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90年代,鄉鎮企業普遍衰落,而博望鄉鎮企業卻持續高速發展,鄉鎮企業長盛不衰的“博望現象”一度聞名全國。
40多年來,這些鄉鎮企業不斷轉型升級,并且集體出海,又創造了一個新的“博望現象”。
在博望1000多家民營企業中,外貿企業有200余家。不僅企業出海比例高,而且外貿出口額逆勢增長,增幅連續5年高于16%,2024年外貿出口增幅達17.4%、跨境電商交易額同比增長102%,均遠超全國平均水平。尤其是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博望企業出海能取得這樣的成績殊為不易。
“過去,博望老一輩企業家靠著‘飛毛腿精神’走向全國,實現鄉鎮企業發展的第一次飛躍;現在,博望新一代企業家靠著新時代‘飛毛腿精神’走向世界,正在實現企業發展的又一次飛躍。”馬鞍山市博望區委書記竇念華說。
什么是“飛毛腿精神”?“新博望現象”究竟是如何創造的?
1987年10月29日,《人民日報》刊發博望“飛毛腿”通訊報道。
01
追夢的腳步
盡管已屆退休之齡,但華菱西廚裝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許正華,仍奔走在企業出海第一線。
許正華既是老一輩“飛毛腿”的代表,也是博望企業出海的先行者。所謂“飛毛腿”,指的是改革開放初期,成千上萬背著刀具風風火火闖九州的推銷員,他們憑借一紙合同一張嘴,跑遍全國四面八方,把“刃具之鄉”的幾百家企業,同全國數萬個廠家聯結起來,從而形成了一個以遠程貿易為特點的全國性刃具專業市場。
博望,自明朝萬歷年間就有打鐵的傳統行業,“蕪湖的剪子,博望的刀”名揚省內外。到了農閑季節,博望人就三五人一組,挑著鐵匠擔走南闖北。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鄉鎮企業興起,博望刀片、刃模具企業涌現,產品銷售主要靠“飛毛腿”推銷員。他們遍布國內大中城市,“走遍千山萬水,說盡千言萬語,想盡千方百計,吃盡千辛萬苦”,贏得了大量訂單。“先有市場后辦工廠”,博望的1000多家企業很多都是“飛毛腿”創立的。因為“飛毛腿”的努力,博望逐漸發展成為“中國刃模具第一鎮”“中國剪折機床第一鎮”。
吃苦耐勞是老一輩“飛毛腿”的共同特征。“那時候人們開玩笑說,我們這些推銷員在家像公子,在外像兔子。在外面經常吃干糧、住地下室,各種酸甜苦辣都經歷過。有時候為了見一個客戶,三次見不到,就跑五次,訂單都是這樣跑出來的。”許正華回憶說。
“飛毛腿”的另一個特征,是市場開拓意識和市場敏銳性極強。博望的企業家大都銷售員出身,擅長開拓市場,拿到訂單、嗅到商機之后才開始建廠房,因此對市場信息的反應特別靈敏。正是這樣的開拓意識和敏銳性,讓博望企業家早早邁出了出海的第一步。
2000年,許正華參加廣交會時,偶然得知歐洲一家客商需要訂購商用電熱湯鍋,他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次開拓海外市場的好機會。雖然此前他一直從事刃模具行業,與廚具風牛馬不相及,但他相信通過努力完全可以把產品開發出來,于是義無反顧接下了訂單。經過多次摸索,半年不到產品就開發成功。投放市場后,得到了外商的認可,訂單紛至沓來,為企業發展打開了一片新天地。
2004年,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華菱西廚作為博望首個民營企業參展廣交會,當時費盡周折才爭取到“半個展位”。但就是這個小小的展位,真正意義上開啟了出海之路。此后連續5年,華菱西廚海外銷售額實現翻倍式增長。
“當你第一次跨出國門,忽然會感覺原來市場如此之大,會瞬間在心中產生一種走出去做大做強的企業愿景。只要有愿景,就永遠不會停下追夢的腳步。”許正華說。
企業出海也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參加廣交會回來后,當地政府召集企業家開座談會,讓許正華現身說法,從而在當地掀起一股企業出海的熱潮。
很多人問許正華,出海的路在哪里?他說,路在門外,只有走出去才能找到路。經過20多年的不懈努力,如今華菱西廚已成為全球商用廚房設備的國際品牌,產品遠銷130多個國家和地區,2024年海外銷售額增長超過30%。
在出海過程中,也會經歷很多困難。2022年,疫情還未解封時,許正華就提前走出去,在全行業率先出海,“可以說是冒著生命危險去的,但不先人一步,怎么可能拿到訂單?”
敢于根據市場形勢果斷轉型,先人一步勇敢走出去。敢為人先是“飛毛腿精神”的又一重要內涵,也是博望企業出海的動力源泉。
2024年10月,安徽東海裕祥智能裝備科技有限公司在德國漢諾威參加展會現場。
02
飛得更高、走得更遠
長江后浪推前浪。老一輩“飛毛腿”大都已退居二線,博望新一代企業家已經成長起來了。他們中既有“企二代”,也有年輕的創業者,他們是博望企業出海的主力軍。
作為“企二代”之一,安徽東海裕祥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孫玲鳳如今已基本完成接班。其父親孫綿玉是老一輩“飛毛腿”中的一員,創立了安徽東海裕祥智能裝備科技有限公司。靠著拼搏和機遇,東海裕祥在十多年里從十幾人的“小作坊”,發展成為博望機床行業龍頭企業。
但孫綿玉清醒地認識到,博望雖是“刃模具之鄉”,可機床企業規模不大,同質化現象嚴重,最關鍵的是核心技術掌握在西方國家,國內企業受制于人,往往一臺價值上百萬元的機床,僅能獲得不足兩三成的銷售額。于是,孫綿玉引進資本和技術,建成高端智能機床制造項目,改變了大型、高精度數控機床大部分依賴進口的現狀。
讓中國制造走出國門,一直是東海裕祥的夢想,這個重任便落在了年輕的孫玲鳳的肩上。相比父輩,他們文化程度更高、視野更廣、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更強。他們更適合率領企業出海,推動企業更上一層樓。事實也證明,他們擔起了這樣的重任。
與老一輩企業家靠雙腿走南闖北不同,孫玲鳳很多時候是在網上拓展海外業務。“老一輩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我們通過互聯網這條快速通道,把中國制造產品推向全球,相當于走了一條捷徑。”孫玲鳳說。
在她看來,企業出海更重要的是技術創新和產品質量,海外市場很大,需求也多種多樣,只有不斷創新產品才能滿足海外市場需求。憑借自主研發的先進智能設備,東海裕祥的外貿銷售額從2014年的50萬美元增長到2024年的3600萬美元,每年以40%以上高速增長,產品遠銷歐美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有了好的產品才能更好借力互聯網“東風”,所謂“捷徑”其實是抓住了電商發展的“風口”。電商興起也造就出一批年輕的創業者,安徽哈科數控機床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忠華就是其中的代表,他的創業經歷頗為傳奇。
1988年出生的李忠華,16歲初中畢業即遠赴北京打工,21歲創辦網絡機床電商,26歲成立機床制造企業,他的創業歷程都與電商密切相關。
2007年電商剛興起時,李忠華花掉僅有的3000塊錢買了臺電腦,開了一家機床網店做起了內貿,賺得了“第一桶金”。但全球金融危機很快來臨,訂單斷崖式暴跌,內貿不行了,李忠華就通過阿里巴巴國際站平臺,轉型做起了外貿。
但做外貿需要懂英語,語言不通怎么辦?李忠華一邊用翻譯器,一邊自學啃英語。就這樣一步一踉蹌地慢慢做起來,2014年出口金額達4000多萬元。這時,李忠華又做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斥巨資自己辦工廠,要從簡單的“賣機床”走向富有挑戰性的“造機床”。
每一次轉型都需要極大的勇氣。“我沒有其它想法,就是想做得更大、走得更遠。”李忠華說,造機床不是為了在國內“內卷”,而是讓中國制造更好地走出去。
在老一輩“飛毛腿”的基礎上飛得更高、走得更遠,這是博望新一代企業家的共同愿景。敢為人先的“飛毛腿精神”,在他們身上得到了很好地傳承。
在和國外客戶的接觸中,李忠華發現他們對技術和質量要求很高,要想在國際市場上有一席之地,必須有自己的拳頭產品。于是他下定決心,堅持自主創新。
為此,哈科公司成立了自己的研發團隊,通過聘請和自主培養研發人員,研究新技術,生產高端數控機床。“機床產品要持續更新換代,無論你的產品有多好,也不可能‘一招鮮吃遍天’。只有不斷創新,才不會被市場淘汰。”李忠華說。
創新為企業出海插上了翅膀。截至目前,哈科公司擁有80多項實用新型專利,產品銷往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哈科的發展史也是十多年來博望企業轉型發展的縮影。博望區持續推動企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同時深入推進開放發展行動計劃,助力“博望制造”走向世界,尤其是高端數控機床、精密刀具模具、新材料等領域的高科技產品,為外貿持續增長提供了強勁動力。
“現在流行一句話,叫‘不出海、就出局’,但博望的企業都是主動走出去,主動到世界市場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出海成了博望企業家群體的一種內生動力、企業二次創業的一種活力。”在竇念華看來,這種內生動力和活力,來源就在于新時代“飛毛腿精神”:開拓創新、敢為人先。
憑著新時代“飛毛腿精神”,博望新一代企業家創造了企業集體揚帆出海、向海而興的“新博望現象”,不僅提升了企業自身的國際競爭力,更擦亮了中國制造“金名片”。
博望機床制造企業生產車間。
03
逆勢增長的秘訣
近年來,在全球經濟放緩、貿易壁壘增多等多重因素下,外部環境愈加復雜嚴峻,給外貿企業帶來巨大壓力,企業出海也面臨諸多挑戰。在這種情況下,博望很多企業海外銷售額依然保持20%以上的快速增長。博望企業為何能逆勢增長?他們出海有什么樣的秘訣?
“外部環境變化不會影響行業發展大勢。即使關稅增加,中國制造的性價比仍是最高的。世界很大,市場很廣闊。一時的困難,不會阻斷我們走出去發展的道路。”孫玲鳳對以博望為代表的中國制造企業信心十足。
“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任他橫,明月照大江。”正是這樣的發展定力,讓博望企業家們始終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樂觀心態。一些企業家甚至認為,惡劣的外部環境,給中國制造帶來的不是負面影響,而是積極正面的影響。
“西方國家的制裁打壓,對我們來說是越挫越勇,我們的創業創新精神在提升,創新的速度在加快。沒有外部環境倒逼我們,可能走的會慢一些。”許正華說。
安徽華菱西廚裝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許正華在海外參加展會現場。
作為佐證的是,2024年華菱西廚不僅外貿出口增長超過30%,內銷增長也超過了20%,真正實現國內國際兩條腿走路。這樣的發展態勢,在博望企業中頗為普遍。從《決策》了解的情況看,博望企業逆勢增長的秘訣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打鐵還需自身硬,好的產品是制造業立身之本。多年來,博望企業秉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持續提升創新和研發力度,提高產品的工藝品質、可靠性和智能化水平。好品質帶來好口碑,好口碑贏得大市場。
“博望企業越來越有德國制造的味道,這里的產品有媲美德國的技術標準。”一位德國客商說。以往德國制造是高質量的代名詞,如今博望很多產品贏得了德國市場的口碑,就等于拿到了打開海外市場大門的鑰匙。
二是產品要出海,品牌更要出海。提升品牌影響力和附加值,是中國制造提升抗風險能力、在海外做大做強的關鍵。博望出口產品,大部分都擁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識產權。正因為有品牌效應,無論國際形勢如何風云變幻,國外客戶對博望產品都不離不棄。很多時候,品牌價值遠遠超過了產品本身。博望企業逆勢增長,很大程度得益于多年來品牌建設帶來的紅利。
三是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相結合。“在國內市場‘內卷’、發展遭遇瓶頸的情況下,海外市場成為發展新藍海,跨境電商成為外貿增長新引擎,我們支持企業向海而興,開拓域外市場、開辟新的利潤增長點。”竇念華說。近年來,博望區通過騰籠換鳥、產業重塑,支持優質企業增資擴產、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加快制造業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推動“博望制造”邁向“博望智造”,為企業進一步走出去做大做強奠定了堅實基礎。
2024年11月,博望區政府邀請中國銀行開展博望外匯政策宣講會。
政府支持企業向海圖強、向新而行,同時企業出海也為地方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和支撐點。2024年博望區GDP增速達7.7%、全省市轄區中排名第2;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14.9%、全省市轄區中排名第3。這其中,外貿進出口額占全區規上工業產值的近10%,是工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博望經濟快速發展的背后,新時代“飛毛腿”作出了重要貢獻。
2024年12月,博望區跨境電商產業園成功晉級省級跨境電子商務產業園。跨境電商是當下外貿最大的“風口”。博望區有超百家企業從事跨境電商,2024年跨境電商交易額占外貿比重近20%。
以阿里巴巴國際站運營數據來看,馬鞍山市在該平臺注冊企業200余家,其中博望區達114家,外貿后勁較強。未來,隨著更多企業借助跨境電商平臺走向世界,“博望智造”有望在國際市場上占據更重要地位。
40多年來,“博望現象”與“飛毛腿精神”始終相生相伴、相互促進,是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相結合的典范之一。新時代在波瀾壯闊的出海征程上,“博望現象”必將迎來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