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末,安徽科技型企業貸款突破7550億元,連續四年跨越六個千億臺階;科技企業融資率達到60%;成為全國首個實現六家大型銀行總行級科創中心全覆蓋的省份……
一項項亮眼的成績,正是安徽奏響“產研金”交響曲的生動注腳。
在構建“政產學研金服用”融合機制中,“產研金”是關鍵一環。安徽是如何推進的?
金融活,企業活
大家都聽過一句話:“金融是經濟的血脈。”
任何企業的發展壯大,都離不開資金。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更是需要金融的全面助力。
從國家來看,我國高度重視科技金融工作。
2023年10月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上,將科技金融列為“五篇大文章”之首,并指出“科技金融要迎難而上、聚焦重點”,把科技金融擺在了金融工作的核心位置。
2024年6月,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上再次強調,要做好科技金融這篇文章,引導金融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
2025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到2027年,科技金融體系與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目標需求更相適應。”
國家層面高度重視科技金融工作,不僅僅是因為金融是科技型企業發展的“血液”,更重要的是,通過資本運作、風險管理和技術創新等方式,可以推動企業實現從技術突破到市場擴張的全方位成長。
從原始創新來看,科技型企業培育周期長、風險大,通常需要大量資金用于研發和技術創新,金融能夠為其提供必要的資金保障。例如,風險投資(VC)和私募股權(PE)是科技企業早期發展的重要資金來源。
像現在的新能源汽車巨頭特斯拉,在2004年獲得來自埃隆·馬斯克和其他投資者的750萬美元A輪融資,為后續電動汽車技術的研發奠定了基礎。如果沒有這些資金支持,特斯拉可能無法實現從概念到量產的關鍵突破。
從資本市場來看,資本市場為科技型企業提供了融資平臺。通過IPO和并購重組,企業可以獲得大量資金用于技術升級和市場拓展。
比如,2014年阿里巴巴登錄紐交所上市,融資250億美元,成為當時全球最大的IPO。這筆資金幫助阿里巴巴進一步擴大電商和云計算業務,鞏固了其在全球科技領域的領先地位。
從公司自身來看,金融可以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一方面,科技創新風險較高,金融工具如風險投資和科技保險能有效分散風險,吸引更多資本進入科技領域。另一方面,多層次資本市場通過股權融資、債券發行等方式,也能夠幫助企業分擔創新風險,增強抗風險能力。
可以說,“產研金”融合發展正當其時,已成為各省特別是科技資源富集省搶抓的重要工作。
安徽就是其中一個。經過數年發展,安徽涌現出一大批先進制造業和“專精特新”企業,構建了以新能源汽車、先進光伏等具有競爭力的十大新興產業集群。
這些高新技術產業構建起城市發展骨骼的同時,也展現出對資金的迫切需求。只有將資金引導在最具潛力的科技企業和項目上,才能幫助新興產業獲得更多資源,助力安徽打造“三地一區”。
“截至目前,安徽擁有上市公司186家,位列全國第七;科創板上市公司24家,排名全國第六,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不斷邁向新臺階。聚焦‘投早、投小、投科技’和‘投長期’,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對于安徽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產業聚集地具有重大意義。”安徽省經濟研究院投資金融所所長王斌告訴《決策》。
那么,安徽又是怎么做的?我們從一項計劃說起。
“最長情的陪伴”
2023年6月,安徽在全國首創金融支持科創企業“共同成長計劃”。
為何要出臺這項計劃?
人民銀行安徽省分行金融研究處相關負責人表示:“要想科創企業發展快,資金支持少不了;要想科創企業發展好,轉變觀念是必要。面對企業源源不斷的資金需求,如果依舊按照原有金融業務模式發展,不僅解不了企業燃眉之急,更可能阻礙企業發展,甚至將新興之火吹滅。”
顧名思義,這項計劃強調銀企之間的共同陪伴和成長,低成本、長期限、高額度,主要按照風險共擔、收益共享的市場邏輯,銀企雙方自愿平等協商簽署“貸款合同+中長期戰略合作協議”,創新以金融服務優先權為基礎的跨周期風險收益動態平衡解決方案,著力促進“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以科技金融創新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
計劃一經發布,有效打通了科技企業的融資堵點,贏得了許多企業家的點贊。
安徽省阿爾法汽車零部件公司是一家集科研、設計、生產、銷售為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但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了資金周轉困難的瓶頸,得益于“共同成長計劃”,阿爾法汽車零部件公司同徽商銀行簽訂了3年期6000萬元“共同成長計劃”意向授信合作。
“作為本土銀行,徽商銀行積極參與‘共同成長計劃’,幫助更多科創企業解決資金難題。如今徽行在全省率先推出科創企業專屬的‘技術流’創新能力評價體系,更科學精準地開展科創金融綜合服務。”徽商銀行科創金融部負責人介紹說。
截至2024年末,“共同成長計劃”簽約銀行107家,簽署協議戶數超1.2萬戶,貸款余額1700億元。企業和銀行加入到“共同成長計劃”中來,讓充沛的資金接力服務企業的全生命周期。
“計劃為企業解決了陪伴的問題。在成長關鍵期與企業‘共進’,在成熟壯大后與企業‘共贏’。我們現在有一個大理念叫做生態圈,能投就投,不能投時銀行也會為企業牽線搭橋。”中國農業銀行安徽省分行公司部負責人說。
更重要的是,“共同成長計劃”讓更多銀行逐步轉變了金融觀念:不看資產看知產,不看當下看未來。
成立于2017年的安徽新熙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要業務領域是微生物發酵,研究“高大上”的產品卻缺少成果轉化的資金。在全面評估企業的狀況后,工商銀行安徽省分行主動找上門來,與企業共同簽署了“共同成長合作協議”,審批了100萬元“科技貸”用于產品轉化,引導金融資源流向技術研發領域。
一年多過去,“共同成長計劃”的“朋友圈”再度擴容,不僅僅是金融機構,政府、平臺也加入進來,選擇給企業最長情的陪伴。
“從政府、企業到院所機構,都很友好”
在2025年安徽省政府工作報告中,安徽省省長王清憲指出,2024年,安徽新增高新技術企業35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業7533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13家,總數均居全國第一方陣,“喬木”參天、“灌木”茁壯、“苗木”蔥郁的創新生態加快形成。
這種創新生態的形成,離不開“科技—金融—產業”良性循環的發展格局的構建。特別是金融“濃墨重彩”的一筆,為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讓安徽展現出鮮明的科技底色。
“科技金融不是遍地開花,在安徽,從政府、企業到院所機構,都很友好。”一位深耕安徽金融界的人士說道。
這得益于多方力量形成的強大合力。
首先,政府當好陪跑員。2024年7月,人民銀行安徽省分行會同省科技廳、省工信廳等部門印發《關于推動金融支持科創企業“共同成長計劃”提質擴面的通知》出臺。外界稱之為“共同計劃2.0”版本,通過實施“共同成長計劃+”專項行動,打好科技金融政策組合拳,著力形成“股貸債保擔”聯動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助力“科技-產業-金融-人才”良性循環。
其實,政府早已謀劃在先,行動在前。早在2021年6月,安徽就啟動了萬家企業資本市場培訓,并跟進實施了企業上市“迎客松行動”計劃,組建長三角(安徽)資本市場學院,推動更多成熟期的優質科創企業登陸資本市場……
其次,建立基金叢林。有業內人士直言:“沒兩把刷子,玩不轉引導基金。”以政府引導基金為基構建的“科創金融”模式風靡各地,國家級大基金、地方政府引導基金是耐心資本的主要參與者。
在推動“產研金”深度融合過程中,安徽實施長期資本、耐心資本培育計劃,助力企業創新長跑。
作為七大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的合肥,便是一個最佳佐證。近年來,合肥充分發揮科創金融改革主力軍作用,依托合肥產投、合肥興泰、合肥建投三大國資投資平臺作為開展資本招商的“主陣地”,并且聯合中信、招商等頭部投資機構共同設立近千億元的產業基金群,形成“引導性股權投資+社會化投資+天使投資+投資基金+基金管理”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資體系。
“重倉”京東方、“托舉”長鑫存儲、“抄底”蔚來,一連串的投資故事為外界津津樂道,合肥也被許多人稱為“最牛風投城市”。2024年,合肥市“寫好‘科技金融’大文章,賦能企業科技創新”典型做法,獲國務院辦公廳通報表揚。
同樣,平臺也在發力。致力于打造科技體制改革“實驗田”的科大硅谷,正以構建基金叢林為抓手,以50億元耐心資本為引擎,通過“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生態協同”的獨特模式,開啟了一場資本與科創的深度探索,成為合肥科創金融改革的一張特色名片。
放大到全省來看,安徽“以撥轉投”轉變資金使用方式,現已布局組建2000億元省新興產業引導基金和總規模1000億元的國資“6+1”基金體系,建立覆蓋從種子孵化到產業發展的全鏈條股權基金體系。
比如,低空經濟就是基金界的“新寵”。2024年4月,安徽省低空經濟產業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在蕪湖市灣沚區成立,通過政府領投、企業資本跟投的方式,基金出資額達到10億元人民幣。這些基金將為蕪湖乃至安徽的低空經濟產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當然,口號喊得再響,行動出臺再多,根本還是要讓服務直達企業。
企業上臺展示自己,有意向的投資機構現場交流。安徽省科技廳、人民銀行安徽省分行聯合在全省開展“一行一特色”“一市一天使”活動,幫助打通企業融資“最后一公里”。
“安徽現在是‘月月有活動、場場有主題’,通過‘線上常態化推送平臺+線下專題對接活動’相結合的方式,讓資本和企業能夠更快地‘雙向奔赴’。”一位參加活動的企業負責人高興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