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被稱為太空商業元年,商業航天已成長為萬億級新賽道。在這個新賽道上,很多地方都在奮力奔跑、筑夢蒼穹,努力搶占產業制高點。
5月10日,安徽蚌埠市召開了首屆商業航天產業發展大會,百余名院士專家、企業家齊聚,讓外界關注到蚌埠這匹商業航天產業的“黑馬”。
經過幾年的發展,蚌埠商業航天產業就初具規模,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鏈。特別是今年以來,蚌埠動作頻頻:大洪山火箭發動機試驗場建成投用、百噸級火箭發動機試車成功、安徽省首個商業航天產業園即將竣工……首屆商業航天產業發展大會的召開,也標志著蚌埠吹響了產業集群建設的號角。
商業航天是“硬科技”產業。從蚌埠無中生有的發展歷程中,或可以找到“硬科技”產業的打法與秘訣。
產業“豪賭”的背后
蚌埠商業航天產業發展的開端,源于一次“豪賭”。
2019年,以液體火箭發動機設計研發、裝配測試和配套飛行為主營業務的九州云箭遇到了資金難題,同時為選址建設試驗測試基地而苦惱。蚌埠市禹會區了解到這個信息后,決定給予5000萬元投資,并提供轄區的大洪山廢棄礦坑建設試驗場。
按照當年禹會區的財政收入來看,投資5000萬元需要很大勇氣。而且,進入一個新興行業也需要冒很大的風險,但蚌埠還是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商業航天新賽道。
“豪賭”的背后,是蚌埠多年來的航天夢。蚌埠的航天基因可追溯至1979年成立的第五機械工業部第二〇七研究所光電集成器件研究分所(現為安徽北方微電子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其研制的傳感器曾用于長征系列火箭。正因為有安徽北方微電子研究院、中電科40、41所等相關國家級大院大所,從“嫦娥”奔月到“神舟”飛天,再到“天宮”遨游,背后都有“蚌埠制造”的貢獻。
這一次,蚌埠也不是盲目進入,而是基于科學的論證:蚌埠是全國老工業基地,有著雄厚的制造業基礎積淀;全市集聚了眾多國家級大院大所,比如安徽北方微電子研究院的MEMS傳感器和陀螺儀、雙環電子的精密電阻器、中電科40、41所的繼電器和連接器等精密電子元件,在航天設備、航天發射等領域有著廣泛應用;擁有省級以上研發平臺200多個,本地10余所高校及職教機構可為商業航天產業輸送企業管理、數控、機加工等專業人才……
九州云箭的落戶,成為蚌埠進入商業航天新賽道的切入點,開啟了從0到1的產業發展進程。
新興產業發展只爭朝夕,速度是關鍵。2019年以來,蚌埠商業航天產業發展上演了一場“速度與激情”:2020年,大洪山火箭發動機試驗場建成投用;2023年5月,蚌埠市商業航天產業發展規劃正式發布;2023年8月,商業航天產業園開建;2024年5月,安徽省明確提出支持蚌埠市發展壯大商業航天產業;2024年12月,商業航天產業園建成封頂;2025年,首批項目進駐產業園,并逐步運營投產。
從更高層面看,這一時期我國商業航天從初創期轉入快速發展期,而蚌埠恰好踩在時代的鼓點上。截至目前,蚌埠市已累計簽約16家商業航天企業,協議總投資55.2億元。產業鏈上已有規模以上企業3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家。預計2025年新招引商業航天企業不少于6家,完成規模以上企業5家。
未來5——10年,我國商業航天有望迎來黃金機遇期。根據蚌埠市的規劃,到2035年,蚌埠將打造長三角地區重要商業航天生產制造基地,形成火箭總裝、發動機研試產一體化、商業航天飛行器配套、商業航天信息服務及商業航天科技文旅等產業鏈條,建設百億級的產業集群。
全周期全鏈條打法
短短幾年時間,商業航天產業就從“一顆種子”成長為“一片森林”,蚌埠有什么樣的打法與秘訣?
頂層設計在產業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先導作用。蚌埠市與中國航天唯一的綜合性總體院——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合作,編制完成產業發展規劃,錨定重復使用火箭發動機、航天級關鍵材料、動力系統共享測試服務等細分賽道,明確“1+4+N”發展綱領,即建設1個商業航天科技創新中心,4個基地(火箭發動機生產基地、衛星制造基地、可回收商業航天飛行器總裝基地、新材料生產基地 ),N個商業航天產業融合平臺和應用場景,為產業發展找準了“賽道”、指明了“方向”。
科技創新是推動產業發展第一動力。蚌埠把科技創新作為產業升級的核心引擎,逐步實現從“單一制造”向“全鏈條創新”的躍遷,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為加快培育產業制造創新平臺,除了依托安徽北方微電子研究院、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四十和四十一研究所等駐蚌科研院所,蚌埠市還選擇和航天領域專業大院大所“聯姻”,加大與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等合作力度,深入開展成果轉化和產學研合作。
資本是產業發展的源頭活水。商業航天研發投資大、周期長,資金支持尤為重要。為促進產業快速發展,蚌埠依托“資本+政策”的配套措施,推動規模50億的安徽和壯高新技術成果基金、規模20億的安徽省新一代信創產業基金全力支持蚌埠商業航天產業發展。
除了存量基金外,蚌埠進一步瞄準產業鏈各環節,設立專項基金。專項基金的主攻方向更明確、更精準,與產業發展、項目招引、企業創新等緊密關聯,能夠有效推動商業航天產業鏈強鏈補鏈延鏈。
2024年初,蚌埠禹投集團、蚌埠投資集團、國新國證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三方共同發起設立,規模為10億元商業航天專項基金——安徽新蚌禹啟航星箭創業投資基金。
2024年12月,該專項基金與橢圓時空、易科奇進行增資協議簽約,投資金額合計1.05億元,并促成兩個項目簽約落地,其中橢圓時空計劃在蚌建設智能衛星工廠項目,總投資約10.2億元;易科奇計劃在蚌建設5G衛星研發生產基地項目,總投資約1.5億元。
以1.05億元引來總投資11.7億元的大項目,這是蚌埠發揮基金招商“杠桿效應”的一個成功案例。
招商是產業發展的重要抓手。蚌埠市制作了全產業鏈圖譜和補鏈強鏈清單,“按圖索驥”開展鏈式招商,與北京和長三角等地區商業航天龍頭企業開展項目合作。除九州云箭外,蚌埠已集聚了凌空天行、星河動力、深藍航天等一批重點企業,涵蓋火箭發動機、火箭零部件、新材料、火箭箭體制造及總裝等產業領域。
政策是產業發展的重要保障。蚌埠每年更新《市級產業扶持政策清單》,通過完善固定資產投資補貼、設備融資租賃貼息、人才專項支持等政策,強化園區基礎設施配套和要素保障。
人才是“硬科技”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為做好人才保障,蚌埠與市內高校開展人才引育活動。“目前我們研發人員中有30%左右來自蚌埠,生產線技術人員更是實現了100%本地化。”安徽九州云箭航天技術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說。
從資金投入、技術研發到人才培養,蚌埠市建立了全周期全鏈條產業服務體系,持續為產業集群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太空商業化時代如何追夢
2025年,太空商業化時代加速到來。在商業航天“競速賽”中,產業集群建設至關重要。誰能率先建成產業集群,誰就能占據產業發展制高點。
為打造產業集群,蚌埠市建設了安徽首個以商業航天為核心的專業化產業園區——中國·蚌埠商業航天產業園。
九州云箭、凌空天行、深藍航天、星河動力、橢圓時空、易科奇等項目將陸續進駐開工建設,逐步運營投產。建成后,這里將系統導入一批中國商用航天頭部企業,凝聚航天產業核心業態,引領產業集群發展。
蚌埠還將升級大洪山火箭發動機試驗場,通過專業規劃設計,建設為國內首批商業化共享測試中心,打造成為火箭動力測試、子級系統測試、懸停試驗調度中心為一體的公共測試平臺,發揮更高效用,填補區域航天測試空白。
5月10日召開的蚌埠商業航天產業發展大會,通過邀請相關企業及專家參與,進行產業推薦、項目路演等,不斷提升產業知名度和品牌影響力。
從目前來看,蚌埠在商業航天方面擁有良好的基礎和優勢。首先是地理優勢上,中國的商業航天產業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地,蚌埠位于長三角地區,地理位置恰在中間,適合產業溢出,貼合用戶與市場。
其次是具有完整的產業鏈基礎。基于蚌埠的工業基礎,緊緊圍繞火箭鏈、衛星鏈、服務鏈“三鏈”融合發展,可以快速構建“箭、星、端”全產業鏈生態體系。此外,地處西郊的大洪山是火箭發動機的天然試驗場。
另外,還有政策優勢。蚌埠積極發展新質生產力,把商業航天作為蚌埠市第六大產業集群,前瞻性謀劃布局產業發展,以強大的頂層設計鑄就“航天硬核”。
“選擇蚌埠,看似偶然,實為必然。”蚌埠凌空科技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說,蚌埠對于商業航天產業具有非常科學的前瞻性規劃,并以此為基礎加速匯集產業發展所需要素,完整科學的產業生態布局已清晰可見,這些都為企業未來發展提供了基礎,讓企業的每一步選擇都充滿底氣。
可重復使用火箭是引領太空商業化時代的關鍵力量。自深藍太空航天科技(蚌埠)有限公司成立以來,一直聚焦液體可回收復用運載火箭的研制。
作為第一家入駐中國·蚌埠商業航天產業園的企業,深藍航天同樣看好蚌埠的發展前景。企業負責人說,選擇落子蚌埠,是基于蚌埠的資源稟賦、便利的交通條件和完善的產業鏈條,“產業園從區位優勢、基礎設施建設、交通便捷性等都很適合企業發展。”
從企業的角度而言,加快構建完整的產業鏈,形成良好的產業生態,是產業進一步集聚的核心關鍵點。