展新格局、加快建設高品質旅游強省、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重要引擎。
皖南地區文旅發展新挑戰
??皖南地區?擁有豐富的自然景觀、歷史文化和旅游資源,但旅游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類型單一,缺乏文化底蘊與本土特色,亟待構建一體化、多元化的旅游產品體系。從“同質化”轉向“多元化”,對旅游產品體系創新提出了新要求。
首先,產品種類單一。部分地區出現千村一面、千街一面、千鎮一面的現象,產品缺乏創新和特色,多樣化線路設計不足。科技與旅游產品融合度不高,難以滿足游客個性化與差異化需求。其次,區域聯動項目較少。皖南交界毗鄰區域資源相連、風俗相通,但在文旅項目建設中基本還是各自為陣,與周邊景區資源共享和文旅項目合作程度不高,未能形成有效的區域旅游網絡。再次,古村落保護利用層次不高。有的古村落格局和原生環境遭到人為破壞,有的古民居修繕難以延續和保持原有特色風貌。
黃山、九華山作為皖南區域旅游的兩個核心景區,仍存在旅游接待時空不均衡、供需不平衡、山頂空間壓力大等突出問題。從“規范化”轉向“精細化”,對旅游高品質服務提升提出了新要求。
一是景區整體旅游承載力有限。黃山景區雖已持續優化單日限流機制,但適逢重大節假日旅游人數激增的高峰時段,仍存在游客“人在囧途”上不去、下不來困境。九華山前山核心景區在旅游旺季也同樣出現人滿為患的境況。二是突發應對措施和智能管理能力不足。雨雪天氣上山下山步履維艱,交通、酒店、住宿、餐飲等基礎設施仍需提升。在線預訂、自助查詢、智能導覽等信息化服務不夠便捷和精準,數字化管理服務亟需完善。三是片區資源尚未盤活。“低山游”文旅項目在擴容增效上仍有推進空間,黃山云谷、松谷、釣橋等景區,九華山后山天臺、北麓柯村等景區資源,均未能盤活。
市場消費需求升級倒逼傳統旅游景區加快轉型升級,煥新旅游業態和場景。從“門票經濟”轉向“消費經濟”,對旅游供給側改革提出了新要求。
一方面,皖南多數景區尚未完全跳出“門票經濟”發展階段,存在純觀光旅游比重過大、產業鏈條較短、經濟效益不高等問題,門票經濟特征明顯。另一方面,旅游產業鏈條延伸不足,與旅游相關文創、特色農產品等產業鏈條開發不夠,缺乏休閑度假的主題規劃和設計,未能有效融合餐飲、徽文化、鄉村農業、歷史、美學、環保、健康等全域多元化旅游業態。
在不缺“打卡”缺“深度”、不缺“印象”缺“品質”的當下,游客更加注重深度歷史體驗、文化浸潤和高舒適度的休閑度假生活方式。從“流量”轉向“留量”,對休閑生活方式提出了新要求。
一是重大支撐項目不足。皖南區域內圍繞“休閑度假康養”支撐性項目仍不多,亟待整合資源,加大項目招引力度。二是多元化多業態轉變尚未完成。區域內“城鎮—鄉村—景區”的三維空間休閑度假網絡尚未建成,從景區旅游向文化植入、農業體驗、健康運動等綜合業態轉變尚未形成。三是小微項目聚集不足。對比以德清、安吉為代表的“杭嘉湖”區域民宿產業集群,皖南區域文旅項目集群效益還不顯著,亟待推動小項目串聯、集聚。
形成資源協同效應
全域旅游,核心在城鎮,基礎在鄉村。發展全域旅游,就要建立“城鎮空間+鄉村空間+景區空間”三足鼎立的總體空間格局。要促進以點帶面,驅動資源聯動。按照“出景區、進城市、下鄉村”的思維,調整文旅發展的目的地尺度,以點帶面,驅動皖南片區旅游優質資源培育新業態新模式,形成一體化的全域旅游發展新格局。要打造綜合性旅游目的地和特色化旅游產品線路,以“黃山+”模式打造獨具特色文旅產品,承接黃山旅游消費的溢出效應,擴大皖南片區旅游的產業配套能力和消費承載能力,輻射帶動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全域旅游高質量發展。
堅持用戶思維,創造文旅需求。要以消費需求結構性變化為方向,充分利用皖南片區豐富資源,打造銀發人群休閑養生區、青年騎行文旅區等獨特性文旅消費新場景。發展休閑度假經濟、創意經濟、體育賽事、鄉村旅游、生態康養、影視攝影、寫生研學、精品民宿等,培育高品質休閑度假旅游業態。
挖掘文化屬性,創新產品供給。要深入挖掘皖南區域文化屬性與價值,提煉徽文化、茶文化、桐城文化、杏花村文化、黃梅戲、宣紙歙硯、徽州建筑等文化標識,整合農耕文化、徽派非遺文化、歷史文化名人資源,打造皖南世界知名人文旅游品牌。推動文化內涵、本地特色、沉浸式場景化互融互促,打造“黃山IP+場景+科技+體驗”模式,推動徽文化元素和文創產品融入旅游街區、景區、酒店、線路等,培育和塑造一批具有地方鮮明文化特色原創IP旅游景區。
推動要素集聚
推動新型文旅人才體系建設。優化安徽高校學科設置,開發符合文旅需求的課程和項目,圍繞景區品牌創建、校企共建課程、康養培訓、旅游紀念品開發等,培養適應皖南文旅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型數字化、專業化人才,提升勞動技能與創新能力。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制定稅收優惠、住房補貼、子女教育支持等人才政策,建立人才交流合作網絡,營造吸引優秀專業人才的良好氛圍。
推動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加強皖南智慧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優化文旅標準化服務與智能化體驗,加快原有設施的技術改造升級,賦能文旅產品產業提質增效。以大模型、3D建模、交互智能等技術打造虛擬數智人,提供便捷講解和互動,通過全媒體平臺強化皖南文旅宣傳推介,持續提升其國際影響力。
培育文旅資源融合新場景。基于創意電影、微短劇、數字游戲等創意產業,依托AR、AIGC、虛擬動作捕捉等技術實現皖南文化展現多維化、沉浸式游玩體驗。按照“場景化思維”,培育一批數字文化、電競動漫、音樂旅游、沉浸式旅游演藝等文旅消費新場景,構建數實融合的文旅空間。打造皖南特色的“數字游客”基地,實現工作、旅游、度假、交友、學習、創業一體化的數字旅游模式。
推動政策賦能
強化文旅產業發展政策保障。對旅游資源薄弱地區,提供財政補貼、稅收減免等,鼓勵當地發展特色旅游項目,提升旅游吸引力。加強土地、金融、人才等政策支持,探索土地復合利用,以土地租賃優惠、土地使用權出讓年限延長、低成本辦公和生活用房等措施降低企業成本。
加強文旅產業創投資金支持。統籌用好相關項目建設資金,設立專項投資基金,通過政府引導與市場運作相結合方式,動員多元社會力量和“耐心資本”做旅游。
構建政府、企業和社會等多元主體共治模式。強調利益相關者共同承擔責任,完善文旅產業相關部門協商共管機制,正確處理文旅品牌保護創新與安全監管之間動態平衡。推動文旅產業從分業管理向綜合治理轉型,通過跨行業聯席會議、建立“一網通管”數字化平臺、成立專門化管理機構等方式,提升景區治理效能。
打造智慧文旅樣板區
建好智慧底座,打造“天-地-人”聯動新模式。結合景區特色,利用增強現實(AR)、虛擬現實(VR)、擴展現實(XR)等技術手段,增強消費者沉浸式數字文旅體驗。應用元宇宙3D等沉浸式交互技術,打造皖南“天-地-人”聯動互動旅游模式。如虛擬環境中與對象互動,撿起地上石頭、觸摸千年老樹、古老雕像,邀請親朋云端參與等,促進人、景、物多維度實時交互體驗。
推廣智慧應用,形成智慧導覽新體驗。構建智慧文旅數字化管理平臺, 優化皖南核心景區資源調配,為游客提供智能導覽、云直播、智能停車、智能排隊、智能行程等全方位的“AR智能游”服務。
深化智慧研判,構建智慧產品新定制。建設皖南智慧文旅物聯網平臺,實時采集景區內環境數據、游客流量、設施狀態等信息,動態調整設施服務,避免人流擁堵和安全事故發生。基于平臺大數據分析,深度挖掘游客潛在需求與偏好,定制個性化文創產品與旅游線路等。
(作者為中共安徽省委黨校(安徽行政學院)、安徽省審計廳、中共肥西縣委黨校聯合課題組;課題組成員:潘琳(組長)、張文祥、黃曉莉、朱麗、衛平仲、毛智輝、黃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