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風暴席卷全球,在外貿第一大省廣東,外貿企業依然忙碌。
4月15日,第137屆廣交會如期而至,超20萬名境外采購商、255家全球零售250強和各國各地區大商組團參會,外貿企業爭相展示新產品、發掘新市場。
2025年毫無疑問是全球經貿環境動蕩交織的一年。在去年全年進出口額突破9萬億人民幣后,廣東已經預判 2025年外貿進出口的增長壓力將會更大。在去年年底的經濟工作會議上,廣東提出要更大力度穩外貿穩外資,全力穩住國際市場份額,打好外貿、外資、外包、外經、外智“五外聯動”組合拳。
“五外聯動”既依賴于廣東自身良好的產業集群基礎,比如全力推動外貿穩規模優結構,打造優勢出口產業集群,定向開拓海外重點市場,建設重要產品集散樞紐,發展外貿新業態;也通過內部的交叉聯動帶動整體的復合聯動,針對外包、外智等薄弱環節,加快服務外包提質升級,優化服務外包結構,建強服務外包平臺,大力引進外資研發機構和高精尖缺人才,共同支撐對外經貿體系。
面對復雜嚴峻的外部形勢,廣東的“五外聯動”實踐路徑愈發清晰:從“要素開放”向“制度開放”躍遷;從政策端的制度型開放到企業端的全球化運營。
經貿格局調整
2018年,廣東首次面臨美國關稅沖擊。當年廣東對美出口額約1.1萬億元人民幣,占全省出口總額的24%,到了2019年,這一數字同比下降9.7%,部分依賴美國市場的行業如家具、電子設備的跌幅超過15%。
更讓人擔憂的是,廣東還裹挾著轉型的陣痛。有數據顯示,這直接導致廣東出口企業平均每美元商品承擔額外0.15-0.25元人民幣關稅成本,代工企業毛利率從8%降至3%-5%。為規避關稅,眾多分布在珠三角的電子代工廠、紡織廠、玩具廠將產能轉移至越南、墨西哥等地。
但由此,廣東也走出了“市場多元化、產業鏈升級、技術自主化”的轉型路徑。
如今,廣東外貿格局已經發生顯著變化。與2018年相比,廣東融入全球產業體系與產業鏈話語權,已經不能同日而語。
2018年,廣東進出口總額為71618.4億元,到2024年增長至9.11萬億元,六年間的復合年增長率約為4%。這一發展速度在全球經濟波動、中美貿易摩擦及新冠疫情沖擊等多重挑戰下,展現出顯著的韌性和結構性升級能力。
比如,華為、大疆等企業加大核心部件研發,2023年廣東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比達38%,比2018年提高10個百分點;跨境電商占比從2018年的8%升至2023年的22%;廣東外貿依存度從2018年的64%降至2023年的52%。
新的關稅戰背景下,全球貿易面臨諸多挑戰,企業普遍反應,在美市場定價壓力加劇,價格談判戰線拉長,供應鏈全球化管理難度升級。
實際上,廣東在2022年首次提出“五外聯動”,其中重要的背景是未來一段較長時間,全球經濟形勢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包括地緣政治沖突、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等。廣東作為經濟外向度極高的省份,受到的沖擊尤為直接,亟需加快塑造國際合作與競爭新優勢。
在危機中,企業對新興市場的開拓變得更加重要,拉丁美洲、東南亞等地區的市場需求逐漸上升。
今年,廣東提出實施“粵貿全球”東盟專項計劃,組織5000家次企業參加100場當地知名展會,并在越南、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舉辦廣東商品展,支持廣東企業海外建倉。
汕頭內衣家居服產業帶、中山燈具產業帶……依靠強大的制造業基礎,廣東各地市和縣域的優質特色產業帶與電商平臺形成深度的融合。今年,廣東繼續支持電商平臺在東盟布局跨境電商基礎設施,提升倉儲、分撥、配送能力,形成覆蓋東盟、輻射歐美的跨境電商網絡,推動Shopee、Lazada等東南亞電商平臺落戶發展,增強在廣東集貨出口的能力。
“五外聯動”效應
穩住外資、外貿、外經對廣東經濟的重要性不難理解,而提出外包、外智又有何深意?
從實際情況看,“五外”的發展并不均衡,外包、外智的發展相較于外貿、外資、外經稍顯不足。
從聯動機制來看,“五外聯動”也是內部的交叉聯動帶動整體進步,以做強外貿鞏固提升對外經貿合作市場空間,以做大外資推動產業升級和外貿高質量發展,以發展外包吸引重大外資和高端人才落戶,以做優外經帶動裝備、技術、標準、認證和服務走出去,放大“五外聯動”綜合集成效應。
顯而易見的是,大灣區制造企業正從單一產品出口轉向“技術+標準+生態”的立體出海。在美的集團的匈牙利洗碗機工廠,通過接入工業互聯網平臺,產能較傳統模式提升70%。TCL華星光電則在印度、越南布局產業鏈“區域樞紐”,帶動上游20余家廣東配套企業集體出海,形成“抱團式”投資新模式。
背靠著強大的制造業基礎和完善的產業鏈,珠三角地區形成了多個產業集群,為外包業務提供了豐富的應用場景和市場需求。在佛山順德的工業設計城,已集聚147家設計類企業,為珠三角乃至國內外企業提供產品開發設計、研發成果轉化等服務。
而在自貿區,政策開放的優勢為經貿的雙向流動提供更廣闊的環境。在橫琴,以“澳門平臺+國際資源+橫琴空間+成果共享”的澳琴聯動發展模式撬動大批葡語國家、東南亞國家優質投資者前來投資,將“澳門+橫琴”的營商環境和政策優勢向全球輸出,在高新技術、商貿服務及跨境電商等多個產業領域開展深度合作。
2024年11月,粵港澳大灣區服務外包集散中心正式落地,形成“接發包中心”,借力大灣區服貿會平臺優勢,構建“線上+線下”接發包磋商交易中心,涵蓋跨境電商、金融服務、文化傳媒、消費電子、新能源等行業。
當前,廣東推動外包轉型升級,試點130項改革任務已開展117項;建成8個數字服務出口基地,培育100家數字貿易龍頭企業;全年服務外包執行金額356.8億美元、增長10.7%。
2023年,廣東服務外包產業規模達356.8億美元、增長10.7%、占全國的12.5%,業務拓展至全球165個國家和地區。
根據《關于實施“五外聯動”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意見》,廣東接下來將通過發展信息技術、高端生產性服務外包,攜手港澳建設離岸接包中心和在岸發包中心;建強服務外包平臺基地,重點建設6個服務外包示范城市、15個數字服務出口基地、10個外包公共服務平臺,更加突出擴大服務業領域對外開放,以服務業開放牽引服務外包提質升級。
融入世界的自我革新
“五外聯動”的本質,是將廣東從“世界工廠”升級為“全球資源配置樞紐”。通過外貿提質、外資引強、外經拓網、外事破壁、外智聚能,廣東將從 “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跟隨者”轉變為“全球經貿規則變革的參與者”。
從“外資10條”“穩外資12條”、鼓勵跨國公司設立總部辦法到“招商引資20條”,近年來,廣東出臺了一系列有針對性、有含金量的新政策,這種系統性創新不僅為當前外貿挑戰提供了破解之道,更讓廣東企業在數字經濟、綠色貿易等新賽道上構建了先發優勢。
“我們已在7個國家30多個城市開展自動駕駛研發、測試及運營。”文遠知行副總裁黃燁華表示,文遠知行是全球唯一擁有中國、美國、阿聯酋、新加坡四地自動駕駛牌照的科技公司。4月2日,文遠知行與優步Uber、迪拜道路交通管理局RTA達成戰略合作,三方將合作在迪拜推出robotaxi自動駕駛出行服務,探索數據合規、安全協議以及監管框架等方面的合作,推動迪拜向自動駕駛出行體系建設的轉型。
20世紀80年代,日本汽車制造商在美國市場面臨高額關稅和進口限制,引入精益生產方式,同時推進高端技術驅動型創新,創新驅動使日本企業在貿易保護主義的環境下仍保持了全球競爭力。
反觀國內,應對經貿波動,企業也需要從被動防御轉向主動布局,重塑企業全球化戰略。
不僅是在廣東,出海已經成為中國企業的戰略必然,尤其是在長三角地區,可以借鑒“五外聯動”做法。數據顯示,2025年前兩個月,長三角區域進出口總值2.5萬億元,高于全國增速2.3個百分點,占全國進出口總值的比重提升至38.2%。
“五外聯動”可以打破以往單一領域發展的局限,避免各自為政,實現不同開放領域之間的優勢互補。長三角的優勢在于三省一市的協同優勢,也能夠形成更具系統性的全域開放生態。比如,依托港口優勢,搭建區域性數字貿易平臺,推動傳統制造企業通過“獨立站+社交電商”拓展國際市場;聚焦工業軟件、知識產權服務等領域,設立專項補貼引導外包企業承接研發設計、數據服務等高端訂單。
畢馬威中國區副主席李嘉林認為,國際政治經濟形勢復雜多變,加速了新型國際關系構建和世界經濟的聯動。但不同于以往受政策驅動,現在中國企業出海更多以市場角度為出發點,主動將目光投向更廣闊的海外市場,發揮中國企業在生產制造及供應鏈方面的優勢,從產品出海轉變為品牌出海,從產能出海轉變為技術出海,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作者系本刊特約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