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現場、理解現場
《決策》:近年來,安徽持續推進“政產學研金服用”融合貫通,您認為這項改革的關鍵是什么?在7個維度中,核心是什么?
葉強:“政產學研金服用”改革在于通過多主體協同創新,打破傳統創新鏈條中的壁壘,實現資源的高效配置與深度融合。通過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構建一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科技創新為驅動、以金融賦能為支撐、以服務提升為保障的生態體系。
這7個維度都非常重要,其中,“政”和“用”是核心,政府推動政策支撐與資源整合,應用是價值的最終體現。
《決策》:“產學研”是“政產學研金服用”融合貫通的重要一環,中科星馳源于中國科學院合肥研究院15年技術成果轉化,通過持續不斷推進“產學研”融合,發展迅速。結合中科星馳的成長經歷,您認為做好“產學研”的關鍵是什么?
王智靈:企業在做“產學研”時,要回顧我們的初心,就是“產學研”的目的是什么?
“產學研”的目的,是為了企業能夠去用。真正的“產學研”一定來自于企業現場的需求,進而轉化成科研人員所理解的問題,否則會產生一個鴻溝。因為從實際工作中來看,很多時候企業現場的問題與技術研發人員所理解的問題并不完全一致,這就需要科研人員發揮大量的精力去認知這個問題,然后去尋找解決的辦法,最終使這個解決辦法與企業當前的現狀相匹配。
中科星馳在做“產學研”的過程中,從一開始就注重企業現場需求,堅持“主機廠+智駕公司+場景方”三位一體的產業鏈合作模式,打造智能駕駛的商業閉環,時刻關注著產品實際運行過程中產生的問題,把這個問題抽象出來,再去做進一步的研究。這個過程是必要的,并且一定要與企業需求結合在一起,才有可能做出真正有用的東西
所以,我認為“產學研”的本質是在“用”。如果不能用,這樣的研究不僅會浪費企業的投入,也會浪費科研人員的時間。
《決策》:為什么會出現與企業現場需求脫節的現象?
王智靈:實際上,這是現在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我認為有兩個層面的原因。
一是認知層面上的原因,就是科研人員的思路,與現場企業的思路出發點不一致。企業是對最終結果負責,需要解決問題的每一個環節;而科研人員可能更關注最核心的要點是什么,突破了這個核心要點,問題就解決了,那這樣就會形成一個“缺口”。因此,我們在做“產學研”的時候需要形成閉環,這樣“產學研”才有可能成功。
二是實際使用上的原因,涉及到問題的本質。問題是不是在用的過程當中出現?有沒有抓到問題的本質?可能科研人員的確解決了一些問題,但這些問題由于沒有解決最本質的那個因素,導致效率不高。
這兩個層面的問題要想解決,科研人員就必須要親自下場,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認知現場、理解現場,實際上這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催化劑”和“加速器”
《決策》:構建“政產學研金服用”融合互動機制,金融不可或缺。您認為,金融在其中發揮著怎樣的作用?
王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金融在安徽“政產學研金服用”融合發展的創新生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發揮著“催化劑”和“加速器”作用,通過發揮資金融通、風險管理、資源配置、價格發現、激勵約束等功能,為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活水”,引領各類優質資源要素加速向安徽科技創新、新興產業乃至未來產業匯聚并發生良好的化學反應,實現乘數效應。
《決策》:科技型企業具有輕資產、高風險、成長周期長的特點。針對這些特點,安徽在金融服務科創產業上有著怎樣的典型打法?
王斌:一是風險共擔、收益共享的政銀企多方合作信貸模式。安徽創新推出金融支持科創企業“共同成長計劃”“貸投批量聯動”試點、政銀擔合作等舉措,跨企業成長周期破解科創企業融資難題。2021年以來,安徽科技企業貸款余額連跨5個千億臺階、增長4.7倍,到2024年末科技企業貸款余額超7500億元、同比增長25%。2023年末,安徽省融資擔保行業在保余額4243.37億元,居全國第二位。2024年,安徽省與國家融資擔?;鸷献饕幠J状纬|元,居全國第3位。已爭取科技創新擔保計劃業務備案金額111.87億元,持續保持全國第一。
二是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接力式耐心資本模式。安徽持續強化資本市場功能,創新運用基金、上市、債券、保險等融資工具,著力壯大耐心資本,助推更多優質科創企業對接多層次資本市場成長壯大。截至2024年末,安徽境內上市公司數量達到182家,位居全國第7位、中部地區第1位;安徽存續私募基金管理人216家,管理基金數量1287只,管理基金規模約3486億元,排名全國第7位。
三是多層次、常態化、平臺化的融資對接模式。圍繞先進制造業集群、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產業園區,深化“十行千億萬企”融資專項行動。創新開展“全省萬企融資對接活動”,省市縣三級常態化組織開展制造業企業融資需求對接,截至2024年末,已簽約融資項目285項、融資金額1279.65億元。
《決策》:加快構建廣渠道、多層次、全覆蓋、可持續的科創金融服務體系,您認為,安徽接下來的工作著力點在哪?
王斌:我認為安徽下一步最重要的著力點有兩個:一是聚焦“投早、投小、投科技”,進一步加大金融對科技成果轉化環節的支持力度。用足用好國家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政策,加大科技成果轉化貸款貼息和風險補償的支持力度。通過政府引導基金聯合高校院所設立種子基金、天使基金,覆蓋科技成果從概念驗證到產業化的全鏈條需求。發揮科技保險作用,支持保險機構開發覆蓋研發、中試、產業化的全鏈條險種,比如浙江的《科技成果先用后轉履約保證保險》。借鑒嘉興“認股選擇權+風險共擔”機制,引入政府、銀行、擔保機構聯合分擔風險,開發“科技成果轉化貸”等產品,并配套財政貼息政策。
二是聚焦“投長期”,進一步培育壯大耐心資本。持續完善金融支持科創企業“共同成長計劃”,打造更加耐心的銀行資本。充分發揮政府投資基金引導和放大作用,適度延長政府投資基金存續期,積極引進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國家大基金、保險資金等長期資本出資安徽省基金。鼓勵建立以盡職合規責任豁免為核心的容錯機制,不簡單以單個項目或單一年度盈虧作為考核依據。
用好“兩只手”
《決策》:推動“政產學研金服用”融合貫通,離不開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和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從企業的角度來看,如何用政府的有為推動市場更加有效?
王智靈:從我個人的實踐來看,無論是作為企業人員,還是作為科研人員,我們更關注的是現場的問題,現場的問題其實就是用戶的需求。在我看來,只要滿足了用戶的需求,就可以產生真正的效益。但在滿足用戶需求的過程中,會存在很多現實條件的制約。
那么,從政府的角度來看,要把這個事情與市場鏈接起來,政府就要去解決這些約束條件,比如,給企業做一些法規保障、合規指導等工作。我們都知道,凡是創新探索,都會存在一定的風險,風險不僅來自于安全,也會來自于資金。因為每一次創新探索都需要成本,對于企業來說,它的成本是有限的,所以這個時候政府如果能夠提供一些支持,就會為企業提供更大的探索空間和更多的試錯機會。
實際上,這也是政府本身的一個職責,政府從法律規章制度角度給企業托底,可以讓企業心無旁騖地去創新創業。
葉強:安徽要推深做實“政產學研金服用”改革,以有為政府讓有效市場更有效。一是進一步優化政府的引導作用,完善政策體系,優化資源配置,推動“政產學研金服用”各主體協同發力;二是提升市場化運作能力,鼓勵企業主導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增強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三是深化金融賦能,創新科技金融產品,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全鏈條資金支持;四是加強國際合作,依托安徽的科技優勢,吸引國際創新資源,提升安徽在全球創新網絡中的影響力。
《決策》:合肥自2021年開始圍繞打造“全域場景應用創新之城”,“給產品找場景,給場景找產品”,推動一批科技成果與實際應用需求高效對接。您在合肥創業,有什么樣的觀察與感受?
王智靈: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創新舉措。從我自己做研究和中科星馳的發展實踐來看,一個新興產業領域的從業企業,所面對的問題可能都是一些新問題,這些新問題并不在我們過去的供應鏈、產業鏈當中,也就導致沒有現成的解決方案,所以要探索一個全新的產品,就會存在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規?;喜蝗?,二是用戶接受程度還不足。
如何去解決這兩個問題?最好的解決方式就是以用戶真實的場景需求,去打造一個示范性的應用,從而不斷去迭代產品,不斷去匹配用戶的需求。就像我們中科星馳在駱崗公園,先后迭代了三代產品,現在的第三代無人駕駛較于前兩代也有了全新的突破。
所以,政府打造示范場景的確能幫助企業,當然企業要有長期主義,要耐心地去打磨產品,更好匹配用戶的接受度,從而持續創新運營模式,最終實現共贏。
《決策》:今年以來,以杭州為代表的DeepSeek現象火爆出圈,與浙江等省份相比,安徽“政產學研金服用”改革的特色與差距,體現在哪些方面?
葉強:安徽“政產學研金服用”改革特色,是政府在構建市場導向的生態系統中發揮了非常積極的作用,科技產業特色鮮明,以中國科大為代表的高校和院所發揮了積極影響,產業生態優勢日益凸顯。
差距主要在于,一是安徽過去的經濟基礎相對薄弱,雖然近年增速明顯,但全省總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市場的有效性,還有待進一步提升。二是安徽的國際化程度有待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