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辦公廳督查室通報了2024年度國務院綜合督查發現的有效做法,安徽省“政產學研金服用”融合發展改革創新舉措獲通報推廣。
一直以來,科研與產業“兩張皮”、創新鏈產業鏈“相望難相見”,是公認的難題。安徽通過實施“政產學研金服用”融合發展改革,有效破解了這個難題。2024年,安徽新增高新技術企業35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業7533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13家,總數均居全國第一方陣。
安徽是怎樣做的?
一場“團隊足球賽”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政產學研金服用”。
所謂“政產學研金服用”是指構建政府推動、產業主導、人才支撐、科技引領、金融賦能、服務提升、應用牽引的緊密型融合機制,旨在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聽起來很復雜,我們可以用一場“團隊足球賽”來理解。
“政”,指的是政府主導,相當于球隊的“教練”或“規則制定者”,主要是創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比如,通過出臺產業發展相關政策、搭建園區平臺、制定行業準則等,來引導發展方向。
“產”,指的是企業主體,相當于“前鋒”,負責把技術變成實際產品。比如,華為將5G技術賦能手機和基站,企業直接面向市場賺錢,也反饋市場需求。
“學”,指的是學科建設,好比“青訓營”,負責培養人才。比如,大學里的計算機專業教學生編程,為企業輸送工程師。
“研”,指的是科研機構,為創新創業提供技術支持和人才培養,類似“技術研發實驗室”。比如,中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攻克技術難題,提供前沿成果。
“金”,指的是金融機構,相當于“球隊贊助商”,提供資金支持。比如,銀行給初創企業貸款,解決研發和生產的“錢從哪里來”。
“服”,指的是服務保障,包括中介服務和成果轉化等,好比球隊的“后勤保障組”。比如,法律事務所幫忙處理專利,咨詢公司設計商業模式。
“用”,指的是應用場景,相當于“比賽的實戰場地”。每一項新技術的落地,都需要場景驗證。比如,自動駕駛在推出前,要先試運行;智慧城市建設推廣,也要先在某個區域試點,進而提升改進。
若是將這7個關鍵詞組合起來,就像一場“團隊足球賽”:政府定規則、建球場(政策環境);高校培養球員(人才),科研機構設計新戰術(技術);企業負責射門得分(產品盈利);金融機構買裝備、發獎金(資金);服務機構做好醫療、按摩(配套支持);最后到真實賽場(應用場景)檢驗成果。
每一場足球比賽要想獲得勝利,都離不開團隊里的每個隊員的高度協作、密切配合;科技創新亦是如此,要想打贏“創新發展”這場比賽,就需要各類主體和要素融通創新、協同創新,實現“政產學研金服用”融合貫通。
“政產學研金服用融合貫通不是簡單的要素拼湊,而是以產研融合互動為主軸,對創新生態系統的革命性重構,展現出安徽探索‘四鏈’深度融合的獨特創新邏輯?!币晃婚L期關注安徽科技創新的專家說。
那么,怎樣才能實現“政產學研金服用”融合貫通?
培養“六邊形戰士”
2024年12月,安徽大學奇瑞現代汽車產業學院正式揭牌,一時間引發外界強烈關注。
一所211重點大學為何與企業聯合成立現代汽車產業學院?
“學院的成立,將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效銜接,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助力安徽新能源汽車產業向更高水平邁進?!卑不帐〗逃龔d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
這是安徽推動“產學研”融合,深化產教融合和科教融匯協同機制的重要打法,旨在以人才為紐帶,暢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破除人才培養與技術研發、工程實踐脫節,人才供給與產業需求不匹配等問題。
實際上,不止是奇瑞,大眾、長安、蔚來等知名車企聯合上下游企業,與合肥、蕪湖等地高職院校,也都成立了新能源汽車產業學院。
圍繞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安徽已首批立項建設鴻蒙開發與應用產業學院等40個職業院校產業學院,實現與新能源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十大新興產業的全對接,以及對全省16個設區市的全覆蓋。
聯合培養是一種方式,大學自身培養也很重要。為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實現學生就業與產業發展“雙向奔赴”,安徽建立了學科專業超前適配產業發展機制,大力發展新工科專業、新興交叉學科。
2022年以來,改造本科專業點265個、新增1124個、停招撤銷1273個,目前省屬高校與新興產業緊密相關的專業點占比達64.9%。2024年以來新設的本科專業點中,約80%服務新興產業。
中國科大科技商學院通過打造科創人才“千人特訓營”、思梯門學堂等培訓品牌,創設“產學研鏈接中心”,已培養超740名“懂科技、懂產業、懂資本、懂市場、懂管理”的復合型科技產業組織人才,成為“六邊形戰士”。
不僅于此,安徽還暢通高校院所和企業人才流動機制,破解企業引才難、留才難問題,為“科技之花”注入“人才活水”。
一方面,創新“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機制,建立“產業教授”選聘制度,首批選聘302名科技創新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參與高校院所人才培養工作。
另一方面,推動高校院所科技人員到企業創新創業,開展“科技副總”選派行動,推動科研成果從“象牙塔”轉化落實到生產一線,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助推器”。
安徽云華智能裝備有限公司就嘗到了“科技副總”的甜頭。
2023年,劉勇作為第一批“科技副總”來到云華。從參與研發規劃到技術難題攻克、成果轉化應用,劉勇深度參與了全過程。一年時間里,他就聯合企業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焊接機器人占據省內三分之一的產量,遠銷德國、美國、俄羅斯。
2024年,劉勇建議研發高精度RV減速器,為工業機器人裝上了穩定可靠的“中國關節”,使企業產品價格較國外同類競品降低至少10%。
目前,安徽省首批從省內外75家高校院所選派342名“科技副總”,到315家科技型企業兼職創新,為企業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創新活力。
在開展“產學研”的過程中,安徽還同步開展了“產研用”行動。我們從一家餐館的案例來說。
從“書架”走向“貨架”
一位大廚研發了100道新菜譜,但受顧客歡迎的卻只有10道。這就好比科研機構雖然有很多專利和論文(菜譜),但真正能變成產品(菜品)的卻很少,說明可轉化應用的科技成果供給不足。
問題出在哪里?
沒有建立需求為導向的技術攻關機制。要端上顧客愛吃的菜,首先要以顧客為中心,知道顧客想吃什么菜。
以此為邏輯起點,2023年以來,安徽省政府整合設立10億元省科技創新攻堅專項資金,聚焦產業發展最緊急、最緊迫問題作為選題立項來源,支持企業牽頭,聯合高校院所開展產業鏈協同攻關。
2023年,企業牽頭和參與的省級科技攻堅項目數量占比達到81.7%,新獲得的11個國家科技獎項中,企業占比超80%。
但現實中,大廚要做好這盤“菜”,并成功地端到顧客面前,也不容易,因為中間涉及到很多環節,比如后廚不能沒配料,服務員也不能傳錯桌……
同樣,一項科研成果要變成產品,需要資金、生產設備、管理人才、銷售渠道等配合,一環扣一環,一個環節脫節,就會導致科技成果轉化率低。
作為科技資源富集的大省,安徽雖擁有中國科大、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等頂級院所,卻一直受困于這個難題。
改變發生在2020年。這一年2月,科技部等9部門印發《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實施方案》,中國科大入選全國試點單位之一,首創“賦權+轉讓+約定收益”模式,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開辟了新路。
所謂“賦權+轉讓+約定收益”,就是先將科技成果所有權通過賦權的方式轉讓給項目成果完成團隊,學校不再享有成果所有權,再通過協議約定,經市場定價后,學校享有科技成果轉化的部分收益。
通俗來說就是:讓科研人員“當家做主”,把實驗室里的技術變成真金白銀,還能按規矩分錢。
這意味著,科技成果轉化從傳統的“先轉化后獎勵”變為“先賦權后轉化”,也可以理解為“先分田后分糧”。
中科大副教授曹平一直投身于高精尖海洋物探裝備的關鍵技術研發工作。乘著賦權改革的東風,曹平所在的科研團隊與中科大聯合組建了中科采象公司。
“我們從2021年8月30日申請賦權,到成立公司差不多4個月的時間?!辈芷秸f,賦權改革有效解決了科技成果處置難、科研人員“不想轉、不敢轉、不會轉”難題,大大激發了科研人員的科研熱情。
目前,中科采象的海洋拖纜地震勘探采集裝備“海經”系統,完成在深度3000米以上的超深水海域的油氣勘探作業,并發布了我國首張超深水三維地質勘探圖,使我國成為全球第三個擁有全套海洋地震勘探拖纜采集裝備的國家。
從中科采象擴大到全省來看,安徽已推動中科大職務科技成果“賦權+轉讓+約定收益”改革試點在106家高校院所和醫療衛生機構全面推開,截至2024年末,累計賦權成果近1109項。
同時,安徽對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衍生的科技成果,還建立了“跟蹤發掘—二次開發—轉化孵化—迭代應用”的“沿途下蛋”機制。
比如,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大科學裝置,以及能源、人工智能等五大研究院采取這種方式轉化前沿技術成果100余項、孵化科技型企業78家。
除了做好“產學研”“產研用”行動,安徽還開展了“產研金”“產研服”融合等行動。
通過實施長期資本、耐心資本培育計劃,構建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多元接力金融服務體系,有效破解了金融創新與科產融資需求銜接不緊密的問題;圍繞“延鏈補鏈強鏈”培育高品質服務商,打造與科產同頻共振的創新平臺矩陣,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破解了金融創新與科產融資需求銜接不緊密的問題。
多項行動下,安徽一大批創新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科技發明從“書架”走向“貨架”,成為高科技、高性能、高質量的“金娃娃”。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還離不開“兩只手”。
貫通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
有機結合的底層邏輯
企業站在市場最前沿、生產第一線,對市場需求敏感,是融通“四鏈”、協同產學研的關鍵橋梁。
但在實際中,很多企業卻因資金、人才、平臺等資源要素不足,降低了創新積極性。
怎樣提升企業創新的意愿和能力?
關鍵是要推動企業主體提升,推動資源要素向企業匯聚,構建大中小企業協同的要素集聚融通機制,用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推動融合創新。
安徽深諳其道,圍繞產業需求配置創新資源,大力推動項目、平臺、資金、人才、獎勵等資源“五個向企業傾斜”,企業研發投入、研發人員、研發機構、發明專利占全社會比重均超過80%。同時,實施規上重點制造業企業無研發活動和無研發機構“兩清零”行動,一批企業從中受惠。
在融通“四鏈”中,科技領軍企業的“鏈主”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作用,引領和帶動產業集群創新能力共同躍升。
為培育更多科技領軍企業,安徽創新手法,通過構建“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獨角獸企業—科技上市企業—科技領軍企業”梯次培育體系,形成大中小企業各展所長、協同高效的創新格局。
2024年,安徽培育認定省科技領軍企業11家,全省科技型中小企業、獨角獸(潛在)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分別居全國第5、第6、第8、第8位。
以新能源汽車為例,安徽聚焦國內車用芯片短缺問題,推動奇瑞、江淮、蔚來等汽車龍頭企業,通過全資、合資、對外投資等開展合作,采取“車芯協同”方式,開展車載芯片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構建聯合設計開發應用一條龍機制,有力提升了安徽新能源汽車產業核心競爭力。
當然,用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并不代表政府“放手”。安徽推動政府賦能提升,構建利益相容、協同共進的融合生態,用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推動融合創新。
截至目前,安徽省新興產業引導基金體系已設立的母子基金計劃總規模2220.1億元,在皖落地私募基金產品數2275只、規模1.8萬億元。
為更好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形勢,安徽探索采取市場化機制、專業化路徑、平臺化運行的方式,組建由主管部門、金融機構、龍頭企業、行業專家等參與的十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專業化推進機制,構建起“專班吹哨、部門報到”和“市縣有求、專班必應”工作機制,有效增強了抓融合創新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
同時,安徽還著力打造優質高效服務機制,營造了活躍的創新創業生態。
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極簡極速極便審批等制度,開展公共政策兌現和政府履約踐諾專項行動、建立營商環境體驗官制度,建立常態化對照學習滬蘇浙工作機制,倒逼各地各部門從創新理念、管理模式等方面等高對接……
一系列有力的舉措,推動安徽政府部門實現了從“注重管理”轉向“做優服務”、“相對隨意”轉向“法治規范”、“因循守舊”轉向“主動變革”。
“在當前技術加速迭代、產業加快轉型的背景下,如何推動要素資源向新質生產力集聚,這對政府抓產業的能力水平是一個考驗。”安徽省省長王清憲今年3月在接受經濟日報專訪時表示,關鍵要貫通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有機結合的底層邏輯,尊重產業發展規律,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推動政策更精準地滴灌到企業最渴望處。
這是安徽“政產學研金服用”融合發展改革的最大經驗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