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新聞對照著看,會有很多收獲。
2月5日,中央層面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專項工作機制會議指出,要加大力度整治“政績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持續(xù)整治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不正之風。2月10日,《人民日報》刊發(fā)中央層面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專項工作機制辦公室會同中央紀委辦公廳對3起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典型問題進行通報,其中第一個便是“中國就業(yè)培訓技術指導中心調研組赴基層調研搞層層多人陪同”一項。
通報指出,2024年10月16日至18日,中國就業(yè)培訓技術指導中心一行3人赴某省兩個縣區(qū)開展勞務品牌建設工作調研。其間,對基層陪同人數(shù)缺乏嚴格把關,省、市、縣、鄉(xiāng)層層多人陪同,有時一個調研點陪同近10人,增加了基層負擔。
一條新聞是中央要求為基層減負,一條新聞是具體案例。第二條新聞以具體事實來詮釋哪些做法是增加了基層負擔,“層層陪同”就是實例。“層層陪同”也有錯?在中央大力整治“政績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的當下,“層層陪同”也成了群眾嘖有煩言的陋習惡習。
“層層陪同”無益于調查研究
“層層陪同”就是大水漫灌。調查研究是共產黨人的傳家寶,是我們干好工作的謀事之基、成事之道。但如何做好調查研究,在方式方法的選擇上又很有講究。如果出門就是層層陪同,就樂于被包圍,走既定的考察路線,往往沉不到一線,摸不到實情。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領導干部搞調研,要有明確的目的,帶著問題下去,盡力掌握調研活動的主動權,調研中可以有‘規(guī)定路線’,但還應有‘自選動作’,看一些沒有準備的地方,搞一些不打招呼、不作安排的隨機性調研,避免出現(xiàn)‘被調研’現(xiàn)象”。“千萬不能搞形式主義,不能搞浮光掠影、人到心不到的‘蜻蜓點水’式調研,不能搞做指示多、虛心求教少的‘欽差’式調研,不能搞調研自主性差、喪失主動權的‘被調研’,不能搞到工作成績突出的地方調研多、到情況復雜和矛盾突出的地方調研少的‘嫌貧愛富’式調研。” “層層陪同”式的調研,往往是雷大雨點小,雨過地皮濕,因為人多勢眾,群眾對有些問題就不敢講、不想講,有忌憚,這樣調研的價值就會大打折扣。
“層層陪同”等于勞民傷財。我們做工作,是真干還是假干,廣大群眾最有發(fā)言權。實際工作中,有的人搞表面化調研、作秀式調研,出發(fā)一車子、開會一屋子、發(fā)言念稿子,走馬觀花、蜻蜓點水。對此,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因為要層層陪同,上面誰陪,下面就對等有分管的干部作陪,再往下涉及的人會更多,群眾就要放下手頭事情做好相關迎接工作,誤工誤事。
蛇年春晚小品《花架子》里,有這樣一個情節(jié):鎮(zhèn)長看到沿街商戶玻璃臟了,提醒“玻璃該擦擦了”,被傳達為“一周一擦”,最后演變?yōu)椤耙惶煲徊痢薄VS刺的雖然是布置工作上的層層加碼行為,但層層陪同的害處也是這樣。
“層層陪同”引發(fā)上行下效。一級看一級,上級對層層陪同視而不見,習以為常,下級也就樂于效仿,不以為怪。久而久之就將浮華的調研本身當成了工作,至于要不要解決問題,解決多少問題,反倒是次要的了。這些不正常現(xiàn)象會貽誤發(fā)展良機、浪費行政資源。
治理“層層陪同”需要對癥下藥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層層陪同加重基層負擔,究其原因,一是調研的初衷出了問題。《之江新語》開篇之作《調研工作務求“深、實、細、準、效”》指出,各級領導干部在調研工作中,“一定要保持求真務實的作風,努力在求深、求實、求細、求準、求效上下功夫”。一些干部沒有把“求真務實”放在心上,所以還樂于搞一些花架子,講一些排場。
二是調研的科學性有待改進。調查研究下基層,關鍵是要深入基層、講求實效,這樣才能獲取那些在辦公室難以聽到、不易看到和意想不到的新情況、新問題,才能據(jù)實做出正確的分析研究、科學的決策判斷。而前呼后擁式的出行、走馬觀花式的調研、言不及義的匯報,不僅會背離調查研究初衷,也讓基層干部群眾疲于應付,甚至還可能誤導措施制定和政策決策。
在農村,趕大集需要人多,人多了就有商機,同時圖個熱鬧氣氛。而調研不一樣,打個不太恰當?shù)谋确剑{研就像作戰(zhàn)前的偵察活動,人一多,不僅偵察不到真實情況,反而自身就成了目標。偵察失敗,就不能為戰(zhàn)役決策服務,就打不贏,這樣的后果很嚴重。調研不是趕大集,層層陪同當休矣。
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健全為基層減負長效機制。
調研隊伍要“瘦身”,要拿下層層陪同的“第四人”。有這樣一個故事:二戰(zhàn)時期,一名剛入伍新兵對英國陸軍炮兵“一炮四人”的配置提出質疑,認為指揮、填彈和瞄準三個人就行了,而第四人卻無事可干。這名士兵找到了答案:起初,大炮是用馬車牽引的,為防止軍馬在開炮時受驚,專門安排第四人負責拽穩(wěn)韁繩。馬車被汽車取代后,多余的第四人卻被保留了下來。原因找到了,“第四人”最終被清除。
調研也是這樣,如果領導自己駕車,那么司機就是“第四人”;自己寫稿,那么秘書就是“第四人”;調研如果不用報道,那么大小記者就是“第四人”;如果嘗鼎一臠(前提是保證調研的真實性、準確性)即可知味,那么其他的匯報者甚至陪座者就是“第四人”。
要將“四不兩直”式調研常態(tài)化開展下去。1927年,毛澤東在32天里步行700多公里,實地考察了湖南5個縣的農民運動情況,廣泛地接觸和訪問廣大群眾,召集農民和農民運動干部,召開各種類型的調查會,獲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寫下了中國革命史上的重要文獻《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毛澤東當年的做法,其實也是一種“四不兩直”式調研。
現(xiàn)在條件好了,但我們搞調研也要輕車簡從,一竿子插到底,直奔問題而去。有時要拿出“他讓你往東,你偏往西”的勁頭,從而擴大調查的深度和廣度,不搞作秀式調研、盆景式調研、蜻蜓點水式調研。
要給“層層陪同”式調研安一雙監(jiān)督的“眼睛”。1957年,鄧小平在《共產黨要接受監(jiān)督》一文中講到:“共產黨員謹小慎微不好,膽子太大了也不好。一怕黨,二怕群眾,三怕民主黨派,總要好一些。”對那些大搞層層陪同式調研,浮于表面、不能深入基層一線的做法,紀檢部門、人民群眾以及民主黨派都要睜大眼睛加以監(jiān)督,讓層層陪同變成層層監(jiān)督,這樣才能實現(xiàn)調研隊伍的精干與調研成果的高效。
(作者系民進江蘇省常州市委會組宣處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