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科學裝置在創造科技未來之時,新的消費場景正重構城市煙火。在合肥的城市肌理中,科技理性與市井感性始終交織,塑造出獨特的城市氣質。科技基因與市井煙火的“雙面共生”,正共同滋養這座“養人之城”的新面貌,在長三角一體化格局中,合肥正以這種獨特的雙面性重塑城市競爭力。
算力之光賦能千行百業
如同電力對于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標志性意義,人工智能時代,算力作為一大核心生產力登上歷史舞臺。無論是在馬拉松賽場上“長跑沖線”,還是面對刁鉆問題“有問必答”,人們所感受到的AI智慧,背后都有看不見的算力支撐。
在合肥,重大算力科技基礎設施——“巢湖明月”的出現與進化,正不斷塑造國產算力生態的新高地。
走近“巢湖明月”核心設施,一座淡藍色的玻璃立方體建筑映入眼簾。在其內部,包括科學計算、智能計算、液冷、存儲等在內的共1500多臺算力服務器依次排列,數萬張GPU卡高速運轉,這臺超級計算機每秒鐘運算能力達1.2億億次。
“巢湖明月”機房內部(央廣網記者 劉暢司晨 攝)
1.2億億次是什么概念?
合肥市大數據資產運營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井梅生介紹:“這一工作量相當于全國14多億人,每人每秒做一次計算,需要將近100天才能完成,堪稱‘最強大腦’。”
早在2021年6月,“巢湖明月”便作為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平臺正式運行,并不斷進化。2023年,“巢湖明月”二期、三期建設完成,智能算力不斷提升。2024年,合肥繼續建設城市級“算力池”,同時,推動國產量子計算機與“巢湖明月”超級計算機“牽手”,實現“量超融合”,成為全國首個實體化部署的量子計算和超級計算融合中心。
“巢湖明月”(央廣網發 合肥市委宣傳部供圖)
“巢湖明月”強大算力帶來的,是千行百業的升級迭代。
在位于合肥西郊的“科學島”上,核聚變領域的明星裝置“小太陽”就曾與“巢湖明月”并肩作戰。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李建剛院士團隊,充分利用合肥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的強大計算資源,在托卡馬克的磁場建模中取得了重要進展。
從基礎科研到產業應用,“巢湖明月”新一代算力集群已在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氣象監測等眾多領域“大展拳腳”。截至目前,已累計服務700多家產學研單位,支撐科研項目超6000家,計算任務1100萬次,支持在頂級期刊發表論文942篇。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徽省生態環境廳、科大訊飛、國軒高科、奇瑞汽車等都是“巢湖明月”的服務對象。
作為全國第二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如今,合肥已建、在建和預研大科學裝置達13個,全超導托卡馬克、穩態強磁場、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等構建起了獨屬于合肥的科技之城面貌。悟空探秘、墨子傳信、九章計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不斷點亮創新高地,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合肥已位居全球“科技集群”第36位。
“老糧倉”重構商業“新浪潮”
夜幕降臨,“巢湖明月”玻璃立方燈光亮起,算力世界運轉不息。十幾公里外,位于望江西路上的新糧倉文化商業合集又展開了“新的一夜”,燈火通明、包羅萬象。
1996年出生的趙翔是合肥高新區一家科技企業的負責人,平日里主要從事智慧系統研發。閑暇時,他也愛與三五好友小聚,“新糧倉”是他最愛去的商圈之一。“這里是一個大型街區,空間開闊,餐飲文娛健身配套齊全,入駐品牌也比較新穎。”
實際上,這一頗受合肥人追捧的頂流“打卡地”開業僅不到一年。更難以想象的是,它的前身是始建于1993年原安徽省機械化糧庫。2023年,通過城市更新改造,老糧庫轉型成為集文化、藝術、商業、運動、夜生活于一體的多功能文化商業綜合體。
合肥“新糧倉”鳥瞰(央廣網發 葛慶釗 攝)
在保留老糧倉“骨骼”的基礎上,這里注入了新消費場景“血液”。
新糧倉文化商業合集副總經理姚毅介紹,“新糧倉”保留了建筑的原始特色,將筒倉、鐵軌等工業元素轉化為藝術空間和市集載體,形成“歷史肌理+現代設計”的獨特風貌。同時,引入了26家安徽首店和7家城市旗艦店,形成特色餐飲、精品零售、文創藝術、酷動體育、休閑娛樂等多個板塊,截至目前,品牌簽約商戶達147家。
夜晚的“新浪倉”游人如織(央廣網發 葛慶釗 攝)
年輕的消費需求與創業夢想在這里實現了恰如其分的雙向奔赴。
“95后”藝術愛好者張乃千將畫廊搬進“新糧倉”,他想讓更多人在這里體驗到安徽的當代文化;蜀山區非遺項目傳統茶果制作技藝傳承人王玫將茶舍開進這里,她說:“這門技藝一定要傳承下去。”青檸運動創始人毛磊將數字體育場景引入,技術加持下,網球、高爾夫等運動打破空間壁壘,“走近”百姓身邊。即將于今年5月開業的馬術場或將給合肥人提供全新的運動體驗,“選址城市核心區域,就是想讓更多人能親身感受。”馬場負責人江林玉說。
即將開業運營的馬術場(央廣網記者 劉暢司晨 攝)
據統計,自開業以來,“新糧倉”日均客流超4萬人次,帶動超5000個就業崗位,形成了24小時不落幕的沉浸式文化商業合集。2024年,新糧倉獲評商務部“商文旅融合型”典型案例,一座合肥乃至安徽的文化商業地標正在崛起。
“合肥不僅是科技之城,也是商業繁榮之城。”合肥市商務局副局長余波介紹,這幾年,合肥大力推動場景創新,打造了一批商、旅、文、體融合發展的商業地標,將人氣、文化、商業、全民健身等統籌推動。
記者獲悉,目前,合肥全市共有5萬平方米以上的在營大型商業綜合體68家,總商業建筑面積超700萬平方米,2024年度總銷售額約410億元。而隨著文旅、體育等部門聯手,共同推動商文旅體產業交互賦能,更多消費新場景、新業態、新流量被“打開”,合肥居民的生活品質正在加速提升。
科技創新與商業繁榮交織上升,在長三角一體化格局中,合肥正以這種獨特的雙面性重塑城市競爭力。科技基因融入城市毛細血管,市井煙火滋養創新土壤,合肥正書寫宜居宜業的“養人之城”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