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3月,長三角城市經濟的2024年“成績單”,已全部出爐!
梳理發現,在長三角地區的41個市中,有9個“萬億城市”齊頭并進,20個城市經濟增速達到6%以上;尤其是溫州、徐州,將攜手在2025年沖擊萬億大關……
2024年的長三角城市經濟,有哪些新看點?又是誰在領跑?
上海成為首個“5萬億城市”
2024年,滬蘇浙皖的地區生產總值總量突破33萬億元,占全國的比重約24.5%,較2023年進一步提升。這表明,長三角地區是我國區域經濟版圖中活躍強勁的增長極。
在長三角地區41個城市中,以10000億、9000億、7000億、5000億、3000億為整數,可以劃分成多個梯隊。
第一梯隊是上海、蘇州等萬億城市,共有9座,占全國27座“萬億城市俱樂部”的1/3。
第二梯隊是9000億元的城市,有溫州、徐州,成為萬億城市的“明星選手”。
綜合來看,這11個“尖子生”的經濟總量達211424.96億元,占長三角地區的63.75%,全國的15.67%。同時,放到全國來看,這些優等生也是實力雄厚,占了全國GDP前30強城市中的11個席位,數量超過全國30強的三分之一。
第三梯隊是7000億到9000億間的城市,共有5個,分別是紹興、揚州、鹽城、嘉興和泰州。其中,泰州在2024年首次跨上7000億。在經濟總量超過7000億的16座城市中,江蘇省占據了9座,“蘇大強”是真的強。
第四梯隊是5000億到7000億之間的城市,共有5個,分別是金華、臺州、鎮江、淮安、蕪湖。一般來說,一個地市的地區生產總值超過5000億,標志著在經濟、社會等方面,具備了較強的綜合實力、發展潛力和經濟韌性。
特別是對安徽來說,合肥進入萬億城市后,一直缺少“腰部城市”。蕪湖經濟總量邁上5000億元新臺階,將為安徽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注入新動能。再把觀察的視野放大,有27座城市的經濟總量突破了3000億,占長三角41市的66%。2024年,最新跨過3000億元的,是安慶市。
綜合41市經濟總量來看,整體格局沒有明顯變化,與2023年相比,溫州超越徐州,名次前進一位。金華反超臺州、亳州超過宿州、六安超越衢州,實現了排名上升。
淮安增速領跑長三角
除了總量格局變化,長三角城市經濟的增速有什么看點?
梳理發現,有20個地市的增速跑到6%及以上。其中,淮安7.1%、宿遷6.9%、麗水6.6%,增速位列前三甲。而且,這三市全年一直保持高速增長的態勢。
為什么這么快?地方經濟能夠快速發展,工業是核心驅動力。
先看淮安,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4%,規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3.3%。其中,工業投資增長25.3%,快于規上投資增速12個百分點。新建投產企業對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長貢獻率達17.7%,工業生產加速增長,有效投資不斷擴大。
再看宿遷,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4%,工業經濟32個行業大類中,26個行業產值實現增長,增長面達81.3%。特別是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化學纖維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分別增長31.4%、30.3%、22.9%,有力推動了工業經濟的穩健運行。
最后看麗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71.8億元,增長9.3%。裝備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5.9%、14.6%、8.8%,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為41.3%、21.5%、60.7%,新興產業表現亮眼。
對比2023年區域經濟成績單,有一位選手實現了增速的強勢“逆襲”,就是蘇州。從2023年的增速4.6%到2024年的6%,蘇州是怎樣做到的?
首先蘇州擁有雄厚的制造業實力。蘇州擁有全部工業門類中的35個大類,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持續保持在4萬億元以上,制造業增加值突破萬億元,是國內工業體量最大、配套最全、垂直整合能力最強的城市之一。
2024年、2025年,蘇州連續二年以“新年第一會”推進新型工業化,彰顯這座制造業名城堅持工業立市、興市、強市的魄力。2024年,蘇州制造業交出不俗的成績單,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邁上4.7萬億新臺階,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25726.3億元。
蘇州新增高端科技儀器等3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光纖光纜入選國家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獲批建設全國唯一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先導區、先后獲評國家新型技改城市等試點,產業向新步伐穩健。
其次是消費成為經濟增長主引擎。消費活,經濟活,蘇州正在構建“世界工廠”與“消費樞紐”的雙重身份。2024年,蘇州成為首個消費破萬億的普通地級市,在蘇州之前,已有上海、重慶、北京、廣州、成都和深圳6個萬億消費城市。最強地級市能夠躋身“萬億消費城”,關鍵在于激發城市的消費潛能和發揮好制造大市的供給優勢。
第三是蘇州外向型經濟不斷復蘇。2024年,蘇州外貿強勁復蘇,實現進出口總額26193.1億元,增長6.8%。民營企業、外資企業雙向發力,分別實現進出口額10346.4億元、14818.9億元,增長6.9%、7.7%。
誰是長三角下一個萬億之城
2024年,唐山成為“萬億城市俱樂部”唯一新增的成員,全國已有27個萬億之城。放眼長三角,溫州、徐州距萬億城市的頭銜僅有一步之遙。
在區域經濟格局中,徐州、溫州兩座城市一直在你追我趕,正是保持這種不進則退的心態,互相成就了彼此。兩地的工作規劃中,徐州明確“十四五”邁入萬億級城市;溫州則明確到“十四五”末,實現萬億級地區生產總值、千萬級人口,打造“雙萬”城市。
長三角城市強者如云,溫州、徐州誰能率先撞線下一個萬億之城?
先看溫州。近年來,溫州提速打造“全省第三極”,傳統產業加快邁向高新化,努力構建“5+5+N”現代產業體系,即電氣、鞋業、服裝、汽車零部件、泵閥等五大傳統優勢產業集群,2024年五大傳統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3.9%。
同時,數字經濟、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裝備、生命健康產業為代表的新興主導產業在溫州生根發芽。傳統支柱產業、新興主導產業兩大萬億級產業集群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這些產業集群讓溫州加速奔跑,GDP增速持續保持6%以上。勢頭穩、動能足,正是源于溫州產業集群的韌性。
“雙萬”城市的另一面,就是常住人口破千萬。根據統計數據,2024年末,溫州市常住人口為985.2萬人,與2023年末常住人口976.1萬人相比,增加9.1萬人。溫州距人口千萬之城還差約14.8萬人。
人口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風向標”,2025年溫州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提升城市發展“青和力”,深化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構建人產城融合新生態,全力沖刺千萬級人口城市。邁入千萬人口之列,將進一步促進溫州經濟的多元化發展。
再說徐州。徐州走出了一個老牌工業城市的轉型之路,在2018年以前,徐州為人所熟知的標簽還是老工業基地和煤炭資源型城市,在工程機械、能源、建材等領域積累了雄厚實力。近年來,通過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推動傳統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
現今,徐州正全力制定實施“343”創新產業集群十大行動計劃,組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十大產業聯盟。2024年,徐州“343”創新產業集群規模達到7800億元,規上工業企業全部啟動實施“智改數轉網聯”,集群工業產值達到5505億元。
同時,徐州積極布局新興產業,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集成電路等,形成了多元化產業結構。特別是徐工集團等龍頭企業的發展,帶動了相關產業鏈的集聚和升級。
作為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和江蘇省域副中心城市,徐州自2021年首次“破八”后,用3年時間邁上9000億級臺階。徐州GDP突破萬億,不僅僅是提升在區域經濟格局中的輻射力影響力,也意味著江蘇省將有6座萬億城市,在全國各省中一騎絕塵。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長三角城市邁向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重要一年。對長三角地區所有城市而言,都要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和舍我其誰的責任感,千方百計抓發展,以優異成績為“十四五”畫上圓滿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