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上海、浙江、江蘇、安徽不同省市的17位干部集合開會,距離他們到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以下簡稱“長三角辦”)報到剛滿一周。交流會上,長三角辦常務副主任張忠偉翻出一張老照片,向大家講述當年的故事。
說老也不算老。照片拍于2018年年底,身著風衣的張忠偉獨自站在水邊,身形瘦削。照片上有密匝的蘆葦蕩,有泛白的湖水,荒涼、沉寂,人工建筑只有對面的鐵塔和遠處一座高速公路橋。
照片拍攝的位置在上海和江蘇的交界地。元蕩湖水面上,為了防止水葫蘆和漁民越界,插滿了竹竿子和木樁子,上面纏繞覆蓋著漁網,這是當時的滬蘇界樁,“宣告”著行政邊界。張忠偉站在一人多高的蘆葦蕩邊,隔湖眺望對岸的上海青浦,樹林、民居清晰可見,但想到對岸的青浦去,必須繞行國道或高速公路,需要40分鐘。
7年過去了,如果想要在相同的位置拍一張相同的照片,已經不可能了。當天上午,長三角辦一行人到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考察調研。當年的廢舊木料交易市場現在成了打卡新地標黿蕩小館。一座元蕩慢行橋連接蘇滬兩地,人們步行在橋上,優哉游哉,不覺間便跨過了省界。去年10月,元蕩23公里濱水岸線全線貫通,休閑娛樂、水上運動、戶外騎行等新需求蓬勃迸發,交界處的功能變化同樣翻天覆地。
“竹竿子”和“木樁子”的故事,在長三角諸多交界處都在發生。“這些東西都要拔掉。”張忠偉語重心長,“除了有形的障礙,還有無形的阻隔,大量工作等著我們長三角辦去做。”
2018年1月底,由上海牽頭,滬、蘇、浙、皖三省一市共同組建并選派干部,長三角辦在上海正式設立,成為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中的第一個跨行政區劃的聯合辦公機構。2024年12月,三省一市聯合印發實施《關于強化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職能建設的實施方案》,長三角辦正式迎來新一輪改革。
滬蘇交界處的元蕩慢行橋。
帶著問題來
早在2024年2月,長三角辦新一輪改革便開始醞釀,當年8月,派駐人員選拔工作啟動。今年2月20日,新一輪選派干部報到會上,第一批到崗干部終于集體亮相。
三省一市很多事情都商量著辦。對于長三角辦這輪改革,各地達成基本共識,也形成默契,起步穩健跑,選人要選對。
上海發改委長三角處常態化整體納入長三角辦,再從上海選派2名左右工作人員,從江蘇、浙江、安徽各選派2到3名工作人員參與工作。
選人年齡標準框定得嚴格,年齡最好不要超過45歲。對于蘇浙皖干部,來源結構同樣明確,省發改委作為牽頭部門派1人,省直職能部門派1人,地市層面派1人。
為進一步強化力量配置,派駐人員定期輪換,工作期限一般為2年。派駐人員原則上不再承擔派出單位具體任務,年度考核建議由長三角辦每年提出。
長三角辦是鍛煉人的地方。經過反復考慮推薦,最終選定派駐長三角辦的干部,都是原單位的重點培養對象,并且此前都或多或少了解、參與過一體化的工作。
如此一來,到了更高層級的平臺,不少新到長三角辦的干部是帶著“私心”而來的。不過這“私心”,都是為了長三角一體化的“大計”。
2024年12月26日,伴隨滬蘇湖高鐵的開通運營,上海松江站同步建成投用。
“我來自上海市松江區,同時也來自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上海市松江區科創發展辦公室副主任戴志明自我介紹,他想聯動長三角各個重點區域。
“G60要從高速時代走向高鐵時代,請發改委做個方案。”2018年,戴志明剛到松江區發改委工作,這是他接手的第一項任務。那個周末,他把自己關在辦公室兩天,寫出初稿。也是在2018年,上海松江站規劃成為滬蘇湖高鐵上的站點,成為新的上海對外大通道。
以“硬聯通”為基礎,“軟連接”迎來升級。2018年6月,長三角主要領導座談會在上海召開。會上,松江與嘉興、杭州、金華、蘇州、湖州、宣城、蕪湖、合肥等9城簽約共建,G60科創走廊從基層的生動實踐上升為國家戰略的重要平臺。
但這畢竟只是長三角一體化過程中區域探索的一種模式。戴志明長期負責產業對接,有時會碰到無法滿足的需求,“我們有一些做機器人的企業想和南京、無錫合作,但我這里沒有通道。”
而沿滬寧產業創新帶是長三角區域合作的另一載體,目前連接起上海普陀、南京、無錫、常州、蘇州、南通、鎮江、泰州等78城。戴志明設想,“能否通過長三角辦的平臺,讓‘一廊’‘一帶’聯動?”
金山區楓涇鎮黨政辦公室主任高巍巍從省界上來。楓涇地處滬浙五區(縣)十鎮(鄉)交界,兩地尤其是產業合作需求旺盛。
高巍巍曾接待一家嘉興企業來訪。企業以汽車零配件為主營業務,在嘉興有生產基地,希望在金山注冊公司,落地部分產能,做外貿訂單。“外資要求工廠放在上海,上海的品牌說服力更強。”高巍巍說,楓涇距離嘉興不遠,又在上海,正符合要求。
政府如何搭臺促成更多跨域合作?幾年過去,長三角范圍內,相關實踐越發豐富。高巍巍想著,或許此前的困惑,如今能在長三角辦找找答案。
安徽省自然資源廳國土空間規劃處裴付龍曾參與長三角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現在項目編制任務完成了,他打算向各地學習體制機制,更好服務規劃的實施落地。
陳亮來自江蘇省南通市發改委,南通正在謀劃與上海、蘇州的毗鄰區建設長江口產業創新綠色發展協同區,跨域共建的相關嘗試,他得在長三角辦多學經驗。
浙江省發展改革委城鎮處副處長黃汝平曾參與杭甬“雙城記”工作,關于兩地協同發展、區域帶動,積累了較為豐富的實踐,而滬蘇皖對都市圈的錯位互補發展也有探索,到長三角辦,他能收獲不一樣的觀察視角。
無論“私心”如何,從踏入長三角辦的那一刻起,大家即從各省市干部轉變為“長三角干部”,從上海人、江蘇人、浙江人、安徽人轉變為“長三角人”。
長三角辦干部在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考察元蕩湖岸線建設。
二次創業再出發
2018年1月,由上海牽頭,三省一市共同組建,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在上海正式設立,成為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中第一個跨行政區劃的常設機構。
各地共抽調十多位各級干部,組成團隊,由他們討論謀劃最基層、最基礎的合作意向。當時從各地帶到長三角辦的“私心”,更多是對區域合作的實際需求。
長三角辦工作地點在武康路上并不起眼的一幢小樓里,低調神秘,其貌不揚。那時,記者探訪長三角辦后,在稿件中寫下感慨:“這里不像傳統的政府辦公室,倒像一家準備IPO、熱火朝天的創業公司。”
機構設立的前幾個月,三省一市的工作人員一共帶來了各地的195項訴求,最終180多項納入首輪《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幾乎每一項訴求提出來,就伴隨著爭議,面對面爭得面紅耳赤,政府機關里不常見,但在長三角辦是常態。
不過辦公室里所有人一致認同,“吵吵架”不傷和氣,反而是充分討論的過程。
“溝通長三角的事情,各省市間不存在行政隸屬關系,省市內職級分明的行政體制沒法起作用,大家有不同意見,會產生碰撞,也是常事。”裴付龍深有體會。
2024年1月,長三角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工作在安徽合肥啟動,裴付龍是安徽工作專班的成員。關于規劃編制工作中的訴求,安徽共梳理出近200條。
訴求涉及各個領域,不過大多需要跨域解決。比如,安徽提出想修一條路,讓宣城和杭州更好聯通,但投資和指標有限制,兩地需求要統籌考慮。
安徽要突出合肥都市圈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優勢,一定要把合肥和張江“兩心”同創的相關內容寫入規劃中。把空間發展訴求寫入長三角規劃中,各地都很重視,守安全、促發展、當先鋒,各地都當仁不讓。
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
如今再走入長三角辦,依舊是那幢幽靜的小樓,氣氛卻不一樣了,更加沉穩、內斂。
這幾年,交給長三角辦溝通協調的事項,難度越來越高。
7年前,打通省界上的眾多斷頭路,是存在已久的問題,也是一體化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長三角辦里,三省一市的干部坐在一起,把各自訴求和困難充分討論,大規模打通斷頭路的工程全面啟動。
而現在擺在眼前的,大多是關于體制機制創新的“硬骨頭”。
推進長三角一體化工作不斷走深走實,新階段有新要求,長三角辦要承擔新使命,體制機制需要進一步探索創新。
若說以前是初創公司,現在長三角辦改革創新再出發,保持“創業心態”,爭當“標桿企業”。
張忠偉把長三角辦比作一輛馬車:“車軸強大,才能更好帶動兩個輪子轉起來。”
2024年6月,在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人座談會期間,審議通過強化長三角辦職能建設方案。“兩個輪子”的形態和方向進一步得到明確——其中一個輪子,是17個專題合作組,另一個輪子,則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相關重點區域。
方案重點關注強化長三角辦的職責定位、強化力量配置、強化運行管理和強化服務保障4個方面。
同時,長三角辦內部細化了3個工作組的設置。綜合組主要負責重要規劃計劃和方案的編制,以及重點合作事項的協調調度。專題協調組主要負責聯系三省一市相應的專題合作組,比如生態環境合作組、交通合作組、科技創新合作組,做好跟蹤推進、專題協調和督促檢查,推進重點領域聯動。重點區域工作組主要負責溝通協調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G60科創走廊、虹橋國際開放樞紐等,這些跨區域的組團,能讓板塊實現更好的聯動。
目前,長三角辦已經明確2025年要重點抓好12件大事,每個組各分到4件。綜合組負責組織籌備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等,專題協調組的任務包括跟蹤調度2024年度長三角重點合作事項等,重點區域組目標做好長三角都市圈同城化發展體制機制研究等。
長三角辦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三級運作”機制的重要組成。
“人”的一體化
“長三角辦是個什么單位?”一些新到長三角辦的干部對此感到困惑。
長三角是以地域概念區分的,領域覆蓋面太廣,涉及的事項又復雜。與之相對應,在具體事項溝通上,相關的聯系人可能很難確定。
長三角辦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三級運作”機制中重要的“協調層”。但幾年前,長三角辦剛成立時,一遍遍解釋長三角辦的性質、職能和人員組成,甚至成為日常工作內容。
不過現在,溝通機制越來越順暢了。三省一市發改委都設立了長三角處,各職能部門也都有在一體化領域推進工作的干部。長三角一體化的理念深入人心,長三角辦這一機構的性質和功能,逐漸成為一個常識。
長三角辦之后,長三角各地涌現出更多聯席機構。
2018年7月,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實體化運作聯席會議辦公室平臺,辦公地點在上海臨港松江科技城。來自九城市的28名干部集聚在350多平方米的辦公室里,打破行政級別、行政區劃設置,被分為綜合、產業、科創、商務、宣傳5個小組,面對面辦公,實現扁平化管理。截至目前,九城市派出7批次、共176位干部到聯席辦掛職,5個小組也擴容到8個,增加了金融服務中心、調研組、創新合作組。
2024年12月26日,滬蘇湖高鐵正式開通當天,環滬軌道交通運營有限公司揭牌。該公司注冊資本5000萬元,由上海申通地鐵集團有限公司、嘉興市鐵路與軌道交通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和蘇州城際鐵路有限公司共同出資組建,三者分別占比40%、30%、30%。近日,公司管理團隊陸續就位,已經在上海虹橋開始集中辦公。
2024年11月28日,G60科創云廊二期實現“云頂網殼合攏”,讓這一旨在打造“世界最長城市產業長廊”項目建設突破重要節點。這是已建成的一期項目實景圖。
把上海、江蘇、浙江、安徽不同省市的工作人員聚集到一起,聯合辦公,有什么用?
高巍巍跟記者講了一個省界上的故事——滬浙省界上,曾有一幢“騎”在分界線上的房子,一半在上海,一半在浙江,幾十年間,因為兩地拆違力度不同、節奏不同,這棟違章建筑遲遲未能拆掉。幾年前,交界處的28個村居開始互派干部掛職,人員相熟、換位思考后,一些原本“老大難”的問題得到集中解決。那棟幾十年未能拆的房子終于拆掉了。
裴付龍也感慨,跨區域的工作,要加強對接、無縫對接、持續對接,“長三角一體化,首先是‘人’的一體化。”而長三角辦的設立、運轉和改革,始終在強化這一目標。
2月底,新一輪選派干部到崗不久,記者到長三角辦采訪,中午用餐時間,就餐位置“涇渭分明”,各省干部分開就座。兩周后,記者再到長三角辦,食堂里,“界線”被模糊,已然“江海一色”。
長三角辦內,三省一市的干部很快打成一片。長三角內,三省一市的連接距離也不再遙遠。
現在,在長三角辦的“新兵”中間,對通勤方式和通勤時間的“調侃”,已成為辦公室里茶余飯后的常見話題。
從金山楓涇到武康路上班,高巍巍每天要4種交通方式換乘——出家門后,先騎5分鐘電瓶車到公交車站,再乘坐1小時公交車到地鐵站,然后乘坐大約30分鐘地鐵,最后從衡山路地鐵站騎自行車到辦公室。為了通勤方便,又恐怕找不到共享單車,他專門買了輛自行車停在地鐵站口。
裴付龍家在合肥,是辦公室里離上海最遠的,不過回家并不難。他“掐著表”算過。每個周五,從上海虹橋站出發,乘坐19時50分的高鐵,兩個多小時后到合肥,不算太晚;每個周日晚飯后,再乘坐高鐵回上海,22時30分便可到住處,一點不耽誤第二天上班。
大家開玩笑說:“合肥人回家,都快比金山人回家更‘近’了。”這是獨屬于“長三角人”的一體化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