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安徽省2024年“畝均效益領跑者”發布會在蕪湖舉行。
會上,發布了“2024年安徽縣(市、區)畝均效益領跑者”“2024年安徽制造業企業畝均效益領跑者”“2024年安徽省級以上開發區畝均效益領跑者”等名單。
安徽創新發展研究院(決策雜志社)對“畝均效益領跑者”名單進行了解讀。哪些“英雄”榜上有名?一起來看。
01
誰是領跑“英雄”
從畝均效益領跑能力來看,遴選出的30個縣(市、區)畝均綜合效益再度提升。以占安徽全省104個縣(市、區)45.9%的工業用地面積,貢獻了60.1%的總稅收、58.5%的總營收,比上一年分別提升約3.8個百分點、0.9個百分點;畝均稅收、畝均營收分別高于全省104個縣(市、區)平均水平的31.9%、28.8%,比上年均提升50%。
從名單變化看,蕪湖市弋江區蟬聯第一;合肥市肥西縣較上年上升1位,位居第二;蕪湖市無為市突飛猛進,較上一年躍升15位,位居第三。六安市金寨縣、馬鞍山市和縣、宣城市郎溪縣、淮北市濉溪縣、蚌埠市蚌山區作為“新面孔”首次入圍。
在國家級高新區中,合肥高新區、蕪湖高新區畝均效益高、創新動能強;
在省級高新區中,合肥廬江高新區和亳州高新區在經濟效益和稅收貢獻上表現突出,合肥新站高新區在研發投入和科技創新方面展現出強勁實力;5家領跑高新區貢獻稅收占所有20家高新區稅收的57.3%。
在國家級經開區中,蕪湖經開區作為“新英雄”榮登首位;
在省級經開區中,鄭蒲港新區、長豐(雙鳳)經開區、當涂經開區領跑全省;24家領跑經開區貢獻稅收占所有省級以上經開區稅收的47.9%。
2024安徽制造業企業“畝均效益領跑者”名單,涵蓋了汽車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裝備制造、新材料等14個類別的產業。上榜的200家畝均效益領跑企業,以9.3%的占地面積貢獻了全部參評企業32.3%的總稅收、32.4%的總營收。
分行業看,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綠色食品畝均稅收高于領跑企業平均水平;綠色食品、智能家電(居)、紡織服裝、裝備制造、節能環保、新材料畝均營收高于領跑企業平均水平。
02
誰的表現更亮眼
綜合3份“畝均效益領跑者”名單,從區域分布來看,呈現經濟強市領跑、先行城市亮眼、皖北區域偏少的格局。
合肥、蕪湖等經濟強市全面領先,在各名單里入圍數量多,整體排名靠前。在“2024年全省縣(市、區)畝均效益領跑者”名單中,合肥入圍7個、蕪湖入圍4個,共占比36.7%,并包攬前三名。
在“2024年安徽制造業企業畝均效益領跑者”里,合肥入圍53家、蕪湖入圍30家,共占比41.5%。
兩市的汽車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裝備制造、智能家電(居)等優勢產業的領跑企業,強勢入圍。
在“2024年省級以上開發區畝均效益領跑者”名單中,合肥入圍10個、蕪湖入圍5個,共占比51.7%。馬鞍山、宣城等先行地市亮點突出、表現出色。
全省率先實施“畝均論英雄”改革的馬鞍山市,在3份名單里成績亮眼。
入圍制造業企業畝均效益領跑者名單21家,位居全省第三;入圍省級以上開發區畝均效益領跑者名單5個,與蕪湖并列全省第二。
宣城市有12家制造業企業和2個縣(市、區)入圍畝均效益領跑者名單。
皖北六市入圍數量相對較少。在縣(市、區)畝均效益領跑者名單里,入圍6個,占比20%;在制造業企業畝均效益領跑者名單里,入圍38家,占比19%;在省級以上開發區領跑者名單中,入圍4個,占比13.8%。這主要是皖北地區產業基礎較弱,工業化水平相對較低,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皖北城市在3份名單上的表現。
03
安徽為何持續干這件事
安徽自2021年開始實施“畝均論英雄”改革以來,至今已開展了4年。
在這個過程中,安徽創新理念方法和工作機制,形成了“科學化評價+差別化配置+多元化激勵+精準化服務”的“安徽路徑”。
特別是首創了“畝均英雄貸”金融服務模式,在近日國務院減輕企業負擔部際聯席會議召開的電視電話會上,安徽分享了這一典型經驗;合肥、蕪湖“畝均論英雄”改革做法入選國務院減負辦2024年“強化企業服務提升減負成效”典型案例;2024年1月,首屆“畝均論英雄”改革工作交流會在安徽召開……
安徽通過推進“畝均論英雄”改革,依托統一的畝均效益評價體系,每年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開展一輪評價,實現了對工業企業的精準畫像,有力促進了工業提質增效。
2023年度規上工業企業畝均稅收和畝均營收分別同比增長11.5%、12.4%;今年1-10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9%,比全國高3.1個百分點,居全國第4位。
同時,堅持“用最快的速度讓最好的項目獲得最優的資源要素”,采用差別化施策、多元化激勵,實現要素精準配置,不斷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讓“有限”資源發揮“最大”效益。新經濟形勢下,“畝均論英雄”正成為全國多地引領經濟轉型升級的“風向標”和“動力源”。
今年7月,國務院出臺的《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明確提出:建立健全以畝均效益為重要考量的產業園區綜合考核評價體系,將評價結果作為擴區、調區、升級的重要依據;新增工業用地全部以“標準地”供應,推行用地審批承諾制,推廣彈性出讓、先租后讓等靈活供地方式。
這意味著興盛于多地的“畝均論英雄”改革,正上升為全國性政策,成為地區提質增效的重要抓手,成為助力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推進劑”。
算好“畝均賬”,提升含金量,明年誰將登上“英雄榜”?我們一起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