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振翅時,誰助它破繭?
這是科技成果轉化和企業創新最常遇到的問題。在2025年的春天,Deepseek、宇視機器人、《哪吒2》、祖沖之三號……一個個“現象級”科技爆款的成功,正在用一種獨特的方式,揭示出高質量發展的深層密碼——唯有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深度融合,才能鍛造出破局時代的澎湃動能。
“四鏈”融合,關鍵在“融”。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環環相扣、相互推動,是破題產業升級、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抓手。
創新鏈是源頭之水。從基礎研究突破到前沿技術探索,從實驗室的創新成果到產品應用轉化,源源不斷的技術創新為企業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活力。
產業鏈是發展之基。成熟的產業鏈關系著國民經濟體系的穩定與繁榮,建立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是中國制造由大向強的關鍵支撐。
資金鏈是脈動之力。資金是企業發展和產業升級的“血液”,保障產業鏈上下游資金鏈條的穩定,才能為實體經濟通暢運轉打下堅實基礎。
人才鏈是智力之本。人才是創新的核心要素和產業發展的關鍵動力,只有構建“育才用才”新高地,搭建“以才引才”強磁場,才能蓄力打出融合的更大攻勢。
放眼全國,各地妙招頻出,創新“四鏈”融合新打法。上海以“四鏈”融合為牽引,助力“五個中心”建設;杭州念好“金木水火土”五字訣,在科創新賽道上迎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深圳形成企業為主體、產學研高效協同深度融合的創新體系;安徽通過構建“政產學研金服用”融合發展的生態閉環,構建“政府推動、產業主導、人才支撐、科技引領、金融賦能、服務提升、應用牽引”的協同機制,形成了北斗七星式“四鏈”融合機制,激發出創新裂變效應……
一張張各具特色、亮點十足的“四鏈”融合實踐圖譜躍然于眼前。
由此,本刊深度解碼深圳“四鏈”融合新范式,透視安徽“政產學研金服用”融合發展改革的創新打法,調研“產研金”行動,問道專家學者和企業家,分析上海、青島、蘇州等先發城市的典型做法,為各地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塑造發展新優勢提供思路啟發。
我們堅信,持之以恒推動“四鏈”融合,各地必然會催生出下一批“六小龍”“六小虎”。
我們為大家分享三個案例,如下:
上海:以“四鏈融合”為牽引,加快“五個中心”建設
上海持續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深度融合,全力打造人才集聚“強磁場”,助力“五個中心”加快建設,提升城市能級。
創新鏈方面,上海把持續增強科技創新的源頭供給放在首位,依托張江科學城、臨港新片區等科創高地,布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聚焦人工智能、Web3.0、合成生物學等前沿領域和數學等基礎學科,打造一流新型研發機構。
產業鏈方面,聚焦“3+6”重點產業(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以及電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車、高端裝備、先進材料、時尚消費品六大重點產業),打造張江、“大零號灣”、臨港三個未來產業先導區,建設世界級產業集群,并推動長三角產業鏈協同。
資金鏈方面,發揮國際金融中心優勢,設立科創板,引導社會資本支持科技創新,同時優化政府產業基金運作模式。
人才鏈方面,實施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如優化落戶條件、建設國際人才社區,并依托高校和科研機構培養高端人才。
當前,上海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高新技術企業突破2.5萬家,新增科技小巨人企業118家,累計2926家。產業鏈韌性增強,集成電路產業規模占全國近1/4,生物醫藥產業競爭力居全國前列。資金鏈支撐有力,科創板上市企業數量和質量領先全國。人才集聚效應明顯,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數量持續增長。
青島:以“三位一體”為抓手構建四鏈融合新生態
青島圍繞“三位一體”布局,出臺《關于強化人才資源統籌 促進“四鏈”融合發展實施方案》,探索構建以人才鏈為總牽引,優化教育鏈、激活創新鏈、服務產業鏈的“四鏈”融合發展新生態。
打通政產學研“協同”斷點,健全融合發展推進機制。青島針對部門之間力量不統籌、高校專業與地方產業需求不匹配、高校院所與企業技術攻關不協同等問題,加強部門與部門協同,完善統籌推進機制;加強高校與地方協同,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動態調整學院和專業設置,累計建成21個省級現代產業學院,新增145個新興學科專業;加強院校與企業協同,助力技術聯合攻關,2022年以來先后與清華大學、中科院金屬所等24所高校院所合作。
打通產業人才“育用”斷點,激發融合發展人才活力。針對“高校培育的人才企業不好用、企業需要的人才高校育不出”的問題,著力創新產業人才育用模式,通過探索“共引共享”模式、“項目聚才”模式、“校企共育”模式,有效打通產業育才用才堵點。
打通創新成果“供需”斷點,提升融合發展創新效能。青島從供給、需求、服務“三端”發力,構建多元聯動的轉化體系。從供給端發力,“優質成果”及時發布。上線“青島好成果”發布對接平臺,打造青島海洋科技大市場,達成產研合作85項、技術合同交易額1.05億元。從需求端牽引,“成熟成果”落地轉化。依托技術經紀人鏈接企業需求,發揮其懂技術、懂市場、懂融資的復合型優勢,促進企業需求與成果供給高效對接,累計培養技術經紀人1903人。從服務端保障,“潛力成果”挖潛培育。目前已打造紡織新材料、高分子工程、工業互聯網3家省級概念驗證中心,指導國家級人才企業建成納米壓印、虛擬現實2處行業性中試平臺。
蘇州:從“小種子”到“城市創新叢林”
蘇州不斷打破邊界、搭建平臺、加強鏈接,促進“四鏈”共生耦合,助力產業創新集群融合發展,壯大“城市創新叢林”。
圍繞產業聚人才。蘇州堅持把人才創新資源作為支撐力量,同步繪制產業地圖和高層次人才地圖,大力招引和集聚各類急缺緊需人才和創新團隊,目前,全市98%的領軍人才集中在戰略性新興產業。
突破瓶頸抓創新。蘇州大力實行“揭榜掛帥”制度,推出創新聯合體的“落地版”,通過龍頭企業牽頭組建、開展核心關鍵技術突破,不斷深化與國內外頂尖高校的深度合作,充分利用自身產業優勢、城市品牌,為高校搭建與企業緊密合作的橋梁,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融合發展育人才。蘇州提出要做各類創新主體最可靠、最貼心的“創新合伙人”。成立蘇州科技商學院,通過創新“政產學研金”聯合發展模式,促進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融會貫通、形成合力,實現“科技人員懂產業,產業人員懂科技,科學家懂管理,管理者懂創新”,推動產研協同、產業鏈上下游對接合作、資本賦能。
資本賦能“硬科技”。2024年蘇州新增A股上市公司5家、總數達到219家,分別位居全國第三、第五。服務企業上市,首抓服務人才科技企業。蘇州全力挖掘相關人才企業和科技企業,擇優置于上市企業后備庫加以培育。積極發揮市場力量,集聚銀行、保險、證券、基金等各類金融資源支持上市后備企業,全力滿足企業創新的融資需求。
愛才留才“暖”生態。蘇州以創建人才集聚平臺為總牽引,堅持“產城人”融合發展,通過加快布局建設一批宜居宜業的高品質人才社區,統籌謀劃人才驛站、人才公寓、人才社區建設,切實為人才在蘇州創新創業營造良好環境,努力建設“面向所有人、為了所有人”的人民城市,助力各方人才在蘇州施展才華、成就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