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id="kknyo"><span id="kknyo"></span></i>

  • <video id="kknyo"></video>
  • <i id="kknyo"></i>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智庫 > 領導藝術

    基層工作善用“四案法”

      作者:羅玉亮  來源:決策網時間:2025-03-03

    基層工作常常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和挑戰。為了更好地應對這些挑戰,筆者認為,要學會并善于運用“四案法”工作,即做任何一項工作事前要有“研案”,布置工作要有“方案”,處理難事要有“預案”,總結工作要能成“教案”。這不僅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更能激發基層工作活力。

    事前有“研案”

    現在很多工作講求高層“頂層設計”,中層“政策把控”,基層“負責落實”。但是,要想把工作做好、做到位,做到讓群眾滿意,這不是一個簡單的“1+1=2”,結合基層實際是很重要的。

    由于我國地域遼闊,各地情況不同,往往一項工作,從“頂層設計”上只是一個原則性的指導,到了不同省市甚至不同鄉村,都有很多不同的情況出現,不是一個省市出臺的政策能夠把控得了的?;鶎痈刹繉φ罩袑印罢甙芽亍保茈y落實到位,甚至出現“不落實沒矛盾,一落實,矛盾突起”的現象。這也是我們常說的,政策丟失在基層“最后一公里”的重要原因。要想真正落實好黨的方針政策,事前必須要做好調查研究工作。

    改革開放之初,每個縣市都有“政策研究室”,每個鄉鎮都有“政策研究員”,后來在機構改革中被取消。縣市和鄉鎮沒有政策可研究的嗎?其實是需要的。

    譬如,中央要求保護農村耕地面積,確保糧食安全。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強調: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這是從戰略高度考慮的。為了保護耕地,一些地方出臺政策要對農村非糧占地進行限期拆除。

    前些年,一些省市要求“少種糧食,多種樹”。所以,很多原先的糧田被大戶通過流轉土地的方式,從農民手中把耕地集中過去栽了樹,大部分大戶與農民簽定的合同期限為10年以上,有的長達30年。大戶為了多栽樹,把過去的基本農田田埂毀掉了,當家塘壩也填掉了,栽上了各種樹木。

    過去對于這些“耕地”變“林地”,一些省市不但“鼓勵”,還有“獎勵”,市場營銷也旺。近些年,市場不行了,有的大戶給農民的流轉費都欠了幾年,現在卻要求大戶“退林還耕”,還限定時間完成。基層干部面對大戶做不了思想工作,面對群眾更是做不了思想工作,真是“兩頭受氣”。

    假如在這一政策出臺之前,各地能夠充分調研,把現實問題擺出來,把解決問題的思路提出來,把群眾和大戶的想法亮出來,把政策的針對性強起來。對如何對大戶進行經濟補償,如何讓大戶兌現拖欠農民的土地流轉金,如何讓毀掉的基本農田修復,如何讓收回的基本農田種上糧食作物等問題,進行充分研究。那么,基層干部也不會“遭到群眾的罵”。

    很多政策不是不可以更改,甚至多次更改也是正常的,而事前的“研案”決定政策更改的次數。通過“研案”,也可以讓基層干部更好地理解問題的本質,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

    人們都知道“戰神”將軍粟裕。粟裕卻說,我之所以能夠打勝仗,都是在事前與一線指戰員多次共同研究作戰方案,所以,即使戰場有什么變化,一線指戰員都能應對。粟裕將軍的話,至今還有著現實的指導意義。

    工作有“方案”

    “方案”在推進工作落實中,是必不可少的。要讓基層把工作落到實處,“方案”中除了指導思想、工作內容、時間步驟、工作要求、組織領導之外,還應當有政策宣傳組、具體問題解答組、政策跟進組、矛盾調解組等,才能真正把一項工作從“紙上”落到“地上”。

    現在許多工作為什么“懸在半空中”?就是因為“方案”只是“頂層設計”的翻版,“空里來空里去”??次募祟}就知道,“某某的意見的意見的方案”,每級組織都是“文抄公”。到了基層,基層干部看見了,也只能當“甩手公”。領導講了,干部聽了,工作就算行動了。

    其實,“方案”出臺前,除了“研案”外,還有一項工作叫“試點”。就是要選擇“好中差”或“遠中近”或“易中難”等不同地區進行試點,在試點中再總結,完善實施“方案”。這樣出來的“方案”,才真正具有可操作性。

    現在很多人喜歡“吃快餐”,一些干部也希望工作“吃快餐”。從而導致“工作亂如麻,矛盾一大堆,問題往基層推”現象出現。許多工作往往看似在一個部門,實際上在多個部門,需要多個部門和人員協同解決。但因為缺少多部門協同,具體細致、可落實的方案,工作往往“開頭聲音大、中間勁頭小、事情草草了、基層管不了、群眾罵不少”。

    為了確保工作有序推進,基層需要的是上級實施“方案”越細越好,工作步驟越明越好,領導機制越全越好。這樣才能真正做到“責任明確、分工有序、運作有力、落實到位、追責有章”。

    譬如,上個世紀90年代,國家為減輕農民負擔,實行“費稅改革”。在某縣試點,選擇了山區、丘陵、圩區鄉鎮各一個,根據負擔輕重、人口多少、農民收入多少再選擇一個村和一個村民組,廣泛聽取群眾意見。然后細化實施方案,成立政策解讀組、政策宣傳組、政策落實組、矛盾化解組、意見收集組等,由點到線再到面,全面實施,把所有矛盾都解決在基層,沒有出現一個上訪戶。

    難事有“預案”

    基層工作除了“方案”之外,還要有應急“預案”。所謂“預案”,就是事先準備好,防止突發事件出現了,能夠由專業人員進行處理,防止事態擴大,造成社會影響。

    如防汛抗災、防震防風、安全事故、突發性疫情等,這時就需要提前制定應急預案。通過演練和培訓,使工作人員熟悉應急流程和方法,以便在關鍵時刻迅速采取行動,避免事態擴大和影響周邊群眾的正常生活。

    在“預案”中,要明確組織名稱、人員分工、責任主體、處置流程、應急資源準備、后勤保障等,確保在緊急情況下能夠迅速響應、科學應對。

    一些地方之所以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就是一些領導干部工作方法簡單化造成的。不論什么工作“一包了之”,把責任與風險下移。把一些“面”上的工作,都分到各個單位,給單位下任務、提要求。然而,對實施過程中的問題,卻沒有人收集、沒有人決策、沒有人處理。

    有的工作主體是某個部門的,由某個領導牽頭負責,同樣也分到了各個單位,把責任主體下移到了各單位,由各單位領導負責。這也是問題出現,要么難以追責,要么追責一大片的根本所在。甚至有的工作本來是主管部門的工作,卻讓主管部門變成了督查部門、考核單位。

    譬如,1990年春節前,全國出現大面積的極端惡劣天氣,暴雪覆蓋了大半個中國,很多回鄉過年的“打工人”滯留在火車站。尤其是廣州,一個汽車站就集聚了幾萬等待回家的人。為了打通交通線,上級要求出動干部群眾上路清掃積雪,并作為政治任務下達。干部群眾上路清掃積雪,對于城市道路和群眾門前屋后來說,這是應該做的,也是能夠做到的。但是,面對幾百公里且封閉運行的高速公路,干部群眾只能“望路興嘆”。

    就在這時,某省召開緊急會議下達命令,要求沿途縣要發動不少于萬名群眾,在12小時內完成主要道路和高速公路的積雪清掃任務。會場上,許多干部傻了,因為連續多日的暴雪,地面的積雪已經到了膝蓋以上,有的地方已經達到了人的腰部,有的縣高速公路長達上百公里,沿途都是封閉的鐵絲網,兩個出口也相距在幾十公里以上。人難行,車子更難行。即使可以發動萬人,人又如何上高速公路?時值春節將臨,如果有群眾在執行任務的路上發生意外怎么辦?

    就在大家集體沉默的時候,一個從鄉鎮走上縣級領導崗位的縣長站了出來,分析了雪情、民情,論證了上級決策的可行性,提出清雪的責任主體是高速公路管理處,可以用機械清掃的辦法。得到了上級領導的肯定,既解決了群眾的問題,又解決了領導難題。所以,面對極端惡劣天氣,高速公路管理處應當要有自己的“預案”,而不是“上推下卸”甩包袱。

    總結成“教案”

    總結能成“教案”,就是到工作結束、總結工作的時候,能讓這次工作成為下次工作的“教案”。這樣才能提高整個干部隊伍素質,提升做好工作的能力。

    實際上,每次工作都是一次經驗積累和反思的機會。在結束一項工作后,基層干部需要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形成“教案”。這些教案可以作為今后工作的參考和借鑒,幫助其他基層干部更好地應對類似問題。同時,這些經驗教訓也可以為上級部門提供決策參考,為基層工作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指導和支持。

    現在,很多干部培訓,為什么基層不感興趣。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一些培訓機構教師沒有基層工作經驗,講的內容讓基層干部乏味。

    讀過黨史的人都知道,過去,我們黨培養干部不僅要從基層一線選拔,而且要讓一線有能力、有經驗的干部對每次戰斗,即使是失敗的戰斗也要進行總結。然后將案例印成小冊子,發給每個戰斗單位,讓指戰員進行學習。一旦遇到了,就會進行應對。

    這也是我們黨能夠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法寶,這個好傳統不能丟。

    (作者為中國領導科學研究會理事)

    1
    最新期刊
    X
    X
    亚洲无码国产一区、二区_亚洲成在人线在线播放_亚洲中文久久久久久精品国产_久久精品视频免费黄片99
    <i id="kknyo"><span id="kknyo"></span></i>

  • <video id="kknyo"></video>
  • <i id="kknyo"></i>
    久久综合丝袜日本网首页 |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综合 | 香蕉国产精品网站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无卡 | 中文字幕无线精品亚洲乱码一区 | 亚洲午夜一区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